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夸孩子聰明了!90%的父母都做錯了這一點

2019-11-26     爸媽精讀

作者:陸青彥(爸媽進化論主筆)

「爸爸,爸爸你快來看呀!」我那3歲的侄子洋洋呼喊著,他剛剛用樂高拼出1個小車庫。

「嚯,我兒子真聰明啊!不錯不錯!」他爸爸湊過來看了看,滿意地說道。

洋洋顯然十分得意,他推翻了這個車庫,10分鐘後,又把另一座看起來差不多的建築搭了起來:「爸爸看我!」

「嗯真棒!」他爸爸又一次心滿意足地回應著。

這一幕在我看來毫不陌生。

畢竟「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的父母不再擺出嚴厲的姿態對待孩子,而是意識到了鼓勵和誇獎孩子的重要性,於是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畫面:孩子新背會了一首古詩,家長夸「真聰明」;孩子會繫鞋帶了,家長夸「我家孩子就是棒」。

父母覺得這樣的誇獎,既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又能使家庭沐浴在和樂融融的氛圍下,比起打罵實在是省了太多力氣,何樂而不為呢?可事實上這樣的做法真的是對的嗎?

01

錯誤的誇讚方式讓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習慣

好朋友的女兒正在一所寄宿學校念初二,不知道為什麼,女兒的成績最近一直下滑。寄宿學校里,學生們的作息、生活節奏、學習時間都是基本相同的,可孩子們的成績卻參差不齊。

我朋友焦急地找女兒談話,小姑娘的眼淚啪嗒啪嗒地往下掉,說覺得課業變得又多又難、不想學了。

朋友急得團團轉,跑來跟我念叨:「我女兒從小就很聰明,我們也沒打過她、沒罵過她,都是夸著、哄著,她小學一路成績都好好的,你說現在怎麼就成了這樣呢?」

我很能理解她的焦慮和無措,但她女兒的情況不是個例。

我身邊很多父母都發現,孩子從幼兒園起會背誦古詩詞,小學時提前背熟語文課本,明明就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啊,怎麼到了初中、高中之後,越來越跟不上進度,也不愛學習了,之前誇誇他,他就能接著學下去,現在誇他怎麼就不管用了呢?

其實,不是誇讚孩子不再管用了,而是父母之前的夸法,夸「錯了」。

要知道,孩子14歲之前的記憶力是最好的,這是他的「童子功」。

但12歲之後,他們在生活中的自由度越來越高,可能就不願意再聽你「指手畫腳」了。

你在他心裡埋下的這顆「聰明」的種子,恰恰使得孩子忽略了去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

02

一味的誇讚令孩子難以應對壓力

史丹福大學的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是全球含金量最高教育獎之一的「一丹獎」得主,她曾經嚴肅地提到過,讚美孩子的天賦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選擇,是在慢性地扼殺他的成長型思維!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這位教授認為,人的思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固定型思維,另一種就是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最大的區別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會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不會變化的;

而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是「能力漸進論者」,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得到提升。


那些在學習上,甚至在整個人生中,走得更高更遠的,都是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

夸孩子「聰明」,恰恰是加深了孩子的固化型思維,孩子為了維持自己「聰明」這個優點,會去做出一些使得自己看起來「聰明」的事情,比如投機取巧、試圖在學習中尋找「捷徑」,從而難以養成勤勉、踏實的習慣。

當孩子在兒時積累的「童子功」無法再應付更繁重的課業、更多元化的知識內容時,又由於沒有養成堅毅的耐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容易導致失落和自暴自棄,學習成績自然下降,甚至因為承受不了落差產生心理問題,這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搜狐新聞曾報道過一篇題為《優等生捅人74刀:殺人不害怕,怕的是被我爸知道》的文章,文中這個上高一的男生宋成,就是家長和老師心目中「聰明的孩子」,他活得沒有自我,只有父母從小貼給他的這枚「聰明優秀」的標籤,終於他決定做點「不一樣」的事,好「進入另一個世界」。

在看守所里,這個孩子提到恐懼感,並不是來自於他對受害者捅了74刀,而是來自「害怕讓父親失望」。

可見,家長盲目地誇獎孩子「真聰明」、「你真棒」,久而久之會令孩子產生心理壓力和困惑;

當他走進了校園、走入了社會,不再有人為了一些普通的小事而誇他「聰明」時、當他面對生活中的難題時,他難免會感到迷茫,除了對家長給他的評判產生懷疑,嚴重的甚至會尋找其他的「出口」釋放。

03

正確的誇讚使孩子更優秀

那麼既然不能夸孩子「聰明」,我們還要不要夸孩子呢?當然要夸!我們不妨試試這樣夸:

1、引導他去思考,為什麼成功了,是因為他的努力,而非天賦。

比如孩子數學考了100分,可以這樣說:「孩子,你這次數學考了100分,比上次進步很大,爸爸媽媽為你感到高興,你覺得為什麼這次考得好了?是不是因為你做題認真仔細,每天努力複習、堅持完成了作業?」

這樣孩子就會明白,成績好,不是靠著「聰明」,而是靠嚴謹認真、努力堅持。

2、在想誇他「聰明」的時候,有意識地換成「努力」這個詞。

有教育心理學家曾以小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要他們回答一些非常容易的IQ題,好讓每個人都能得到很高的分數,然後對其中一半的人說:「你分數這麼高,一定很聰明啊!」而對另一半說:「你分數這麼高,剛才一定很努力吧!」接著對所有人說:「這裡還有兩個測驗,一深一淺,請選其一。」

結果發現被稱讚努力的學生多半會選擇難度較深的試卷,而被稱讚聰明的學生則多半選較淺的。在另個一研究項目中,她要求所有人在測驗後完成一張比較難的試卷,結果被評為聰明的學生很快便失去興趣,希望退出測驗。

這項研究表示誇獎孩子「聰明」有時會適得其反,令他們畏懼挑戰、止步不前。

3、稱讚孩子做事的態度,無論結果如何,良好的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當孩子對面臨的任務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時,對他自信的態度提出讚美吧!當孩子認真做了一件事,結果卻不如人意時,也別忘了肯定他認真嚴謹的態度。

4、稱讚具體的細節,避免無針對性地籠統誇獎。

一旦孩子在某方面能力有所提高時,表揚細節,越具體越好,可以這樣說:「寶貝,你現在游泳時手腳配合更到位、姿勢更標準了,而且換氣頻率也更加均勻了,比之前進步了,真棒!」

或者這樣說:「你今天跟朋友一起完成了小組作業,還發揮創意,共同解決了作業中遇到的問題,你很會溝通合作!」

5、讚揚勇氣與責任。

當孩子嘗試之前沒有做過的活動時,比如攀岩、滑雪、搏擊等,對他說:「你一點也不怕困難,真是個有勇氣的孩子!」

而當孩子整理好自己的學習用品和書桌時,誇讚他:「你收拾得井井有條!」他就會懂得自己有能力把責任範圍內的事做好。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珍寶,羅曼·羅蘭說過:「誰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堙埋在陰影中的世界。」

父母不要過度關注孩子是否「聰明」,讓孩子被虛無縹緲的優越感束縛住,比「聰明」更重要的,還有腳踏實地的努力、良好品格的養成,和對這個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作者簡介:陸青彥,富書專欄作者,11年網際網路工作者,11歲開始在《中國中學生報》發表文章,正努力學習如何成為1個合格的媽媽,願天下父母把育兒變成享受,願天下孩子健康成長;本文首發爸媽精讀頭條號;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g1KrG4BMH2_cNUgG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