解放軍65式軍服的演變

2019-07-26     軍旅警營

佚名 軍旅警營

關注軍旅警營公眾號

閱讀更多軍旅美文

​文章來源:​葛志彬的騰訊空間​

65式軍服及其改良型71式、74式、78式整整實行了20年,是解放軍裝備時間最長的制式服裝。儘管今天看來65式軍服還不夠美觀,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一身綠,三片紅」曾讓多少人魂牽夢繞……

65式軍服及其改良型71式、74式、78式整整實行了20年,是解放軍裝備時間最長的制式服裝。儘管今天看來65式軍服還不夠美觀,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一身綠,三片紅」曾讓多少人魂牽夢繞……

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於受「左」的思想的干擾,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65年6月1日取消了軍銜制。65式軍服是1965年我軍取消軍銜制後中央軍委批准裝備的制式服裝。

為適應取消軍銜制後新的著裝要求,總參謀部有關部門提出了軍隊帽徽、領章的修改方案。1965年4月21日,軍委辦公會議審定了新的服裝方案和由總參謀部代軍委起草報送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改革現行帽徽、領章和軍帽樣式的請示》的報告。4月29日,毛澤東主席批示:照辦。5月24日,國務院公布了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的帽徽、領章和部分軍裝樣式的決定,規定陸、海、空軍和公安部隊,一律佩戴全紅五角星帽徽和全紅領章,原帽徽、軍銜肩章、軍銜領章和軍兵種及各種勤務符號,均予廢止;原大檐帽、女兵無檐帽、水兵大頂帽、軍官武裝帶、校以上軍官西式禮服和女裙服同時予以廢止;官兵一律戴解放帽;海軍服裝樣式改與陸空軍相同,顏色為深灰。以上決定從1965年6月1日起生效。

在正式取消軍銜制的前夕,1965年5月25日《解放軍報》發表了題為《促進我軍更加革命化的重大措施》的社論,其中有一段話:

軍銜制度取消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軍、公安部隊所有部隊人員,一律佩戴全紅五角星帽徽、全紅領章。新的帽徽、領章非常大方、樸素,突出了鮮紅的革命色彩。帽徽是一顆紅星頭上戴,象徵著黨和毛主席的領導;領章是革命的紅旗掛兩邊,象徵著我軍非常無產階級化、非常戰鬥化。這非常鮮明、非常形象地體現了我軍的革命本質和光榮傳統。

1965年6月1日,所有軍人摘下佩戴了將近10年的55式帽徽、領章和肩章。全軍上下無論男女官兵,一律佩戴紅五角星帽徽和紅領章,將之稱為「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從而體現官兵一致的革命傳統。

65式軍服與55式軍服的區別是:取消大檐帽,戴解放帽;取消軍銜肩領章,一律佩戴紅五星帽徽和全紅領章,軍官與士兵由上衣口袋多少區分;軍官取消毛料服裝,穿布料服裝;海軍水兵取消水兵服,著與陸空軍士兵相同式樣的軍服,軍官士兵軍服顏色一律改為灰色。男戰士服裝只有兩個上挖袋,以此區別於幹部。女軍人冬服與所在軍種男軍人相同,女軍人夏裝取消裙服,女戰士與女幹部夏裝相同。陸軍軍服和空軍上衣的棕綠色改為草綠色,被稱為「國防綠」。

70年代初「的確良」軍服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一些已開發國家已用化學纖維與棉花混紡織物製作軍服。當時我國國內也有少量生產並投放市場。針對我軍純棉軍服不耐穿和服用性能較差等情況,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從1969年開始,著手研究多種化纖與棉花混紡織物,先後研製出不同品種、不同規格、不同配比的混紡織物4批20多種,製作單衣3000多套。經擔任不同任務的部隊試穿驗證,採用滌綸50%、錦綸17%、棉花33%的混紡42/2×21平紋布穿用效果最佳。1971年4月,滌錦綸三元混紡布單衣在北京、廣州、瀋陽、武漢、蘭州等軍區擴大試穿。總後勤部1971年6月4日批準定型和批量生產,定名為「71式軍服」。經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批准,1972年首先裝備中央警衛團和北京衛戍區部隊,1973年裝備全軍。

這種俗稱「的確良」的滌、錦、棉三元混紡布新式面料與棉布相比較,具備挺括、不縮水、洗後易干、顏色鮮艷、不易褪色的優點,深受廣大指戰員歡迎和人民群眾的好評和喜愛。這是我軍軍服面料一個質的飛躍。「的確良」的原料聚酯纖維,英文名叫DACRON,是由美國杜邦公司生產的,中文名叫「大可綸」,在香港和廣東話發音就成了「的確良」。

為檢驗混紡單衣對戰時傷員及其治療過程有無負面影響,總後勤部組織科研人員對混紡單衣和純棉單衣進行了耐燃燒、燒傷後癒合、防毒、防熱和防紅外等性能對比試驗,沒有負面影響。國家計委、燃化部、輕工部和商業部都積極支持部隊裝備混紡軍服。

1974年海軍女兵穿上了裙子

65式軍服裝備後,經過幾年的實踐,暴露出一些問題,尤其是軍內外對海軍服裝意見較大。1972年,海軍著手研究恢復1965年以前的軍服顏色與式樣,並於1973年7月14日向中央軍委請示報告。1974年5月1日,經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批准,部分恢復了55式軍服的一些著裝特色:海軍夏服分上白下藍和全藍兩種,幹部服式樣不變,戴大檐帽,戰士穿水兵服、戴水兵帽;冬服為全藍,幹部和陸勤戰士服式樣不變,艦艇士兵穿水兵服、戴栽絨帽;水兵服領章改為長方形紅色小肩章。這次部分改動的軍服被稱作「74式軍服」,使我軍過於單調的65式軍服在一定範圍內得到改觀。

74式海軍服,式樣和55式海軍服一樣,就是換了帽徽和領章(水兵是全紅小肩章)。當時有一些水兵帽子上的字竟然是繁體漢字,那就是55式水兵帽的存貨。

74式海軍服剛裝備不久,在當年又有小的變動:取消了水兵帽上的飄帶。緣由是這樣的:1974年6月,江青乘坐我海軍某部飛彈驅逐艦視察大港油田,在與全艦官兵合影時,水兵帽上的金錨飄帶引起了江青的注意。只見她忽然皺起了眉頭,順手將身旁戰士的水兵帽摘下,指著帽子上的飄帶說:「這玩意兒是英國海軍為納爾遜戴孝遺留下的傳統,這是帝國主義造成的,為什麼人民海軍要跟著學?」邊說邊將飄帶弄到水兵帽裡邊,然後戴到戰士頭上。江青的話,使合影的官兵個個目瞪口呆。針對江青關於飄帶的「指示」,官兵們只能仿效江青的動作將飄帶掖到帽子裡面去!

但在當時,誰敢頂撞蠻橫無理的江青呀。所以從1974年5月1日海軍換裝,僅僅過了3個月,海軍就於當年8月1日把水兵帽上的飄帶取消了。但當時很多水兵領到帶飄帶的水兵帽,捨不得剪掉那兩根漂亮的飄帶,只是摺疊了放在帽子裡縫上了。沒有了飄帶的水兵帽,顯得很不協調,怎麼看怎麼彆扭,水兵們也無奈地送了它一個不太雅的雅號——「禿尾巴鵪鶉」。

「文革」結束後不久,1978年我軍服裝又在71式軍服的基礎上,以減輕重量為主要目的,進一步擴大化纖材料的使用。早在1975年,為落實中央軍委關於減輕單兵負荷量的指示,總後軍需部就開始著手研究以減輕被裝重量為重點的軍服改革。經過研究篩選樣品、部隊試穿、徵求意見,於1977年12月上報軍服改革方案。1978年2月,中央軍委批准了軍服改革方案,名為78式軍服,並投入生產。這次服裝改革的特點是進一步擴大採用化纖與棉花混紡織物,增加服裝品種,改進生產工藝,在冬服配套和攜行規定上也作了較大改進。主要將冬服罩衣、棉衣和大衣面料改為滌卡布料,棉衣里子布改為棉布;化學纖維擴大為滌綸、錦綸、腈綸、維綸、丙綸等多種;對皮帽和毛皮大衣採用新工藝生產,並對罩衣減輕了重量;對戰士軍服、女軍人夏服加強收腰,戰士軍服的側接縫加為兩條。

71式、78式服裝是我軍軍服使用材料上的革命,不僅為國家節省了大量棉花,而且由於化學纖維優良的機械性能、抗皺性能和抗霉蛀功能,軍服使用牢度,挺括保型性、儲存安全性等有很大改善,特別是因為化學纖維的比重小,使我軍冬服重量有一定程度的減輕,也使軍服外觀得到有效改善。

1985年5月1日,全軍裝備新式服裝——85式軍服,65式軍服終於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65式軍服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我軍影響最大的一代服裝。為什麼這麼說呢?一是裝備時間最長。從1965年至1985年,65式軍服包括其「改良型」71式、74式和78式軍服,整整實行了20年,還沒有哪一套服裝超過它(我軍87式服裝從1988年開始裝備,到2007年,也達19年了)。二是發放量最大。1965年至1985年這20年間,是我軍兵員最多的時期,70年代中後期曾達到600餘萬人。這時期平均每年都有上百萬新兵,20年間,累計應該有數千萬解放軍官兵穿過65式軍裝。而民間各種仿製的就更是數以億計了。

65式軍服充滿了傳奇色彩,曾為全國人民所喜愛,甚至影響了世界軍裝的發展,許多國家的軍服都借鑑了65式軍服的優點。65式軍服近年來已逐漸引起國內外軍服收藏研究者的注意,成為一個重要的探討課題。某些外國的愛好者還成立了中國65式軍服協會。毋庸置疑,在世界軍服發展史上,中國的65式軍裝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tJpMGwB8g2yegNDmQq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