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交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孩子學會自己交朋友

2019-11-13     爸媽精讀

作者:琳琳柒十二(爸媽進化論主筆)

昨天一進門,就感到火藥味十足。

「叫你別和那野孩子玩,非玩,把腿磕破了吧。」我媽大喊道。

孩子在一旁站著,滿身是土,腿也擦破了皮。

看到我回來了,他高興地跟我喊道:「爸爸,我今天交了一個新朋友,我們玩的可開心了。」

但我媽直接打斷了孩子的話,「什麼朋友,一個賣廢品家的孩子,就會滿地打滾,以後不許和他玩。」

孩子看著我,委屈得哭了。

大人居高臨下般控制著孩子的交友,仿佛這就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利。

平時,我們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言論。

他學習太差,你別和他玩。

他沒有爸爸了,你以後離他遠點。

他家裡太窮,你和他玩啥。

當大人說出這樣的話時,恰恰是對孩子最大的不公平。這種偏見不僅踐踏了別人的尊嚴,也降低了自己的人品。

孩子交友的過程遠比大人想得迅捷,也比大人想得更單純。

大人們不能連孩子們最純潔的友誼都予以控制。否則,這種傷害將帶給孩子刻骨銘心的痛。

父母喜惡的背後

是對孩子的控制欲

帕萃絲·埃文斯 在《不要控制我》一書中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天,貝蒂和她的女兒去買冰激凌。

「你要哪種冰淇淋?」貝蒂問女兒。

「我想要香草的。」女兒說。

「有巧克力的。」媽媽說。

「不,我要香草的。」

「我覺得巧克力的更好一點。」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應該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歡巧克力的東西。」

「我現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麼這麼倔,真夠怪的。」貝蒂說著。

貝蒂這樣做,無疑是在告訴女兒,你是錯的。

她所謂「倔」的意思是:你居然堅持與你內心相反的想法。

她「奇怪」的意思是:我明明知道你內心的真實想法,可你居然不承認。

整個過程,貝蒂一直在試圖扭轉女兒的想法。當女兒和她好惡選擇不同時,「倔」,「怪」便成了孩子的標籤。

其實,孩子交朋友,就像貝蒂買冰激凌一樣。若孩子不聽從父母的話,便是不知好歹。

父母從不關心孩子的真實意願。他們只在乎孩子是否遵從。

這個世上,不知有多少父母假借「為你好」之名支配著孩子。孩子的交友觀,也被成人的價值觀扭曲著。

父母的控制欲,正是孩子交友過程中最大的阻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時也不過是父母的一廂情願。

那些被父母控制

沒有交到朋友的孩子以後都怎麼了?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沒有朋友是一個什麼樣的感受?」

其中有一個回答是這樣的:

小時候,我媽媽管著我,不讓我交朋友。長大後,我慢慢的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

有時候,我的媽媽就會說,你怎麼總是一個人,一個朋友也沒有。一開始我還會和她說,本來是有朋友的,可是你把她趕走了。後來我就乾脆不理她,干自己的事情了。

媽媽控制了我這麼多年,我抗爭了這麼多年,真的很累。現在只想早一點離開他們。

父母控制孩子交朋友的過程,正是孩子從抵抗轉向默認,最終冷酷的過程。

哪怕以後父母讓孩子自己交朋友時,孩子內心也是拒絕的,因為兒時父母的決定早已掩埋掉那份交友的熱情。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交朋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真實的體驗,若一味管控,只會讓孩子不懂什麼是友情。

我以前有一個同事,她從不懂得拒絕別人。只要別人向她提出要求,她都會儘量的滿足。

有一次我們聚會,她靠著酒精的麻醉終於發泄了出來。她說她從小就聽媽媽的話,與朋友玩都需要媽媽的同意。

所以現在長大後十分渴望得到友情,她幫別人就是為了得到認可,為了得到友情。

小時候正常交往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自己正確的交友觀。

相反,若小時候沒有選擇權的孩子,就會對人際關係飢不擇食。

大人的控制,扼殺了孩子交友的觸覺。在沒有選擇下長大的孩子,又怎會不身心受損呢?

我知道你為我好

但我想決定自己的朋友

記得小時候,因為放學早,小夥伴總是來我家玩耍。

我們玩得正歡時,媽媽突然開了門。我連忙叫了聲「媽」,小夥伴們也急忙站起來叫著「阿姨」。媽媽一句話也沒說,徑直走進了屋。

過了一會,便火冒三丈地沖了出來:「你看看你,就知道玩,作業寫起了嗎?這會不努力,長大能有什麼出息……」

小夥伴見氣氛不對,就和我道別回家了。而小夥伴一走,我媽也就不罵我了。

我知道她並不是針對我,而是針對我的朋友。但我的世界曾在那時崩塌過。

從那以後,小夥伴再也沒有來過我家。

莎士比亞說過:「交際是人生的幸福。」

其實,朋友就是一個孩子所處世界的一部分。家長否定了孩子的朋友,也就意味著否定孩子。

結果就是孩子不敢交朋友,並對家長心懷怨恨。

有這麼一句話:「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交友這件事,家長不應該代替孩子去經歷,學會讓孩子去體驗交友的樂趣,也是成長中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我們給孩子的,永遠不是為他選擇,而是讓他來選擇。

北大才女趙婕寫到:

我欽佩一種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其實,把屬於孩子的經歷,還給孩子自己。把孩子的朋友,也還給孩子。

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承擔,他們自然能收穫經驗,吸取養分。

王爾德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

作為家長,也許更多的是對孩子保持一份信任和堅定的支持。放棄不必要的控制,同時尊重孩子交朋友的權利。

所謂愛,不是控制,而是尊重。

正如托爾斯泰所言:「如果愛一個人,那就愛整個的他,實事求是地照他本來的面目去愛他,而不是脫離實際希望他這樣那樣的。」

所以,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給他自由,讓他自己去選擇朋友。

用友誼陪伴,用理解澆灌,孩子的成長才會越來越好。

作者簡介:琳琳柒十二,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一個希望在文字上奔跑的80後中年寶爸。心如猛虎,細嗅薔薇,本文首發爸媽精讀頭條號;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qbBa24BMH2_cNUglY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