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大禹陵旅遊攻略

2020-01-06     泰州小叟

浙江省紹興大禹陵,位於浙江省紹興稽山門外,距城3公里。鬱鬱蔥蔥的會稽山旁依赫黃色的殿宇,屋群高低錯落,各抱地勢,氣勢宏偉。大禹陵本身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典風格建築群,由禹陵、禹祠、禹廟三部分組成,占地40餘畝,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大禹作為中國第一王朝的創建者,是古代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聖王」。相傳4000多年前,神州大地水洋洋而不息,大禹受命治水:「八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與百姓歷盡艱辛,終於治平了洪水之患。後來,據《史書》記載,大禹「憂民救水到大越(今紹興),大會計(會議講座的意思),爵有德,封有功。」會議的地點茅山因此改稱「會稽山」(「稽」與「計」是通假字)。禹做了皇帝以後,「巡守大越」在此病故,葬於會稽山下。禹陵古稱禹穴,為大禹之葬地,它背靠會稽山,前臨禹池。

大禹陵是我國東南的一大名勝古蹟。 大禹陵景區由禹陵、禹祠、禹廟三大建築組成。從「大禹陵」坊額的牌坊進入神道,兩旁陳列著12對神獸,過禹貢橋、青石欞星門,拾級而上,便到達「大禹陵」碑亭,碑上所鐫三字為明紹興知府南大吉所書,筆力遒勁,氣勢不凡。陵左側是禹祠,即姒姓家族的宗廟,祠內有一千年古井——禹井。陵右側為禹廟,是一組宮殿式建築群,自南而北依次是照壁、岣嶁碑亭、午門、拜廳、大殿,配以窆石亭、宰牲房、菲飲泉等景點,依山傍水,氣勢恢宏,景色秀麗。



大禹陵神道

這裡是以治水而載人史冊的大禹的陵墓。據記載,8年在外治水的大禹,三過家門而不人,後因積勞成疾死在了紹興市東南郊的會稽。

禹,姒姓,名文命,國號夏後氏,傳說為帝顓頊的曾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之子啟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古塗山氏國(今安徽懷遠)人,因治水有功,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關於禹的出生地說法不一,但籍貫是在鄭州登封嵩山附近的說法應較可信。

  大禹陵區由禹陵、禹廟、禹祠三大部分組成。禹陵面臨禹池, 前有石構牌坊,過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體敦厚雋永, 為明嘉靖年間紹興知府南大吉手筆。禹廟在禹陵的東北面,坐北朝南,是一處宮殿式建築,始建於南朝梁初,其中軸線建築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岣嶁碑亭、午門、拜廳、大殿。建築依山勢而逐漸升高。大殿為重檐歇山造,巍然聳立,殿背龍吻鴟尾直刺雲天,背間「地平天成」四字為清康熙題跋。禹祠位於禹陵左側,為二進三開間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鏡,曰「放生池」。

  大禹陵為我國東南久負盛名的勝跡之一,進口牌坊鐫刻「大禹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大禹陵景區由禹陵、禹祠、禹廟三大建築群組成。

  禹陵

  大禹陵座東朝西,自然環境優美。入口處的大禹陵牌坊前,有一橫臥的青銅柱子,名龍槓。龍槓兩側各有一柱,名拴馬樁。凡進入陵區拜謁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須在此下馬、下轎,步行入內,以示對大禹的尊崇。龍槓上有「宿禹之域,禮禹之區」的銘文。


  高12米、寬14米的大禹陵牌坊,系用石頭建造,高大古樸。牌坊頂為雙鳳朝陽,莊重典雅,雕刻精美。柱端為古越人崇拜的神鳥——鳩。

  穿過牌坊後,進入神道。神道兩旁安放著由整塊石頭雕塑的熊、野豬、三足鱉、九尾狐、應龍。相傳這些神獸都是幫助過大禹治水的神奇動物或大禹自己所變。

  從神道經禹陵廣場,跨過禹貢大橋,站在甬道前古樸簡潔的欞星門下,即可望見大禹陵碑亭。甬道是一條古柏夾峙、拾級而上的石板路,莊嚴幽深。高大肅穆的大禹陵碑,「大禹陵」三字系明嘉靖十九年(1540)紹興知府南大吉楷書並勒石,豪放而雄渾,有頂天立地之氣概。漆以朱紅,耀眼奪目。碑前的兩棵百年盤槐,夏天碧綠蔥蘢,冬則虯枝如鐵。


會稽山它是大禹娶妻、封禪的地方,同時也是大禹的陵寢所在地。早在隋代,會稽山就被列入我國的「四鎮」之一。唐代時,又封霍山為中鎮,與五嶽並舉,稱為「五鎮」,即:東鎮沂山,中鎮霍山,南鎮會稽山,北鎮醫巫閭山。南鎮會稽山就在紹興。


  碑後是禹王山,相傳大禹即葬於此。

  大禹陵碑的右側,是咸若亭、碑廊和菲飲泉亭。咸若亭為宋隆興二年(1164)所建的一石結構亭,六角、攢尖、三層、鏤空雕飾,極具地方特色。「咸若」一詞源於《尚書·皋陶謨》中皋陶與大禹討論如何實行德政、治理國家時大禹的一句話:「禹曰:『吁!咸若時,惟帝其難之。』」意為萬物若能順其自身的規律,就能得到它的好處。亭子上面有「好生遺化」四個字。建此亭,不僅是頌揚大禹的教化之德,更表達了人民對君主的美好期望。

  碑廊陳列著部分祭禹碑,主要有秦始皇祭禹陵所留《會稽刻石》等。

  在菲飲泉旁,有一眼泉水四季不涸,清涼甘洌,人們飲水思源,禹功大德盛,便用大聖人孔子的評價「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的話名此泉為「菲飲」以紀念、緬懷大禹。此亭始建年代不詳,現存之亭為1933年重建。

  禹祠

  禹祠是夏王朝第六代君王少康封其庶子無餘赴此守護大禹陵時創建,是定居在禹陵的姒姓宗族祭祀、供奉大禹的宗祠。目前,這裡的姒姓已傳至145代共數百人,主要居住在禹陵前的禹陵村。現存禹祠為1983年重建,為兩進。第一進內陳列著《大禹治水》、《稽功封賞》磚雕;第二進內有大禹塑像,還陳列著大禹在紹興的遺蹟照片和《姒氏世譜》及記載歷代祭禹情況的《祀禹錄》等。


  廊下壁間嵌有清代毛奇齡《禹穴辯》和昝尉林所書「禹穴」碑。在紹興有「禹穴」2處,一在宛委山,傳為禹得黃帝書處;一即於此,乃禹葬處,即今大禹陵碑後側。

  在禹祠的左側有一井,名曰「禹井」,相傳為禹所鑿。有亭名「禹井亭」,其楹聯繫孫其峰先生補書,聯云:「德澤被萬方,軌範昭百代」,意為中華大地的人民都得到了大禹的恩惠,他為民忘私,不屈不撓的種種美好品德是人們的楷模,光照後世。



  禹廟

  禹廟是大禹陵區的主要建築之一,始創於禹的兒子啟,是我國歷史上最悠久的祭祀、供奉民族英雄大禹的廟宇。整個廟宇順山勢而逐步升高,高低錯落有致,雄偉壯觀。密集的斗拱,樑上的繪畫,質樸而巧奪天工。從大禹陵進入禹廟區,依次為照壁、午門(包括宰牲房、齋宿房)、拜廳(包括碑房)、窆石亭、大殿。照壁上有一獸,人稱為「」。據說此獸貪婪無比,最終葬身大海。意在告誡官吏和百姓要以大禹為楷模,公而忘私而不可滋生物慾之念。


  照壁前為岣嶁碑亭,亭中有一碑,人稱「岣嶁碑」。因最早立於湖南衡山岣嶁峰而得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冬,紹興知府張明道據湖南嶽麓書院拓本摹勒;亭為清咸豐年間所建。碑文凡77字,有明代大學者楊慎(升庵)的釋文。

  岣嶁碑亭前是午門。午門有三門,中門常閉,據說只有舉行祭禹典禮和皇帝祭禹時才能打開,而且只有皇帝才有資格跨越中門,其他人等只能從兩旁的邊門出入。

  穿過午門,走過一段石板路,登上百步禁階即到拜廳。百步禁階前有一鼎,銘曰:纘禹之緒。意為繼承大禹的事業。

  拜廳,也稱祭廳,是祭祀的地方。拜廳和大殿之間有清乾隆十六年三月八日乾隆皇帝在此祭禹後留下的詩碑,又稱「御書碑」。

  大殿的層脊,有康熙皇帝所題「地平天成」四字。大殿是整個禹廟建築群的最高建築物,曾於1929年倒塌,現存大殿為1932年動工重建,1933年竣工。殿內大禹塑像高6米,頭戴冕旒,手執玉圭,身披朱雀雙龍華袞,雍容大度,令人望而起敬。殿內還陳列了鼓、磬等祭禹禮器。

  大殿側有窆石亭,因有窆石而名。窆石傳為大禹下葬時的工具。窆石相傳是大禹下葬時,從其生地北川(古石泉)縣飛來的。其上,有自東漢以來的許多文人學者留下的題刻。

  在窆石亭側,有禹穴、石紐碑,均為清光緒年間,據大禹出生之地今四川省北川縣之禹穴、石紐拓片勒石而成。

  香爐峰


  香爐峰為會稽山諸峰之一,位於紹興城東南約6公里處。海拔354米。每逢雲雨天氣,山頂雨霧迷朦,煙靄繚繞,有「爐峰煙雨」之稱,為越中12勝景之一。山脊有半月岩、一片石、雲門石、飛來石等廳峰異石。相傳宋代即於此供奉觀音像,時稱南天竺。1990年由華僑出資,於峰巔建爐峰禪寺,有觀音寶殿、配殿、僧寮及客堂等。

舉行祭禹典禮

大禹陵石牌坊、龍槓及兩側的拴馬樁

九龍壇


祭祀廣場上的鐘亭

祭祀廣場上的鼓亭

水上祭台

景點信息

  地址:位於浙江省紹興城東南會稽山麓
  門票:50元(含大禹陵、百鳥苑和香爐峰)
  開放時間:7:00一17:30
  交通:2、20路、旅遊觀光巴士東線公交車直達,車程20-30分鐘。

泰州小叟申明:部分文字和配圖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G26fm8BMH2_cNUgNDO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