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能聽到在一些重大會議,尤其是國際會議中提到「圓桌會議」這個詞,意為與會者不分上下尊卑,是「平等開放」的代名詞。而這一形式,就起源於英國這座小城裡一個古老的傳說。
自古以來,世界各國都極為看重主賓的席位座次,天子要高高在上,主賓要坐北朝南,馬虎不得,就連《水滸傳》在聚義廳里都得排個一百單八將的座次。傳說公元5世紀時,亞瑟王與他的騎士們舉行會議時不分上下席位,圍著一張圓桌而坐,從此誕生了「圓桌騎士」。1930-1932年,英國政府為研究制訂印度未來憲法召開了一系列會議,甘地也曾出席,在這些會議中就採用了圓桌形式,也是現代社會「平等自由」的象徵,一直沿用到今天。
英國雖然稱不上有多久遠的歷史,但也曾因朝代更迭幾次遷都。在經典美劇《權力的遊戲》中,維斯特洛大陸被分為所謂的「七大王國」,其歷史原型就來自於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七國時代」。其中之一的「威塞克斯王國(Kingdom of Wessex)」後來發展為最強大的王國。公元9世紀時,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849年-899年10月26日)趕走了入侵的丹麥人(維京人),被後人尊稱為「英國國父」,他也是英國唯一被授予「大帝(Alfred the Great)」名號的君主。公元927年,他的孫子埃塞爾斯坦(Athelstan)統一了七國,建立了統一的英格蘭王國。
七大王國
這個英格蘭中世紀早期最強大的王國就定都於今天的溫徹斯特(Winchester),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曾是羅馬帝國的軍事重鎮,名為「萬塔比爾格魯姆(Venta Belgarum)」,直到11世紀諾曼人「征服者威廉」推翻了哈羅德二世(哈羅德·葛溫森,Harold Godwinson)的統治,才將倫敦定為英國首都。儘管他在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舉行了加冕儀式,卻不得不在溫徹斯特再次加冕。可見溫徹斯特當時在英國的地位,可以說相當於中國的西安。
溫徹斯特的位置
今天的溫徹斯特是漢普郡(Hampshire)的郡治,雖然不再是權力政治的中心,卻多次被評為英國最宜居的城市。她擁有豐富的古蹟(溫徹斯特大教堂、亞瑟王大殿)、宜人的生活環境(南方丘陵國家公園)和發達的教育(溫徹斯特大學、溫徹斯特公學),是英國漢普郡最發達也是消費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遊覽溫徹斯特時,仿佛就像是在閱讀一本歷史古籍。
這一天我早上從布萊頓出發,傍晚前抵達索爾茲伯里,途中正好路過溫徹斯特遊玩。從布萊頓駕車到溫徹斯特,大約2小時車程。老城區都不好停車,沿著狹窄的單行道七繞八繞才在市區找好了一處停車場。
和前天的坎特伯雷一樣,貫穿溫徹斯特中心的步行街也叫「高街(High street)」,兩側鮮有現代風格的建築,大多是黑色木條勾勒的尖頂房子、淺黃色的大理石建築,或是傳統的歐式紅磚樓。雖然這一天既非周末也非節假日,主幹道上照樣擺起了攤位,人來人往。街頭藝人們投入地彈唱著,攤主們忙活著售賣自家製作的手工藝品和美食,狹窄的街道車輛一輛接一輛的駛過,商鋪的大門迎來送往……
溫徹斯特也是動靜相宜的,轉過最繁忙的街角,陽光斜斜地灑在小巷中,當地的老人見面寒暄,坐在咖啡座上悠閒地曬著太陽。
走不遠就是古老的溫徹斯特大教堂(Winchester Cathedral),它的中殿長達160米,是歐洲教堂中最長的,昔日威塞克斯王國的實力可見一斑。
不過,這座教堂並非我來溫徹斯特的第一目標,我來此最重要的目的,是本文開頭所提到傳說中的「亞瑟王圓桌」。
教堂不遠處就是遊客信息中心,習慣性地進去拿了地圖,和工作人員諮詢亞瑟王圓桌所在地。工作人員在地圖上給我畫出了位置,看了一下表跟我說:那個大殿下午有活動,會提前關閉,你抓緊時間趕緊去!
未敢耽擱時間,幾乎是一路小跑沿著高街來到城西側的大殿(The Great Hall)。門口靜悄悄的,找到入口進去後,工作人員跟我說還有15分鐘就要關門了,問我說還要不要看。我心說我就是沖這個來的,趕快掏了3英鎊門票錢。
建於12世紀的溫徹斯特城堡大堂牆上掛著這個13世紀的圓桌,雖然它遠遠晚於亞瑟王的時代,但英國就這麼成功地把它打造成了著名旅遊景點。
亞瑟王(King Arthur),傳說中的英格蘭國王,圓桌騎士團(The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的首領。他具有英國和羅馬雙重血統,既有英國土著的強悍與堅毅,又有羅馬人的開明與豁達。古羅馬帝國瓦解後,他率領騎士團統一了不列顛群島,後人尊稱他為「亞瑟王」。但他那些傳奇的故事起源早已無從查考,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個人也不得而知,可能是以某位歷史人物為基礎塑造出來的虛構角色。如果歷史上確有此人,據推測應該在公元500年左右。另一種說法是此人非王非帝,而是當地封建領主聯合抵抗入侵者的一個軍事領袖。從而也衍生了許多以亞瑟王為主角的電影小說
傳說中的亞瑟王
在中世紀的歐洲,「騎士」是一個社會階層的代表,更是勇敢、忠誠的象徵,亞瑟王身旁就有一批騎士追隨。亞瑟王的父親尤瑟·潘德拉貢(Uther pendragon)的法師梅林(Melin)製作了一張圓桌,後落入了李奧多格蘭斯國王(King Leodegrance)手中,他女兒桂妮薇兒(Guinivere)嫁給亞瑟王的時候,圓桌是她的嫁妝。亞瑟王就命人找最勇敢的50位騎士來此就座。亞瑟王的故事被傳得神乎其神,騎士人數也被傳得五花八門,128、32、24,說什麼的都有。甚至有說法是先來了50名騎士,從王后的老家卡米利亞德(Camillard)又來了50名騎士,最後坐在桌子周圍的竟有150名騎士!他們圍著圓桌向亞瑟王致敬,祝賀他的婚禮。
從那時起也就誕生了「圓桌騎士團」,以「永不施暴,永不謀殺,永不叛國,永不冷酷,寬容需要寬恕的人,同情不能崇拜和臣服於亞瑟王腳下的人」等宣言維護著騎士的榮譽。
亞瑟王的傳說是真是假且不必說,我想,這「圓桌婚宴」就有點瞎扯,別說坐150人的圓桌,就是能坐50人的圓桌,這桌子得多大啊?要放下這麼大的桌子,房間得多大啊?
英國人並不在意到底有沒有亞瑟王這個人,在他們心目中,亞瑟王和圓桌騎士團是正義和希望的象徵,在那個群雄逐鹿的年代,他們帶領不列顛人驅逐強敵,使各部落歸於統一。「圓桌騎士」也就成了「英勇」、「忠誠」、和「信任」的代名詞。圓桌沒有稜角,也就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高低貴賤之分;圓桌沒有語言,卻表達了人們內心對平等的渴望;圓桌沒有臂膀,卻擁抱著最公正的原則。在《不列顛百科全書》中還專門收錄了亞瑟王的圓桌,將其看作是現代文明社會的起源。
不得不佩服英國人在旅遊營銷上的手段,溫徹斯特大殿里的這張圓桌,也並不是亞瑟王年代流傳下來的,而是一張製作於1270年代的圓桌。
這張直徑為5.5米的圓桌被重新漆成亨利七世統治時期的都鐸王朝(1485-1603)流行色淡綠色,依據亞瑟王的傳說而製作,列出了25位騎士的名字。
頂部的人像就是亞瑟王。
中央是代表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代表約克的白玫瑰合併組成的都鐸王朝的王徽——紅白「都鐸玫瑰」。
大殿一角維多利亞女王的塑像。
牆壁上的族譜
玻璃花窗上代表各騎士的紋章。
既然提到了騎士,就多說幾句。亞瑟王身邊有最著名的「12騎士」,聽著有點像孔子的「七十二賢人」。他們離我們一點也不遙遠,都「斗過地主」吧?撲克牌里的「梅花J」就是最著名的第一騎士蘭斯洛特(Lancelot),但他與王后產生了姦情,被騎士高文(Gawaine)的弟弟阿格規文(Agravaine)所曝光。亞瑟王大發雷霆,派出阿格規文和莫德雷德(Mordred)、還有高文的兩個兒子前去捉姦,卻全被蘭斯洛特打死。王后被判處火刑,蘭斯洛特為了救她誤殺了高文的兩個弟弟加雷斯(Gareth)和加荷里斯(Gaheris),從而導致了圓桌騎士的分裂與衰落。在傳說中,蘭斯洛特手持長矛,武功天下第一,撲克牌上的就是歷史記載中的形象。
即便是圓桌,地位也不是完全平等。桌子上有個「危險席(Siege Perilous)」,只有品行沒有污點的完美騎士才能坐在這裡,其他人坐上去會立刻喪命。騎士加拉哈德(Sir Galahad)是蘭斯洛特和伊蓮娜的兒子,他和甘尼斯的鮑斯(Bors),加里士的帕西法爾(Percivale)一起尋找到了耶穌的聖杯(Holy Grail),傳說他捧起聖杯的那一刻被無數天使迎入了天堂。
「圓桌」的發明原本是為了平等、和平,可八卦了一下騎士的故事,這裡面刀光劍影的事兒還真不少。圓桌騎士們縱橫天下的勇氣鑄就了無數傳奇,一張圓桌也是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改變了當時的世界。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