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橋樑遊覽攻略

2019-12-16     泰州小叟

中國古代建築中,古代橋樑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參觀遊覽各式各樣的橋樑,是現代旅遊必不可少的項目。現推薦十座古代橋樑供朋友們出行時遊覽欣賞。

盧溝橋 北京市永定河 1189年 金朝大定二十九年


盧溝橋簡介:

盧溝橋是北京地區現存最古老的一座聯拱石橋。盧溝橋工程浩大,建築宏偉,結構精良,工藝高超,為我國古橋中的佼佼者。橋全長266.5米,橋面寬綽,橋身全用堅固的花崗石建成,下分11個券孔,中間的券孔高大,兩邊的券孔較小。10座橋墩建在9米多厚的鵝卵石與黃沙的堆積層上,堅實無比。橋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個尖端安裝著一根邊長約26厘米的銳角朝外的三角鐵柱,這是為了保護橋墩,抵禦洪水和冰塊對橋身的撞擊,人們把三角鐵柱稱為「斬龍劍」。在橋墩、拱券等關鍵部位,以及石與石之間,都用銀錠鎖連接,以互相拉聯固牢。這些建築結構是科學的傑出創造,堪稱絕技。


廣濟橋〖湘子橋〗 廣東省潮州市韓江 1171年 宋乾道七年


廣濟橋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是我國古橋的孤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是古代漢族橋樑建築的傑作之一。位於洛陽口,距福建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


橋長834米,寬7米。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其「筏型基礎」、「種 蠣固基法」,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 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寰宇。
建橋八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颶風、橋壞。邵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公元1426-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樑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萬曆三十二年(公元 1597年),地大震,橋樑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禮修復;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工之琦修復;民國二十年(公元1932年)蔡廷鍇軍長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米。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
為保護古橋,在上游百米處另建公路橋及水閘,並在附近規劃建設遊樂區。國家文物局還組織專家勘察古橋於1993年春動工,對洛陽橋全面修建,使其恢復古橋舊貌。


五亭橋〖蓮花橋〗 瘦西湖 江蘇省揚州市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五亭橋在揚州瘦西湖內,是揚州市的地標建築,五亭橋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又叫蓮花橋。「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具有極高的橋樑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

揚州瘦西湖五亭橋(蓮花橋)



趙州橋〖安濟橋、大石橋〗 洨河 河北省石家莊市 605-618年 隋朝大業


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這座橋的特點是:(一)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便於車馬上下。(二)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是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衝擊。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這麼多同樣形狀的弓合攏在一起,作成了一個弧形的橋洞。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響。(四)全橋結構勻稱,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橋的主要設計者李春就是一位傑出的工匠,在橋頭的碑文里刻著他的名字。


安平橋〖五里橋、西橋〗 海灣 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 1138年

安平橋位於福建泉州晉江市的安海鎮,安海古稱安平,因此,此橋得名「安平橋」,又名五里橋、西橋。是用花崗岩和沙石構築的梁式石橋,橫跨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兩重鎮的海灘,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聞名天下。 狀如長虹,為中古時代世界上最長的梁式石橋,故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贊。此外,長橋的兩旁置有形式古樸的石塔和石雕佛像,欄杆柱頭雕刻著惟妙惟肖的雌雄石獅與護橋將軍石像,皆為南宋的石刻。

橋墩有3種不同形式:長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單邊船形一端成尖狀,另一端為方形,設於較緩的港道地方;雙邊船形墩,兩端成狀,便於排水,設在水流較急而較寬的主要港道。橋面用 4~8條大石板鋪架。石板長5~11米,寬0.6~1米,厚0.5~1米,重4~5噸,最大則重25噸。



程陽風雨橋〖永濟橋、盤龍橋〗 林溪河 廣西柳州市 1912年


程陽賽爾風雨橋為石墩木結構樓閣式建築,2台3墩4孔。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橋亭和19間橋廊,亭廊相連,渾然一體,十分雄偉壯觀。


橋面架杉木,鋪木板,橋長64.4米,寬3.4米,高10.6米,橋的兩旁鑲著欄杆,好似一條長廊;橋中有5個多角塔形亭子,飛檐高翹,猶如羽翼舒展;橋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畫,富麗堂皇。整座橋雄偉壯觀,氣象渾厚,仿佛一道燦爛的彩虹。它的建築驚人之處在於整座橋樑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橋上兩旁還設有長凳供人憩息。


瀘定橋 大渡河 四川省甘孜 1705年 清康熙四十四年

瀘定橋又稱大渡河鐵索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建成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橋東立康熙《御製瀘定橋碑記》,記載了修橋的原因、橋的規模及維修辦法等。此橋為鐵索懸橋。橋長103米,寬3米,橋兩端各有20米高的橋台,橋台內固定鐵樁,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的落井鐵樁里,其中9根作底鏈,上鋪木板,4根分兩側作扶手。鐵鏈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築。
自清以來,瀘定橋為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和軍事要津。1863年,太平天國起義中驍勇善戰的翼王石達開在此搶渡大渡河失利,全軍覆沒。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二師以22位勇士為突擊隊,在此消滅守敵,飛奪瀘定橋,擺脫了蔣介石的追兵,瀘定橋因而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座豐碑,聞名世界。


瀘定橋建築風貌獨特,為世界和我國所獨有。瀘定橋參觀瀏覽點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瀘定橋。二是瀘定橋革命文物博物館,館內以照片、資料、實物展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情況,以及當時紅軍領導的題詞,著名書法家、畫家的書法、名畫。三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及其公園,鄧小平題寫的碑名,聶榮臻撰寫的碑文。紀念碑及其公園設計新穎,把紀念意義、地方風情、藝術博覽、旅遊觀光融為一體。

玉帶橋 昆明湖 北京市 1736年~1795年 清乾隆年間

全國各地有許多橋樑名曰"玉帶橋"。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

該橋單孔凈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製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玉帶橋拱高而薄,形若玉帶,弧形的線條十分流暢。半圓的橋洞與水中的倒影,構成一輪透明的圓月,四周清朝時的玉帶橋橋欄望柱倒影參差,在綢緞般的水面上浮動蕩漾,景象十分動人。它是頤和園裡著名的建築物之一。蛋尖形橋拱,特別高聳,好似玉帶。此橋舊名"穹橋"俗稱駝峰橋,均以形象命名。玉帶橋的造型具有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石拱橋的風格,以纖秀挺拔,輕巧為其之特色。拱高而薄,成流暢挺拔的曲線。橋身、橋欄選用青白石和漢白玉雕砌,潔白如玉,宛如玉帶,故名。橋下原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後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

玉帶橋為清乾隆時建造,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據說,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從此橋下經過,不僅因為這座橋交通方便,還因為它造型玲瓏秀美,深得乾隆帝喜愛。現在,橋頭還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題,東面是"螺黛-痕平鋪明月鏡,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島宮闕水邊多。"


魚沼飛梁〖十字橋〗 晉祠山西省太原市 1102年 北宋崇寧元年

魚沼飛梁位於聖母殿前,是我國現存古橋中唯一的一座十字形橋樑。晉祠的這座魚沼飛梁始建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整個梁架都是宋代的遺物。橋面呈十字型,把聖母殿和獻殿連為一體,給人以一種展翅欲飛的感覺,「飛梁」之意,當在於此了







泰州小叟申明:部分文字和配圖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J_XD28BMH2_cNUgcTM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