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魯勝寶、束文傑(整理)
近日閒情,隨手翻閱魯勝寶老師編著的《合肥·登科錄》,忽而發現許多熟悉的名字,他們大多曾出現在明清舒城縣誌中。因為各類史料的不同結論,這些名字的籍貫上出現了多處地名。《合肥·登科錄》中,籍貫存疑問題涉及舒城縣的進士有十三名,舉人九名(不含部分進士);其中王之道(缺少佐證史料)、曹松(舒州人而非舒城),筆者斟酌不作載錄。其他進士、舉人資料整理如下:
《合肥·登科錄》書影(攝影 | 束文傑)
祝淵
祝淵,字季深,直隸合肥人(一作舒城人)。明太祖洪武二十年( 1387)丁卯科舉人,二十一年(1388)成辰科進士,三甲第50名,任亨泰榜。邑經兵燹之後,民不知學,祝淵資性英發,弱冠登第,授兵部主事,以能文稱於同輩。永樂間,蜀王之國選為祠官,王甚器重,題其書室曰「芝蘭軒」,大學士劉三吾記其事。後出任龍游縣知縣,邑志稱其為人宅心分明,持己廉潔,多有惠政。在任期間,興辦縣學,勸農生產,修復舊時文物,均深得民心。升任國子監丞,官至兵部主事,後致仕,卒,祀鄉賢。元孫武忠,忠子挺,生崇禎末歲,貢生,與汝孝皆守時書。
《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書影(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
《康熙志》《嘉慶·廬州府志·文苑》《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作「舒城人」。《明代科舉與文學編年(上)》誤作「祀淵」。
祝富
祝富,字堯臣,祝淵之孫。祝富博學工詩,明憲宗成化十三年(1477)丁酉科舉人,十四年(1478)戊戌科會試乙榜第一,除伊陽教諭,三校省闈,由國子學正遷伊府長史,建議持正,悉心輔導。時宗室以事杵王者,力為辯解,以直聞於朝,晉四品階錫誥命,以優異之績歷任20餘年。肅宗時,累階至嘉議大夫,晉正三品,誥服致仕。著有《默庵集》。卒,祀鄉賢。
《續修舒城縣誌》書影(來源 | 點校版)
《光緒·舒城縣誌》《嘉慶·廬州府志》作「舒城」人。《光緒·舒城縣誌》作「明成化附乙榜第一」,又曰:「從《浦志·府志》列進士表。」故作「甲辰科」進士。
孫序賢
孫序賢,安徽合肥人(一作舒城人)。清仁宗嘉慶十八年(1813)癸酉科舉人,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進士,二甲第83名,陳繼昌榜。官任刑部雲南司員外郎,誥封資政大夫。四子孫晉,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順天榜舉人,任兩廣補用鹽大使;五子孫觀,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進士,官至直隸布政使。
合肥三河,孫氏故居(攝影 | mhk88)
《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作舒城人。《光緒·續修廬州府志·卷五十八·世族表》稱:孫氏「原休寧縣遷舒城東城三河鎮南岸(孫氏故居舊房尚存兩楹數間),後遭兵燹,移居北鄉金牛鎮山南」,「嘉慶癸酉舉人,庚辰進士」。據《安徽集鎮辭典》記載:三河歷史上多屬廬州府合肥縣。然三河河南岸部分街區屬舒城東鄉。民國後期,這部分劃歸合肥縣,1949年設立三河市,1950年下半年撤市設置三河區,直隸肥西縣。1956年,撤區成立三河鎮。現今三河、山南均屬合肥市肥西縣。故現作「合肥人」。
孫觀
孫觀,安徽合肥人(一作舒城人),孫序賢第五子。清宣宗道光丁酉拔貢,二十四年(1844),與兄晉一同中試甲辰科順天榜舉人。二十七年(1847),孫觀考中丁未科進士,二甲第2名,張之萬榜。由庶常散館,授翰林院編修,歷充武英殿協修、國史館協修纂總纂官。咸豐四年(1854),除山東道監察御史,旋轉雲南道兼巡視南城。五年(1855)任兵科給事中。金田太平軍起,江南半壁淪陷。孫觀累上封事,極論利害,朝廷多所採用。奉旨以繁缺道記名,時督辦軍務大臣張文毅公,駐節新安,調辦後路。文毅家諱,奉旨令即軍守制百日,事委孫觀。於是,休寧等邑以次克復,論功授撫杭嘉湖兵備道。文毅倚重,留孫觀而未赴任。攝臬篆才三個月,丁內憂,陳情終制。文毅以軍書屢次催促,始不起,繼而才應召。同治元年(1862),授雷瓊道。瓊州懸海外,有一半為黎族,生悍而熟黠,往往生激易變,稱難治,孫觀以廉得之,繩之以法,生者感恩戴德,始帖服。尋簡廣東鹽運使,有猾商憑藉宿弊,勾結丁役獲取奸利,使鹵差政事日壞。孫觀至,一空其弊,未到一年,遷廣東省按察使兼署藩篆。時天津和約事起,粵民中鬼蜮者造謠惑眾,聲勢洶洶,大府深有顧慮。孫觀立即捕獲煽動者,將他們繩之以法。十年(1871),任直隸布政使。時兵燹之餘,繼而發生大水,孫觀不遺餘力撫恤流亡民眾。在政七年,政平訟理,而尤以理財稱最。到任時,庫款僅存30萬,去任之日,驟增至230餘萬,賑濟善後所花費之款尚不在此數之內。
洪秀全(來源 | 東方IC)
光緒三年(1877),致仕。孫觀居家平易近人,無急切之言,對待倉促而至者,也不對其非禮,遇人急難,施予毫不吝嗇。公餘之暇,手執卷,猶如老書生。長子明慶,三品銜湖北補道;次子明廉,光緒十一年(1885)乙酉科舉人,官至戶部郎中。
《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作舒城人。《光緒·舒城縣誌·卷三十四·人物誌二·宦績》《光緒·續修廬州府志·卷五十八·世族表》稱:孫氏「原休寧縣遷舒城東城三河鎮南岸(孫氏故居舊房尚存兩楹數間),後遭兵燹,移居北鄉金牛鎮山南」「道光丁酉拔貢,甲辰舉人,丁未進士」。據《安徽集鎮辭典》記載:三河歷史上多屬廬州府合肥縣。然三河河南岸部分街區屬舒城東鄉。民國後期,這部分劃歸合肥縣,1949年設立三河市,1950年下半年撤市設置三河區, 直隸肥西縣。1956年,撤區成立三河鎮。現今三河、山南均屬合肥市肥西縣。故現作「合肥人」。
孫浤澤
孫浤澤,安徽合肥人(一作舒城人)。清德宗光緒二年(1876)丙子科舉人,六年(1880)庚辰科進士,三甲第14名,黃思永榜。廣西即用知縣,出任賀縣知縣。出繼伯後。
續修舒城縣誌主修官,孫浤澤、孫熙澤名列其中
《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作舒城人,清光緒庚辰進士,三甲第14名,黃思永榜。《江南通志》作廬江人。《光緒·續修廬州府志·卷五十八·世族表》:孫氏「原休寧縣遷舒城東城三河鎮南岸(孫氏故居舊房尚存兩楹數間),後遭兵燹,移居北鄉金牛鎮山南」,「光緒丙子(1876)舉人,丁丑(1877)進士,王仁堪榜。光緒丙子科與武科並補行同治元年壬戌恩科」。《安徽集鎮辭典》載:三河歷史上多屬廬州府合肥縣。然三河河南岸部分街區屬舒城東鄉。民國後期,這部分劃歸合肥縣,1949年設立三河市,1950年下半年撤市設置三河區,直隸肥西縣。1956年,撤區成立三河鎮。現今三河、山南均屬合肥市肥西縣。故現作「合肥人」。
郭霸
郭霸,作郭弘霸、郭鴻霸、郭宏霸,生卒不詳。廬江人(一作舒城人)。武周天授二年(691)自宋州前往京都應革命舉,中辛卯制科進士,初為寧陵縣丞。初舉集召見於武則天前,自表忠誠,云:「往年征徐敬業,臣願抽其筋,食其肉,飲其血,絕其髓。」武則天大悅,便授郭霸為左台監察御史。如意元年(692,也作唐長壽元年),除左台殿中侍御史。長壽二年(693),任右台侍御史。因其在武則天前表白的話中有4個「其」字,時人號稱郭霸為「四其御史」。
武則天畫像(來源 | 網絡圖片)
時郭霸上司御史大夫魏元忠得病在家臥床休養,諸御史都前往探視,唯獨郭霸在家獨居。等到大家都去過後,他獨自一個前去看望魏元忠,為了討好,對其上司說道:「卑職聽說,糞便可以知道疾病輕重,不妨以大人便液以驗疾病輕重如何?」說完,不等魏元忠許否,便去嘗魏元忠的糞便。魏元忠大驚失色,想上前阻攔。郭霸卻吃後高興地說道:「大人有所不知,糞便發甜,病肯定不輕,可是,大人的糞便發苦,說明很快就要痊癒了。」
魏元忠為人剛直,對郭霸此舉甚為厭惡,在朝廷之上將此事告訴眾朝臣,大家對郭霸都很鄙視,唯有芳州刺史李思征在一旁捶考,禁不住哈哈大笑,後被毒死。
聖歷中,郭霸屢屢夢見思征,甚惡之。因此,常常一退朝就匆忙回府,命家人曰:「速請僧轉經設齋。」然而,片刻之間,郭霸卻見李思征率數十騎,來到他的廳堂,叫喊道:「汝枉陷於我,我今取汝命。」郭霸十分惶怖,竟拿刀自刳其腹,不一會兒,腹部被蛆爛。這天,閭里見到有兵馬數十騎駐於郭霸門前,不一會兒, 數十騎兵馬就消失不見。
郭霸辦案苛法酷刑,為著名酷吏。時洛陽橋壞,開工整修,至中工畢。郭霸死時,適逢長安久旱而雨,洛陽橋修復竣工,京師百姓十分高興,紛紛傳言「旱而雨,洛橋修復,弘(鴻)霸死」,為三喜之悅。
一天, 則天皇帝詢問群臣:「你們在外聽到什麼好的事情?」司勛郎中張元一,素滑稽,答曰:「此有三慶,旱而雨,洛陽橋成,弘霸死,此即好的事情。」
唐代,廬州(來源 | 《中國歷史地圖集》)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六上·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上·酷吏上·郭霸傳》《新唐書·卷二百九·列傳第一百三十四·酷吏·郭弘霸傳》《安徽歷史名人辭典》。《光緒·續修廬州府志》作「郭宏霸,舒城人」。按:這裡的廬江應指廬江郡。據《舊唐書·地理志》載,唐代廬江郡實指廬州,轄合肥、廬江、舒城(開元二十三年分合肥、廬江二縣置)、慎縣(今肥東)、巢縣(今巢湖、無為)五縣。按常規,沒有註明廬江郡某某縣的,通常應指廬江郡治所縣所在地合肥,故有人也稱郭霸為合肥人。
朱翌/朱翼
朱翌,廬江人(一作舒城人),字新仲(《江南通志》作仲新),自號「潛山居士」。漢桐鄉青夫邑之後。其父與蘇東坡、黃山谷為友,朱翌秉承家學,才力富健,故有元祐遺風。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以太學生賜第進士,莫儔榜。初為溧水主簿。時人諱言詩,朱翌獨沉迷六藝,文思飆發。宋高宗南渡後,為秘書監屬(《嘉慶·廬州府志·文苑》《康熙·廬江縣誌》作中書舍人),掌書命,文章浸顯於朝。預修《徽宗實錄》,時范仲領史局,朱翌修改潤色功居多,有名於時。秦檜惡其不附於己,在逐驅趙鼎時,將朱翌列為趙鼎黨羽,貶至韶州(《嘉慶·廬州府志》作被貶曲江)。朱翌在韶州任職十九年(《嘉慶·廬州府志》作十有四年。《康熙·廬江縣誌·人物》作「謫居曲江十四年」),倡導理學,民風大變。後召還,北歸,遂卜居浙江鄞縣。詩益老,文益奇,曾作《信天緣堂記》。周必大論其詩似杜牧,而出處亦類似,號省事老人。著有《猗覺察雜記》及《湘江集》《潛川集》等45卷、《詩集》3卷。
宋徽宗(來源 | 網絡圖片)
《江南通志》《浙江通志》。《嘉慶·廬州府志·文苑及選舉表上》作「舒城人」,號作「潛山居士」。《康熙·廬江縣誌·卷十二·人物及卷之十·選舉》《光緒·續修廬州府志》作「廬江人」。
朱翼,字新仲,號「潛山居士」,廬江人(一作舒城人)。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6)登進土第。當時諱言詩,朱翼獨耽玩騷雅詩文兼擅。南渡後,為中書舍人,掌書命,文章名顯於朝。言論與宰輔相牴觸,被謫居曲江十四年。北歸,詩益老,文益奇,著有《潛川集》三卷。
《光緒·續修廬州府志·卷四十五·文苑傳》。《嘉慶·廬州府志》作「舒城人」。《光緒·續修廬州府志》作「廬江人」。按:朱翌與朱翼實為一人,各類史料記載,頗有所不同。
何棟
何棟,直隸巢縣人(一作合肥人,另一作舒城人)。明舉人(年代不詳),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科進士,二甲第50名,楊維驄榜。任都御史,寄籍。
明武宗(來源 | 網絡圖片)
《康熙·巢縣誌·選舉志》《嘉慶·廬州府志·選舉表上》。《嘉慶·廬州府志·選舉表上》《光緒·續修廬州府志·選舉志》《康熙·巢縣誌》《道光·巢縣誌》只記載中進士年代,未見記載中舉人年代。《康熙·巢縣誌·選舉志》作「正德庚辰科(1520)」進士。《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貢舉志五種(上)》作「二甲第50名」進士。一作「合肥人」,也作「舒城人」,「原籍陝西長安」。按:本科於正德十五年庚辰會試後,因明武宗南巡,殿試未及舉行,第二年武宗歿,至世宗繼位後方舉行殿試。故而本科也稱庚辰科,出現不同版本。
文三俊
文三俊,巢縣人(一作舒城人,福建鎮海衛籍)。明神宗萬曆三十一年(1603)癸卯科舉人,三十八年(1610)庚戌科進士,三甲第170名,韓敬榜。官至上虞知縣。
《江南通志》書影(來源 | 網絡圖片)
《江南通志·選舉志》作「巢縣人」,《嘉慶·廬州府志·選舉表上》作「舒城縣人」。《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
阮閱
阮閱,字閎休,自號散翁,亦稱松菊道人,廬州合肥人,寄籍(一作舒城人)。《天下名勝》作阮美成。然而《四庫全書提要》稱:阮閱與阮美成時既不同,事跡、中進上年代差異。
《詩話總龜》(來源 | 中華古玩網)
阮閱為宋高宗建炎初(1127—1130)進士,以中奉大夫知袁州,所著有《菊花集》5卷。後知郴州,著有《郴江百詠》,今散失其八。代表作《詩話總龜》成書於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初名《詩總》,原10卷,已佚。南宋紹興年間,福建刊本增修為百卷巨著,改名《詩話總龜》。其意長壽之龜,千年五聚,問無不知,故名。今存明代兩種抄本,一為明代抄本一百卷本,另一為宗室月窗道人據以刊刻的98卷本,分前集48卷,後集50卷,對廬州郡之事,記錄甚詳。阮閱在《自序》中言道:「余平昔與士大夫游,聞古今詩句,膾炙人口,多未見全本及誰氏所作也。宜和癸卯(1123)春,來官郴江,因取所藏諸家小史、別傳雜記、野錄讀之,遂盡見前所未見者。至癸卯秋,得一千四百餘事,共兩千四百餘詩,分四十六門而類之……以便觀閱,名曰《詩總》。宣和五年十一月朔,舒城阮閱序。」《苕深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六:胡仔並言此書最初名為《詩總》,十卷,不載元祐以來諸公詩話。至胡仔編《苕溪漁隱從詩話前集》的紹興十八年(1148)前不久,也即阮閱《詩總》成書後二十餘年,閩中又刊《詩話總龜》,此集即阮閱所編《詩話》也。據郭紹虞先生考證,此後尚有數次的增訂,然均不存。至明嘉靖年間,宗室月窗道人「條而約之」重新匯次刊刻前四十八卷,後集五十卷的九十八卷本《詩話總龜》。
《江南通志》《安徽通史·宋金元卷·宋金安徽人物小傳》《安徽歷史名人詞典》《安徽人物大辭典》。《嘉慶·廬州府志》以《天下名勝志》作「美成」。按:《詩話總龜》原名《詩總》,10卷,已佚。南宋紹興年間,福建刊本增修為百卷巨著,改名《詩話總龜》。其意傳說長壽之龜,千年五聚,問無不知,故名。今存《詩話總龜》系明代兩種抄本:一為宗室月窗道人據以刊刻的98卷本,一為明抄本100卷本。前集50卷為阮閱原撰,後集50卷系阮閱及書賈陸續增補。
阮美成
阮美成,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乙丑科進士,焦蹈榜。自戶部郎謫知巢縣,為政愷悌,移守柳州。善吟詠,時號阮絕句,著有《金庭山諸什》。《康熙·巢縣誌》收有阮美成《王喬仙洞》《金庭洞五首》《過芙蓉山》《石牌驛》《東關二首》《東關》等詩。
虎丘摩崖石刻(攝影 | 斗笠斜陽)
《天下名勝》《江南通志》《舊志·名臣傳》《嘉慶·廬州府志·文苑》。《康熙·巢縣誌·卷之十九·藝文志下》。按:《宋詩紀事·卷四三》《安徽通史·宋金元卷·宋金安徽人物小傳》《光緒·續修廬州府志》作「阮閱為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進士,吳潛榜」。有傳。《安徽歷史名人詞典·上卷》作「舒城人」。《嘉慶·廬州府志·文苑》以《天下名勝志》載美成而無阮閱。今據《四庫全書提要》,阮閱與美成時既不同,事跡、中進士年代差異,依《江南通志》《嘉慶·廬州府志·文苑》並載之。又據《安徽人物大辭典》將阮閱、阮美成各立小傳。另查:蘇州虎丘摩崖石刻上留有「孫實、阮美成、汪羿、胡憂、楊書思,元符三年四月三十日」字樣。按:宋哲宗元符三年為公元1100年。
明清舉人
一、文舉
永樂三年(1405)乙酉科:張觀任杭州府通判(《嘉慶·廬州府志》作「舒城人」。《光緒·合肥縣誌》作「合肥人」)。
天啟元年(1621)辛酉科:李芳春任山東沂州學正(巢縣,鄉魁。後改名「李籛」,一作「舒城人」)。
雍正四年(1726)丙午科:曾聞勇丁巳(《嘉慶·廬州府志》《光緒·續修廬州府志》作「舒城人」)。
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恩科:王靜涵任南陵教諭(一作「舒城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恩科:孫晉任婺源教諭(順天榜。一作「舒城人」)。
光緒十一年(1885)乙酉科:孫明廉任戶部郎中(一作「舒城人」)。
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科:孫熙澤任山東候補知縣(經魁。一作「舒城人」)。
二、武舉
萬曆七年(1579)己卯科:汪維新(一作「舒城人」)。
萬曆十年(1582)壬午科:端應式(一作「舒城人」)。
- 作者:魯勝寶、束文傑(整理)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