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漢宣團隊(康康)無授權禁止轉載
在中國近代,為了祖國的統一和解放,發生過很多戰爭。其中在解放時期的三大戰役創造了國軍部隊被殲滅的最高峰。當時國軍在三大戰役中損傷一共超過了150萬人,但在戰場上被擊斃或者自殺的將領卻是少之又少,其中這三場戰役中就有三位軍長戰死戰場,其中兩人掏槍自殺結束了生命,一人戰死在淮海戰役。那麼這死掉的三位軍長到底是誰呢?又為什麼不投降呢?
最先戰死的一位是陳章,在淮海戰役當中時任國軍第六十三軍軍長,這個軍當時掛名在第七軍團之下,但是和其餘的四軍不一樣的是,63軍還沒有到輾莊就被華野給滅了。是因為63軍的士兵不能戰嗎?恰恰相反廣東部隊當時還是比較彪悍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行後果?第一是因為當時63軍的士兵人數太少,本來就屬於編制較弱的軍隊,而且還沒有滿編,當時的63軍的士兵人數加起來還不到2萬人。第二個原因就是軍資原因,當時廣東部隊沒有什麼好的武器,不說給中央軍比,甚至比戰場對面的華野都差了一大截,重火力尤其弱。還有就是策略問題,當時整體的戰略和指揮都出現了問題,63軍脫離了其他4軍之後被華野包圍,而且陳章作為一位剛上任一個月的軍長,軍事能力有限,還沒有等到決戰時刻,陳章手下的兩個師長就已經悄悄的棄他而去了。而最後陳章也在這場戰役中,兵敗自殺。
第二位就是熊綬春,於48年12月戰死在淮海戰場,不過於陳章不同的是熊壽春的戰死沙場其實可以說是被迫的。因為熊綬春並非死硬派的國軍軍長,他早在12兵團剛被圍攻的時候,就已經和我軍人員私下有了多次接觸,計劃趁機起義。但是因為先前的110師已經起義,所以國軍對此的防備心理很重,熊綬春就一直沒有找到機會,直到總攻打響,戰爭一旦開始就很難保證安全,熊綬春在亂戰之下戰死戰場。
第三位就是唯一一位戰死在平津戰役的軍長郭景雲。郭景雲作為這三人實力最強的一位,他所帶領的軍隊也是華北地區國軍部隊的最強部隊。
48年12月,由於郭景雲帶領的部隊兵力與解放軍相差太遠無法突圍,再加上本來就有一個師的兵沒有及時前往新保安戰場,就更加大大的削弱了郭景雲的部隊實力。所以在我軍總攻後,郭景雲的失敗已經顯而易見了,12月22日,郭景雲在最後一刻掏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歡迎閱讀漢宣原創,大家有什麼想共同討論的,請在下方留言或加入我們的圈子,分享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