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精美的紀念柱,卻是為了紀念瘟疫,2500萬人喪命

2020-02-05   沙漠玫瑰Rose

人類歷史上有過多種傳染性的疾病:天花、霍亂、登革熱……熟悉過歐洲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在歐洲有過一個漫長的時代,叫做「黑暗的中世紀」,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公元1500年間,歐洲文明幾乎毀滅。在這延續千年的時光里,戰爭、宗教衝突等充斥著歐洲社會,中世紀後期更是瘟疫橫行,這個瘟疫就是歐洲令人聞風喪膽的「黑死病」。

義大利公墓的黑死病雕塑

「黑死病」的學名就是「鼠疫」,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的瘟疫之一。有人說它起源於黑海城市卡法(今烏克蘭城市費奧多西亞),也有人說是蒙古大軍征服歐洲的過程中帶去的。歐洲最早記錄的黑死病起源於1347年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墨西拿(Messina),很快由商人和海員傳播到了整個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1349年傳播到奧地利、瑞士、德意志和荷蘭,次年傳播到北歐。在此後的三百多年間多次劇烈爆發,人們不得不放火燒掉整個城鎮以控制其蔓延。從1347年到1353年,就造成了超過2500萬人死亡,要知道當時的歐洲也只有5000-7000萬人口,中歐更是「重災區」,嚴重的全城人無一倖免。

義大利墨西拿

義大利著名作家薄伽丘曾描述過這一瘟疫:腹股溝、腋下的淋巴會腫成蘋果般大,至少也有雞蛋大小,進而感染其他器官。因患者皮膚潰爛流水、變黑,在48小時內死去而得名「黑死病」。歐洲城市當時的情況也助推了這種傳播性極強的疾病:別看今天的歐洲美景遍地,中世紀時的大城市可是混亂不堪,城市裡既沒有垃圾處理場也沒有發達的下水處理系統,就連法國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都沒有一處廁所!大街小巷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是常態。加之那時的人們篤信宗教,愚昧的認為貓是幽靈和邪惡的化身,大肆捕殺,破壞了生態平衡。失去了天敵的老鼠肆意繁殖,骯髒的環境助長了瘟疫的傳播。

雖然宗教導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愚昧,但那時的人們已經知道用隔離來抑制傳染病。在英、德、法等語言中,均用由拉丁文「pestis」演變而來的「pest」一詞來稱呼黑死病。很多地方就在房屋的牆上觸目驚心地寫上一個大大的「P」字,提醒路人此屋住有黑死病人,要迅速遠離。

在堅持不懈以舉國之力進行的隔離制度下,人類終於走出了黑死病的陰影,歐洲迎來了大航海時代和文藝復興,才有了又一次文明的曙光。為了表示紀念和警示後人,歐洲不少城市都修建起「黑死病紀念柱」,例如捷克的克魯姆洛夫小鎮(Cesky Krumlov,俗稱「CK小鎮」)和布爾諾(Brno)等。

CK小鎮市政廳廣場和黑死病紀念柱

黑死病曾奪去了奧地利三分之二的人口,也多次捲土重來。在首都維也納市中心,就有一座黑死病紀念柱(Pestsäule)。1679年,維也納再次爆發黑死病,好在時間不長瘟疫就結束了。出生於維也納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1640-1705)便決定修建一座紀念柱為臣民祈福。起初只豎立了一根木頭柱,經不起風吹雨打,幾年後就決定建造一座大理石立柱作為永久紀念,由奧地利雕塑家保羅·斯特魯德爾(Paul Strudel,1648-1708)設計,當時奧地利下屬的大公國聯合出資修建,於1693年完工。


這座巴洛克風格的紀念柱是歐洲最大最精美的黑死病紀念柱,矗立在維也納市中心的格拉本大街(Graben)中央,不留意很容易當作普通雕塑忽略了。這座紀念柱是巴洛克風格雕塑的代表作之一,說它是歐洲最精美的巴洛克雕塑一點也不為過,分為三層,頂端是金光燦燦的聖三位一體像。

下面雕刻著一群天使立於雲端,代表連接人類和上帝的橋樑。一位天使把象徵著鼠疫的女巫推向地獄。中間柱身是半跪在地上的皇帝利奧波德一世,他摘下皇冠,虔誠地向上帝祈求保佑自己的臣民。


最底層是與病魔鬥爭的百姓。

紀念柱整體為三棱面,三個角鑲嵌有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領地盾徽。當時正值神聖羅馬帝國如日中天,其轄地也體現在了這座紀念柱上。西側是代表神聖羅馬帝國的雙頭鷹,上方天使手持書卷,刻有「聖父創世者(Deo Patri Creatori)」的字樣。

東北側是代表波西米亞王國的雙尾獅盾徽,書卷刻的字意為「聖靈凈化者(Deo Spiritui Sanctificatori)」。

東南側是代表匈牙利王國的紅白條雙十字盾徽,書卷上刻的字是「聖子救世主(Deo Filio Redemptori)「。

紀念柱底層三面各雕刻有一段拉丁文的誓言,虔誠地為世民祈福。西南側的主立面刻的是讚美上帝的詞語;東側刻的是「仁慈的上帝,您謙卑的僕人在1679年向救世主耶穌基督發誓:我和我的家族、臣民、軍隊和所有領地永遠在您的慈悲護佑之下」;西北側刻有「利奧波德一世,您謙卑的僕人,將盡所能感謝您於1679年將災難性的瘟疫從奧地利移走」。


這座黑死病紀念柱提示世人,勿忘瘟疫給這座城市帶來的懲罰。除了紀念意義,它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黑死病似乎告訴了世人一個事實:人類很脆弱但也很堅強,記錄災難,才會讓人記住歷史。

利奧波德一世同時還下令在紀念柱東西兩側各修建了一座噴泉,東側是1485年被封聖的天主教聖人利奧波德三世(Luitpold III,1073-1136),1663年被定為奧地利的守護神;西側是聖約瑟夫和小耶穌。


紀念柱和噴泉所在的這條街道叫「格拉本大街(Graben)」,它所在的位置曾是古羅馬人建立的文多波納城(Vindobona)的城牆壕溝,「格拉本」就是「壕溝」的意思。巴本堡王朝亨利二世即位後,將自己的居所從克洛斯特新堡遷到這座城市,改名「維也納(Vienna)」並定都於此。12世紀末城市擴建時填平了壕溝,街名就一直保留到現在。


格拉本大街是維也納最繁華的一條步行街,有維也納的「王府井大街」之稱。西北端連接起煤市大街(Kohlmarkt),東南端至史蒂芬廣場連接起克恩頓大街(Kaerntnerstrasse),形成了維也納老城區的「金U形」步行街。這裡大牌雲集,商鋪眾多,是當地人最喜歡聚會、逛街的區域。

格拉本大街

克恩頓大街

煤市大街

我曾經這樣評價維也納:昔日哈布斯堡王朝、奧匈帝國的榮光,都匯聚在這裡了。它曾被評選為「2018年世界最宜居城市」,漫步街頭,仿佛踏上了回溯帝國年代的旅途。空氣中充斥著跳動的音符和咖啡的香氣。站在黑死病紀念柱前,我不由得默默祈禱:願人們能從瘟疫中得到反思,避免黑暗世界的再現。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