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漢宣團隊(康康)無授權禁止轉載
中國古代是一個皇權至上的專制社會,等級劃分極為分明和森嚴,具體表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方式上,都有著很大的區別,從衣食住行甚至是日常的稱呼上的方方面面,不同身份的人所接受的稱呼都不一樣。我們可以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可以看到,皇帝們不管什麼時候,都稱自己為「朕」,但是歷史上的皇帝,真的都是自稱為朕嗎?
春秋戰國時期,居於西北偏遠之地的秦國,這樣一來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就會比較少,同時國內的大貴族地主們的數量也不是太多,這樣一來凝結出來的力量也比較有限,所以在公元前356年時,順利開啟了「商鞅變法」,雖然最後商鞅因為頒布的一些國政與某些貴族的利益相牴觸,而沒有得到善終,但是最後變法卻一直延續了下去,秦國的實力也因此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等到秦國王位傳到嬴政的時候,秦國國力已經非常強大了,之後的嬴政更是「揮劍掃六合」,完成了統一天下的恢弘霸業,在公元前221元時建立了秦朝,建立起來了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嬴政不僅僅是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人物,與此同時還首次開創了皇帝制度,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自稱秦始皇。
嬴政之所以稱自己為「皇帝」,和他與生俱來的強大自信是脫不開干係的,因為他從出生以來幾乎沒有收到過什麼太大的挫折,不管是打哪個國家,那種在中間的過程有些許艱難,但是最後的勝利一定是屬於他的。而這一次又一次的勝利,讓他養成了「天上地下無敵手,古往今來我為尊」的強大自信,傳說嬴政認為就連「三皇五帝」都已無法與自己匹敵。
嬴政認為普通的「公、王」等等尊稱已經無法彰顯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尊貴,哪怕是皇或者帝也只能體現書自己成就的一部分,嬴政認為自己是「功高三皇,德蓋五帝」,於是便稱自己為:「皇帝」,這個稱呼之後也伴隨著封建王朝制度在中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歷史。
同時嬴政還規定「朕」成為皇帝的專屬稱呼,其實「朕」在秦朝以前只是平常人們的自稱而已,哪怕是黎民百姓們也能夠以此稱呼自己。
朕雖然在秦朝以後確實成為了皇帝的專屬稱呼,其他人不能以此代稱,但是這也並不是代表著皇帝從此以後就自稱為朕了。其實「朕」在秦漢以前其實更多的還是一種書面用語,皇帝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多使用的稱呼還是「我、吾、孤」等等。
皇帝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自稱為「朕」,還是從唐朝開始的。從唐朝起,以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稱自己為「朕」,但是在此之前,朕更多的只是一個書面用語,如果皇帝在平常生活中也使用的話,則顯得有點做作。
歡迎閱讀漢宣原創,大家有什麼想共同討論的,請在下方留言或加入我們的圈子,分享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