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把自己的收入告訴孩子嗎?培養孩子的金錢觀,這事很重要!

2020-05-05     媽寶園

《媽寶園》,一群智慧媽媽陪著寶長大,沒有華麗的句子,和你分享生活中育兒的故事!歡迎大家一起探討!當媽那些事兒


該把自己的收入告訴孩子嗎?培養孩子的金錢觀,這事很重要!

上次到幼兒園參加活動,周姐的女兒也在同一個班,我們倆正在聊天,聊著孩子這段時間的表現,而兩個孩子也在討論,交流的內容卻讓我倆啼笑皆非。

我女兒晨晨跟小燦說:「明天是星期六,我爸爸媽媽都要帶我出去玩,給我買好吃的還有漂亮的公主裙。」小燦卻說:「我星期六隻能待在家裡,我不能出去外面。因為我爸爸媽媽沒有錢,我們家也沒有汽車,也買不起玩具。」周姐聽了很尷尬,忙跟我解釋:「小燦平時總吵著要買玩具,我上次跟他說媽媽沒有錢,不能買玩具。他還聯想到家裡沒有汽車,都是因為我們沒錢」。


聽到這樣的對話,相信很多家長覺得如同情景再現。孩子吵著要買玩具,買零食,家長會以「爸爸媽媽沒錢」來為理由拒絕;想要讓孩子學會勤儉節約,就跟孩子說:「爸爸媽媽賺錢很辛苦,工資又很少,我們不能浪費東西。」久而久之,家裡「沒錢」的潛意識就深深刻在孩子的心裡。

那我們該不該告訴孩子家庭的具體收入呢?很多家長不告訴孩子家裡具體收入的原因,在深層次上,是我們覺得孩子還小,不懂這些。而根據研究得出,孩子在6歲開始,對金錢就已經有初步的啟蒙和認知。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家裡的經濟情況是可以跟孩子說的。但是,要怎麼說?對於不同階段的孩子,家長要以不同的方式。

幼兒時期的孩子: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對數字並不敏感,對「錢」也沒有多大的概念。經常會童言無忌。告訴他們具體的收入,可能會不經意把信息透露給別人,或許會給我們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但是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要珍惜家裡的財物,比如愛惜玩具、珍惜糧食等。在孩子很想得到心愛的玩具時,如果你以「沒錢買」這樣的方式來拒絕孩子,久而久之會造成孩子的自卑心裡。

大學同學許清,是一個優秀的女生。但是她跟我說:「不管長大後多能幹,心裡仍舊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因為父母的金錢教育對她影響頗大,她吐槽父母經濟明明還可以,卻故意隱瞞裝窮。想讓她養成艱苦的生活作風,導致她現在覺得處處比不上別人,走到一些裝修比較高檔的服裝店,還不太敢走進去逛。

其實在幼兒時期,爸爸媽媽們可以通過挑戰遊戲、家務打卡等活動,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東西,也會更加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

��欲�

開始有數字概念的學生時期:

等孩子稍大一點,他的意識會向「經濟」轉向,進入了解家庭收入的階段。孩子在小學階段,已經有了很明顯的數字概念,到了初中階段還會開始與同學攀比。

姐姐的小孩剛上初中,姐姐就為她煩透了心。她說:「孩子的攀比心裡越來越重,他們在學校都穿校服,著裝上攀比什麼呢?就比鞋子,比手錶!女兒回家跟她要求要買某個牌子的鞋子,因為這個牌子的鞋子比較貴,還說同學戴的手錶還是限量版的!」姐姐表示,家裡的經濟情況也並不是買不起孩子想要的東西,但怕她過度攀比,自尊心過強,沒有把重心放在學習上。

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消費觀,對於家長就是更大的考驗。當孩子有了數字概念,甚至開始攀比的時候。父母可以讓孩子了解有關於「家庭財產」的概念,知道這是屬於父母的、並且是用他們的勞動換取來的。他們以後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到的本領來換取,正確的金錢教育才能避免孩子炫富或認窮的心理。

走進社會的成年時期:

當孩子慢慢長大,對家庭經濟的涉入就是遲早的事,如何讓孩子涉入,這跟父母的養育風格及家庭實際情況聯繫在一起。這個時候,可以跟孩子聊聊父母的經濟收入,讓他們了解父母的收入來源。如果父母是通過自己的勞作力獲取收入,可以讓孩子了解是這麼多年來的努力換來了現在的收入;如果家長以經商為主,可以跟孩子聊聊創業、守業的過程。

這樣,孩子所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單純的數字,而是這些收入背後父母所付出的努力和艱辛,或許還要加上那麼一點點天賦和運氣。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最缺乏的兩種教育,就是金錢教育和死亡教育。一個關乎生,一個關於死。對於家庭收入,很多家長選擇避而不談,也有家長喜歡含糊其辭跟孩子說:「小孩子懂什麼?好好學習就是了。」其實,金錢教育能讓孩子懂得如何獲得、如何擁有。正確的金錢觀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將影響他的一生,因此,兒童時期的金錢啟蒙顯得尤其重要。

該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1、讓孩子知道「錢是怎麼來的」

與其糾結該不該告訴孩子「家裡有多少錢」,還不如讓孩子知道「錢是怎麼來的。」

我曾經試著在一群孩子中提問:「你們知道錢是怎麼來的嗎?」

「是銀行取出來的。」

「是手機里就有的」。

「是爸爸媽媽上班賺的」。

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錢是爸爸媽媽工作、勞動獲得的,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跟他說說投資、理財等收入方法,以及每個月固定的收入和被動收入是多少。

2、讓孩子懂得「如何花錢」

孩子不但要認識金錢,還要學會懂得正確花錢,而不是肆意揮霍。每個人都有「購買慾」,孩子也一樣。因此,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花錢」,給孩子零花錢是關鍵的一步。

怎麼給零花錢,藏著一門大學問。很多家長為了鍛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會採取給孩子報酬的方式來提高孩子的積極性。從孩子的短期發展來看,他們為了賺取零花錢,會積極主動地做家務,但他們並沒有做家務的內在驅動力,缺乏主動性,漸漸地,金錢就會失去效力。其實,作為家庭的一分子,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本是孩子的責任。

在給孩子零花錢前,可以與孩子進行談話,比如孩子期望的零花錢是多少?什麼時候該給零花錢?他將如何支配零花錢?父母可以聽取孩子的建議,和孩子一起制定「零花錢」計劃,孩子參與其中了便不會輕易破壞規則。

在孩子剛上小學,就可以開始給零用錢了。可以是固定的人在固定的日期給孩子固定的數目,讓零花錢成為一件值得期待和愉悅的事。

那零花錢該如何花?這就是在讓孩子學會規劃自己的支出了。可以讓孩子在月初有個規劃,這個月的零花錢想怎麼用?如果要買東西,先了解此物品的價格等。

��欲�

除了消費,也應鼓勵孩子捐獻和儲存。

適度的捐款可以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和友善的品質,幫助到的人越多,孩子幸福感會越強。當孩子想要得到的東西比較昂貴時,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儲存」, 激勵孩子為目標而存錢,從而培養孩子的耐心、愛心、自制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3、正確看待「富」和「窮」

孩子想了解家庭的具體收入,背後的原因也需要爸爸媽媽了解。對很多孩子而言,收入的多少並不是他們最關心的,或許穩定的家庭收入能讓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產生安全感。而收入的多少,會帶給孩子「貧窮」或許「富有」的概念。

我女兒也曾經問我:「媽媽,我們是窮人還是富有的人?」我跟她說:「沒有人是絕對的貧窮,也沒有人是絕對的富有,貧窮和富有是取決於你跟誰去比較。每個人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那我們要跟誰比呢?我們為什麼要跟誰比呢?其實只要用心經營生活,擁有富足的精神,那才是最好的狀態。」

在實際生活中,孩子肯定會觀察到周圍的人,知道部分家庭確實存在物質上的困境,生活相對拮据;也有的家庭衣食無憂,生活富裕。

該讓孩子知道,如果處身於困境中,就取決於我們面對困境的態度了,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脫離不理想的生活,想辦法去解決困難。不少生活拮据的人常年唉聲嘆氣,因為錢而與家人產生矛盾,這樣貧窮在孩子眼裡就是痛苦的源泉。孩子長大後可能通過不同的手段從錢裡面去尋求安全感,忽略生活的本質。

而如果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則應教育孩子能因為衣食無憂就大手大腳花錢,看不起較貧窮的人。可以讓孩子了解如何支配自己的零花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人生觀。

讓孩子擁有正確的金錢觀,將對他的一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應讓孩子了解金錢不是萬能的,得讓他知道,世界上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即使生活不富有,依然可以享受很多快樂。

互動話題:您有給孩子自主支配零花錢的權利嗎?是通過什麼方式給孩子零花錢的?

本文中的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歡迎分享收藏!謝絕抄襲!

本文章《媽寶園》原創,歡迎關注或者點贊點評轉發文章。歡迎大家一起在下方多多留言交流育兒經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LwQ53EBfGB4SiUwYF6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