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2018年有626,679名女性死於乳腺癌。在乳腺癌引起的死亡中,超過90%是由於轉移相關的併發症。
可以說,癌症轉移,是擺在乳腺癌患者面前巨大的生存障礙。
那麼,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疑問?乳腺癌的轉移是否具有傾向?哪些因素會影響乳腺癌的轉移?哪種類型的乳腺癌轉移最為嚴重?它又是如何形成的?
下面,就為您揭開乳腺癌轉移的神秘面紗。
半分鐘讀全文
乳腺癌傾向於轉移到骨、腦、肝和肺。
根據組織學或分子亞型的不同,不同類型的乳腺癌轉移部位和轉移部位比例並不相同。
乳腺癌肺轉移對疾病的死亡率具有顯著影響,是最為嚴重的乳腺癌轉移類型。
雖然骨轉移是所有亞型轉移最常見的部位,但是三陰性乳腺癌也容易轉移到肺部。
深入了解乳腺癌的轉移機制,對於科學家、臨床醫生以及乳腺癌患者而言,意義不言而喻。
乳腺癌的轉移是否具有傾向?
乳腺癌傾向於轉移到骨、腦、肝和肺,這被稱為親器官性轉移。
對於存在轉移的乳腺癌患者,大約30%-60%發生在骨骼,4%-10%發生在腦中,15%-32%發生在肝臟,21%-32%發生在肺部。
哪些因素會影響乳腺癌的轉移?
組織學
組織學上,乳腺癌大致分為原位癌和浸潤性癌,而大多數乳腺癌是浸潤性的。超過80%的浸潤性乳腺癌是浸潤性導管癌(IDCs),其餘為浸潤性小葉癌(ILCs)。
浸潤性導管癌和浸潤性小葉癌的轉移器官偏好是不同的,浸潤性導管癌傾向於轉移到肺部、遠處淋巴結和中樞神經系統(CNS),而浸潤性小葉癌更多的轉移到腹膜、胃腸道和卵巢。
分子亞型
根據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HER2和增殖狀態Ki67狀態的不同,乳腺癌可以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
Luminal A (ER+/PR+/HER2-/Ki67<14%)
Luminal B ( ER+/PR+/HER2+; ER+/PR+/Ki67≥14%)
HER2過表達型(ER-/PR-/HER2+)
三陰性表型(ER-/PR-/HER2-)
這是一項納入243,896名乳腺癌患者的大型回顧性研究。結果提示,骨骼在不同類型的乳腺癌中都是最常發生轉移的部位,其次是肝臟或肺部,最後是腦部。當然,不同類型乳腺癌的轉移部位比例也不相同。
哪種類型的乳腺癌轉移最為嚴重?
乳腺癌肺轉移一般在初始乳腺癌診斷的5年內發生,並且對發生率和死亡率具有顯著影響,是最為嚴重的乳腺癌轉移類型。
乳腺癌的肺轉移會破壞肺部的正常功能,導致咳嗽、呼吸困難、咳血以及最終死亡。
乳腺癌肺轉移難以治療,60%-70%死於乳腺癌的患者都存在肺轉移。而對於僅限於肺轉移的患者而言,預後極差,中位生存期僅為25個月。
雖然骨轉移是所有亞型轉移最常見的部位,但是三陰性乳腺癌也容易轉移到肺部。但至於為什麼三陰性乳腺癌最容易轉移到肺部,目前還並不是十分清楚。
乳腺癌肺轉移如何形成?
事實上,癌症轉移過程的效率很低,只有少於0.01%的原發性腫瘤細胞能夠成功完成轉移過程。
乳腺癌的親器官性轉移模式表明,腫瘤細胞成功生長的部位並不是隨機的,而是受器官微環境的影響。這種現象最初由Stephen Paget在1889年提出,他認為腫瘤細胞會優先在適合的器官微環境中生長,這也是著名的「種子和土壤」理論。
那麼,一個適宜乳腺癌細胞轉移和生長的肺部生態環境是如何形成的呢?
肺部是乳腺癌細胞逃逸到血液中遇到的
第一個主要的毛細血管床
當散播的腫瘤細胞通過肺循環時,它們可能接觸多達100平方米的表面脈管系統。
由於這些腫瘤細胞的尺寸是肺毛細血管最細處直徑的大約五倍,因此,乳腺癌細胞有很大的可能在這些毛細血管床中停滯並隨後外滲到肺組織中。
肺部重編程的腫瘤微環境非常具有「親和力」
引發
原發性乳腺癌細胞分泌的腫瘤衍生可溶性因子(TDSF)和/或外來體「首當其衝」,靶向骨髓用於募集並引發肺部的重塑,以形成預成熟的轉移性生態位。
許可
骨髓來源細胞(BMDCs)和免疫調節/抑制細胞逐漸募集到肺部,並產生免疫抑制環境和有利於乳腺癌細胞定植的細胞外基質(ECM)。
啟動
進入轉移性生態位的播散性乳腺癌細胞可能會處於休眠狀態,直到肺部可以支持腫瘤的向外生長,也就是形成所謂的微轉移。
進展
乳腺癌細胞微轉移的生長可以受到腫瘤分泌因子和已經滲入肺部的其他調控細胞的調節,從而轉變為大體轉移。
寫在最後
關於乳腺癌的轉移,人們非常關注,多項研究也在持續不斷的進行。
深入了解乳腺癌的轉移機制,
對於科學家和臨床醫生而言,可能會對更精準的靶向藥物開發和更高效的臨床干預產生影響。
對於乳腺癌患者而言,可能會使不同類型的乳腺癌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的疾病進展可能,有利於疾病的跟蹤和控制。
參考文獻
[1]Medeiros B, Allan A 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to the Lung: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erspectiv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9, 20(9): 2272.
[2]Chen W, Hoffmann A D, Liu H, et al. Organotropism: new insights into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J]. NPJ precision oncology, 2018, 2(1): 4.
[3]Wu Q, Li J, Zhu S, et al. Breast cancer subtypes predict the preferential site of distant metastases: a SEER based study[J]. Oncotarget, 2017, 8(17): 27990.
[4]胡嘯明, 劉勝. 乳腺癌肺轉移的機制研究進展及其臨床指導作用[J]. 癌症進展, 2016 (2016 年01):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