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最美20佳古村落,純正甌越風情就藏在這些小眾地

2019-07-14   古村記

甌越大地歷史文明傳承

無數耕讀文化、古建築美學可以尋跡歷史

20處獨特韻味的古村

它們隱於山水間,默默述說著古人無窮無盡的智慧

它們代表了各個縣市的特色歷史和文明

它們代表了明、清、宋......的建築特色

尋味這古村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品味雋永如斯

鹿城/臨江

驛頭村

宋代溫州驛道分西北、東北、南向三路,西北路經驛頭村抵青田通中原,那時起,溫州最大的驛站便位於此,這也是村名的來源。該村注重保護、挖掘和開發歷史人文景觀。修繕了名人故居、聖旨亭及多處明清時期的古民居,這些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澱無不彰顯著無窮的魅力。

甌海/澤雅

唐宅

唐宅村群山環繞,植被蔥鬱,溪流清澈。這裡環境清幽,民風古樸,還有沿續千年的紙山文化,一座座的腌塘、水碓和造紙作坊,雖然絕大多數已經廢棄不用,但是它們見證了這裡傳統造紙輝煌!行走在村裡的石板小路上,聽著潺潺的水聲,看著遠處的山巒、田野、古道,身旁的小橋、流水、人家,感覺自己就像在山水畫中悠遊。

瑞安/永安

均路村

電視劇《溫州一家人》,讓美麗而靜謐的均路村走進我們的視線。位於三十三溪流域,四周群山壁立,與金雞山不遠,風光優美,民風淳樸。村子建於明代,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原來入村通道由一條800多級大小均等的石階築成,故得名「均路村」。

平陽/青街

青街村

據考證,青街周家始祖在唐天寶年間為避安史之亂而從陝西搬遷至此,算起來已有1250餘年光景了。枕青山、環青溪、面竹屏是青街的一大特色。青街不長,走一圈就能找到心中的風景。走進明清大屋,走馬廊上的美人靠,清一色的木雕花向你述說著老故事。逛逛古廊橋,一棵歷盡滄桑的香樟樹在橋頭靜靜地守候。

蒼南/橋墩

碗窯村

碗窯村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是當時浙南地區的青花瓷主要產地。該村融民居、古陶瓷生產線、古廟古戲台於一體,至今仍完整保留著商品經濟萌芽時期以手工業工場為中心的古老村落形態,堪稱人文景觀一絕。此外,它吊腳樓更具非常獨特的風格,而村口大大小小的9條瀑布也為這古村增添了一絲活力。

泰順/司前

園洲村

圓州古村落充分體現了古人對風水寶地的探尋:後有靠山,前有案山,左右為護砂,中間部分堂局分明,地勢寬敞,且有「玉帶水」曲流環抱,形成了一個前方略顯開敞而又相對卦閉的環境。圓州古村的最大特點是民居內彩繪處處可見,色彩鮮艷,非常精緻,大門門楣上還有精雕細刻的陰陽圖案,總體品味非常高。

文成/南田

武陽村

南田鎮武陽村為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故里,且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植被豐富,被譽為「天下七十二之第六福地」。劉基故居為五開間,劉基上五代均住此,現存有劉基48歲棄官歸隱後修建房舍碑誌、石臼等用物。劉基生於此,卒於此。

永嘉/黃南

林坑村

掩映在山林環抱中的林坑村,是少有的沒被破壞的山地民居,那些黑瓦覆蓋的百年老屋,掩映在鬱鬱蔥蔥的綠意之中,如詩如畫。它沒有亭台樓閣,也沒有深宅大院,更沒有文物古蹟,純是一群自然、洒脫不拘的農家院舍。有條件的話,可以在林坑逗留一晚,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這個遠離塵世之地的靜謐與秀美。

永嘉/岩頭

芙蓉古村

芙蓉村是楠溪江古村落中最負盛名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七星八斗」建築思想的集中體現。很多老宅已經坍塌,展現著一種「破舊的美麗」。村子四周用卵石砌成的寨牆,長2000餘米,高2米,整個村莊猶如一座小城堡。走在小路上,可以看見院落里的花靜靜地開放著,仿佛一個古老未醒的夢纏繞在房前屋後。

永嘉/岩頭

岩頭古村 / 麗水街

岩頭村位於楠溪江中游西畔,介於蒼坡和芙蓉之間,距永嘉縣城38公里。因地處芙蓉三岩之首,故名岩頭。該村始建於初唐。村落東緣的蓄水堤上,建有一條商業街——麗水街,號稱「耕讀長廊」,全長300多米,有90多間店面,是一條木製結構的古樸典雅長廊,有屋檐披蓋,以利於行人遮陽避雨。長廊是一條用鵝卵石鋪就的過道,走在麗水街,仿佛踏在古代文明的肩膀上,迴蕩著文明的脆響。天將黑不黑的時候,一長串的紅燈籠懸掛蜿蜒,非常漂亮。

永嘉/岩頭

蒼坡古村

蒼坡村處處散發著漁樵耕讀文化清醇韻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規劃布局,按陰陽五行規劃,以「文房四寶」作為布局的指導方向,街巷呈八卦形,以方形環狀的鼓盤巷為中心,向東、南、西、北四方開八條路,經村寨的八道門通向村外。遊逛一圈硯台、筆、筆架、墨、紙都將一一呈現在你的眼前,很有意思。

永嘉/大若岩

埭頭村

埭頭村位於永嘉縣大若岩鎮,為陳姓聚居之地。該村始建於明朝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年),始遷祖陳守初從附近的珠岸村遷居來此,茲後子嗣繁衍,綿延不絕,歷時19世,迄今已逾540餘年。埭頭古村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古村以陳氏大宗到臥龍崗為中心區,分布著陳氏宗祠、積翠祠、墨沼池、墨沼生香、裕後祠、屈廬等古建築。尤以華祝祠(亦稱魯班祠)與松風水月最為著名。在這裡可看到士習民風、耕讀傳家的深邃文化底蘊。埭頭古村與崖下庫、小若岩景點近在咫尺,人稱「燕窠」之地。這裡山環水繞,田地肥美,環境清幽,風光旖旎。

永嘉/岩坦

嶼北村

嶼北村位於永嘉縣岩坦鎮,因古村南面有一樹木蔥蘢的嶼山而獲名,系汪氏聚居之地。其周圍有金山、昔山、嶼山、陽山、和尚山等五座山酷似瓣瓣蓮花簇擁著被稱之為蓮花芯的整個村寨。村居布局中採用周敦頤《愛蓮說》「濯清漣而不妖,出污染而不染」的思想來規劃,整個村的地貌及建築布局猶如荷花綻放。村內幾乎每一座民宅都有名稱,這在楠溪江古村落中也是絕無僅有。同時,該村也是浙江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永嘉/岩坦

暨家寨

暨家寨位於永嘉縣岩坦鎮,靠近楠溪江源頭,毗鄰仙居,是隸屬於深龍村的一個自然村,舊時也稱社山,因村民均為暨姓族人,故又名暨家寨。暨氏先祖於明末清初時因避戰亂由仙居遷居於此,迄今已有近400年歷史。暨家寨依山而建,面水而居,整個村子建在山頂小盆地上,下臨絕壁,只有一條山路出入,地勢十分險要。 山高林密,瀑多谷深,由於交通不便,十分閉塞,改革開放30多年,暨家寨依然擺脫不了貧困,在寨中共有8座建於清朝的木結構房子,保存著完整的古村落風格,保存歷史悠久的婚、喪、嫁、娶等傳統民俗文化。正因為與自然生態高度和諧的山地林區建築,成就了中國景觀村落的美名,編織著遲來的幸福日子。

永嘉/鶴盛

嶺上村

這座有著400餘年歷史的村莊,背山面溪,四周山色青翠欲滴,房屋建築依山拾級而建。建築屋面是黑色的片瓦,立面主要為木材或竹材圍合而成。當夜幕降臨地時候,村落的燈籠整齊劃一地全部點亮,有點《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感覺,儘管這裡遠離繁華和嘈雜,但也有它獨特的夜色之美。此外,外脆里嫩、油而不膩的烤全羊是當地極具風味的嶺上人家特色菜。聲名遠揚的嶺上11家農家樂每到周末幾乎全部爆滿,停在公路邊的汽車長達幾公里!

樂清/樂成

黃檀硐

首批「中國景觀村落」,黃檀硐四面環山,除東南西北四處寨門外,別無路徑出入。因此,歷經600年風雨,依然遺存著大量的明清建築。村內,大小建築依山而建,因勢而造,錯落有致,清一色是青瓦背,用石塊石片壘砌,以一副原生態壘出自己的風格,盡顯人與自然的融合、和諧。

樂清/淡溪

黃塘村

黃塘古村位於雁盪山支脈白龍山南麓,現屬溫州樂清市淡溪鎮,是溫州市首批歷史文化名村。古時,因村旁有一條黃泥堤塘而起名叫黃塘。古村的選址布局還是很講究風水的,淡溪從村的西南流過,北面臨靠白龍山,村落與自然環境十分融合,強調了水、山、人三者合一。自二世祖周世勛北宋嘉佑六年(1061)從永嘉箬溪移徒定居於此,已歷時九百多年,清至民國時期達到最繁榮。其古建築群由寨牆及眾多古民居組成,整體格局保留基本完整。古寨牆始建於清宣統三年,由塊石壘砌而成。

樂清/大荊

南閣村

南閣村位於樂清縣大荊鎮,其牌樓群歷史顯赫。一條卵石鋪成圖案路面的直街上,矗立著這五座牌樓。高高的大紅匾上,分別寫著斗大的金字楷書:「世進士」、「恩光」、「方伯」、「尚書」、「會魁」。「世進士」牌樓,為章綸、章玄應、章朝鳳立於嘉靖二十三年;「恩光」牌樓,為章玄梅立於正德年間;「方伯」牌樓,為章玄應立於正德年間;「尚書」牌樓約建立於弘治初年,「會魁」牌樓建於正統四年,都是為章綸而立的。牌樓群在清初作過重修,但主體部分仍保留著明代的建築風格。

樂清/仙溪

北閣村

北閣村開發於晉代以前,距今有兩千餘年歷史。它枕山、環水、面屏。它西去永嘉,北鄰黃岩,一條古驛道連接溫州、台州。北閣古街臨水造宅,昔日店鋪密布、商業繁榮。一條古水圳繞村而流,圳上有石橋六十多座,呈現出「明圳粼粼門前過,暗圳潺潺堂下流」的景象。村外建於晉代的崇寧寺只留廢墟一片,旁邊的雙溪書院書聲依然;村東的鎮風廟已成為學堂,欽旌孝子、貞節石牌坊仍在講述昨天的文明;村西用來舂米、磨麥的石碓、石磨遺蹟猶在,旁邊兩條七十二級的石上濤聲依舊;遠去的古城門只留下幾條石階,砥水殿里的香火長年不絕;街中的牌樓早已銷聲匿跡,李氏宗祠里的古戲颱風貌依舊。

洞頭/元覺

花崗村

花崗村位於洞頭縣中部,元覺街道南部,村以島命名,南接洞頭大橋,北連彩虹橋,地理位置優越,整村建築以石頭房結構為主,古樸大方,環境優美,別具風格,具有濃厚海島漁村村落的氣息。門前藍藍海,屋後青青山。據花崗村黨支部書記莊克烏介紹,花崗原為一座孤島,村民以從事漁業生產為主。五島連橋通車後,花崗村立足漁村特色,把打造特色漁家村落作為漁農村環境整治的重點,該村根據漁村房屋建築以石頭結構為主的特點,遵循原有建築風貌。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