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海陵)文昌閣概況
文昌閣位於泰州市區鼓樓路文昌橋東北側,3層6面,占地81.48平方米,建築面積180平方米,高18.8米。
明清以來,各地紛紛建文昌宮、文昌塔、文昌閣等建築,以供奉文昌帝君。歷史上的泰州文昌閣,是國內文昌閣中較早的一座,位於原文廟泮池之南,與南山寺塔相對,是泰州儒學訓導李香所創,始建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後陸續有人出資重修。
歷史上的泰州文昌閣,是國內文昌閣中較早的一座。位於原文廟泮池之南,與南山寺塔相對。泰州儒學訓導李香所創,始建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後陸續有人出資重修。
泰州文昌閣歷經多次修建,清代,乾隆、嘉慶、咸豐、光緒四個朝代,就曾修建四五次。光緒三年(1877)大修繕時又擴建了倉聖祠,以祭祀文字始祖倉頡。
文昌閣布局
泰州文昌閣,閣北有小院,內設戲樓及東西廂房。院南即為閣。閣方形,高三層。閣底層佛龕供關帝金像,上有乾隆二十三年知州李世傑所書匾額:誕敷文德。關帝像前設有文昌帝君的牌位。牌位上墨書"九天開化日月文昌梓潼帝君"。左右是"自有天地以來至三國而大義純忠彌綸天地,是宜春秋以後同一聖而溯源根本享祀春秋"對聯,牆壁上書"文光射斗"四個大字,東壁有一方石刻。二層供奉魁星金像,前後兩尊,左右有對聯兩副,一為"千古奎光懸斗柄,九天寶氣化文章"。另一副是"南北各分司此地文光應射斗,升沈雖有命斯人陰德可回天"。三樓中間供奉文昌神像。匾上書"開化文壇"。兩旁對聯是"天上星辰司福祿,人間運數屬文章"。旁邊設有神馬像。
史上泰州文昌閣究竟是什麼樣子,形狀如何,地點又在那兒呢?幾張百年前的老照片為我們揭開了這個秘密。
1915年左右,美國傳教士在泰州拍攝的照片。由圖可以看出一段城牆,遠處一個塔尖,近處很多鴨子還有一條小船,城河由此轉彎,拍攝地點在何處呢?
熟悉泰州老城環境的,應該猜出是在城南打漁灣附近(今鴻發小區南面,海陵路邊上)拍攝。
那遠處的塔是否就是「文峰塔」呢?
首先我們看看以前的文峰塔什麼樣子?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得知,此塔為三層多面。史書上記載為三層八面。也就是塔頂為8個面組合而成的。
把老照片放大若干倍,可以看出塔尖不可能是8面,像四面的塔尖。也就是說此建築不是文峰塔,那究竟是什麼呢?文峰塔怎麼沒有在圖片顯示出來呢?於是,把圖片再放大,仔細觀看,可以隱約看出多了一個塔尖。如下圖:
很明顯,左邊有個塔尖,最右邊有個樹和隱約的建築。於是,翻出1913年的老地圖。如下圖所示:
上圖由西向東(由左向右)依次是文峰塔、文昌閣、望海樓。其中文峰塔離城牆最遠,文昌閣最近。於是可以推出,原來那個四面的塔尖最可能是文昌閣。
通過查閱史料,文昌閣記載為方形、三層,正好與上圖塔尖圖案吻合。那文昌閣具體啥樣子呢?小編正好看到美國傳教士拍攝的另一張圖片。如下圖所示:
看上圖得知,拍攝地點應該是比較高的地方,俯視拍攝,而且與閣樓很近,推理出最可能的是站在城牆上拍攝。通過塔頂的形狀對比,極可能就是當時的文昌閣。
翻閱民國時期的吳陵紀游,上面有對文昌閣的記載。如下圖所示:
文昌閣與南山寺塔相對,閣樓南有三開間的戲樓,將要倒塌,東西有廂房三間。
(上圖為宣統泰州志中所繪的文昌閣和望海樓圖景)
將文字與圖片基本對照。
1941年文昌閣被汪偽軍隊拆除,留下一塊高於周圍數米的高台遺址。
2004年,在原址西側、文昌橋東北側重建文昌閣。新落成的文昌閣三層六面,高十八點八米,占地約八十平方米。
泰州小叟申明:部分文字和配圖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CkUum8B8wMrh2Liq0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