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養廉銀」最高是工資的100倍,年入百萬,為何卻還不夠用

2019-10-31   關河南望

作者:漢宣團隊(康康)無授權禁止轉載

眾所周知,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苦,在落魄之時對當官的印象非常不好,認為「凡官皆貪」。所以到了他當皇帝時,做官的就比較慘了,俸祿極低,只能夠勉強養家餬口。後來清軍入關,清朝就沿用了明朝制度,官員們的俸祿雖然比明朝多了一點,但是仍然很少。於是某些官員就開始想辦法,你不讓我吃飽飯,那我只能利用手中的權力去貪了。直到雍正年間,為了防止官員貪污,發明了「養廉銀」。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清朝官員的工資有多少,我們熟知的知縣工資是每月支奉3兩,常常拿來當做笑料的「七品芝麻官」的年俸祿才45兩,合算下來每個月還不帶4兩。這都是清朝底層小官的工資,那大官們的工資又有多少呢?清朝一品大員的俸祿也僅是200兩,比如說清朝雍正的寵臣李衛,官居浙江巡撫,也是個二品大官,他一年的俸祿也就是155兩。面對如此低的工資,養一個家族實屬困難,更何況那個時候還要孝敬各種上級,所以產生很多貪官,之後「養廉銀」應運而生。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什麼是「養廉銀」,「養廉銀」並不是官員們的俸祿,而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工資補貼」,本意是為了實現高薪養廉,避免貪污事情發生,養廉銀的數額也各不相同。一般為工資的10倍,最高達到100倍。比如說台灣巡撫劉銘傳,他和李衛的職位一樣,都是二品巡撫,年俸祿155兩,但是他的「養廉銀」高達1000萬,當時最高的是台灣總督,他的年俸祿只有67兩,軍事加給144兩,但是他的「養廉銀」則達到了2000兩。清朝中期一兩白銀摺合成現在人民幣大概是300~600之間,取中間值400,也就是說總督一年的收入最高可以拿到800萬!

但是,為什麼都年入百萬了,卻還是常常不夠用呢?而「養廉銀」也只起到了「高薪」的作用,卻沒有實現養廉,反而還加重了貪腐呢?

第一:「養廉銀」雖然是工資補貼,但是辦公經費也是包含在內的,那些當官的一般都會有很多隨從,幕僚、師爺等等,而僱傭這些人的錢常常出於「養廉銀」,剩下不到四成的錢用於自己的生活。

第二:就是下級官員要給上級官員送「冰敬」和「碳敬」。

第三:高薪不但沒有給官員們養成廉潔的習性,反而助長了官員們的豪奢之風,所以即使「養廉銀」是他們工資的十倍乃至百倍,都不夠他們揮霍。

不過在剛開始實行這一制度時,還是有成效的,從雍正到乾隆時期,貪腐大案有明顯減少,當時時任廣東巡撫的年羹堯和廣西巡撫孔毓珣前往赴任時,一律不收下屬例行節禮。可以說,這項制度在開始的時候還是清朝反腐的一大成就。

但是到了乾隆年間,清朝財政困難,於是就開始打「養廉銀」的主意。到了嘉慶時期,「養廉銀」就已經不多了,七扣八扣之後也沒剩下多少,加上白銀貶值,物價上漲,所以官員們又開始貪腐,搜刮民脂民膏。「養廉銀」不僅違背了建立的初衷,反而加重了百姓們的負擔。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養廉銀」只發給一些高級官員,低級官員很少能拿到手,至於胥吏這種沒有正式編制的,連工資都沒有,跟別提「養廉銀」了。

歡迎閱讀漢宣原創,大家有什麼想共同討論的,請在下方留言或加入我們的圈子,分享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