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都高度繁榮的時代。一方面,國內的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等行業都有了重大的發展,商品經濟高度繁榮;另一方面,宋朝的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歐等地區50多個國家都存在著通商關係。不僅如此 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推動之下,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方面也發展到了高峰,在世界範圍內都處於領先地位,例如: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四大發明在宋朝得到了改進和進一步的推廣使用;陶瓷業發展到鼎盛時期……
宋朝的各行各業相比前朝都有了質的發展,因此,人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一般來說,食是反映一個時代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那麼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宋朝,他們的飲食習慣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宋朝人民都吃些什麼呢?
一.宋朝人民的飲食習慣
在我國歷史上,宋朝可以說是一個分水嶺。在宋朝之前的朝代,人們的飲食習慣與現代人民的飲食習慣有著較大的差異。宋之前的朝代,人們每天只吃兩頓飯,稱為朝食與夕食,沒有吃午飯的習慣。一般來說,只有皇室、諸侯才能一天吃三頓飯甚至更多。從宋代開始,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才出現三餐制的概念。
但宋朝的午飯是一日三餐中最不受重視的。宋朝的三餐中,早餐是最重要的一頓,其次是晚餐,最後是午餐。但如果有重要的飯局,大多還是會安排在晚上進行。
二.宋朝食物的烹飪方式
宋朝在前人使用煎炸煮燉的烹飪方式之外,普及使用了一種新式的烹飪方式,也是我們現代大規模使用的主要烹飪方式,那就是炒菜。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小公爺為了討好母親,給母親獻了一道炒菜,稱炒菜是當時剛流行起來的新式菜樣。事實上,炒菜的烹飪方式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但在宋朝之前,炒菜的烹飪方式並沒有大規模普及起來,大部分人家做菜的方式都是傳統的煎炸煮燉。
炒菜這種烹飪方式之所以在宋朝才得到大規模的推廣使用,是因為宋朝鑄鐵技術的發展。在宋朝以前,我國的鑄鐵技術並不成熟,加上開採能力有限,鐵資源十分珍貴,鐵並不能用於鑄鍋。因此人們往往使用青銅器和陶土來鑄鍋,但青銅器價格昂貴,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使用的,而炒菜需要金屬炊具,因此炒菜難以普及。
三.宋朝飲食
首先是宋朝統治者階層的飲食。宋朝宮廷的飲食結構里,主食以麵食為主,其次是米飯,兩者的比例大致是二比一。一般來說,宮廷廚房的麵食一般是各式麵條和糕點,做法多樣。菜肴方面,宋朝皇室偏愛羊肉而非豬肉、雞肉之類,這主要是因為宋朝皇室認為羊肉可以補氣養血,是一種重要養生材料。
宋朝早期,無論南北方,宋朝的群眾都偏愛麵食,因此民間群眾的主食依舊是以麵食為主。宋朝有關麵食的食物都用"餅"來稱呼。和餅有關的食物如"蒸餅"是蒸出來的麵食,"燒餅"是烤出來的麵食,"湯餅"就是煮出來的麵食,如湯麵。像武大郎賣的炊餅,並不是餅,而是饅頭,實際上是蒸餅的一種。
宋朝民間群眾一般食用的肉類是豬肉和羊肉,豬和羊是宋朝民間食用更為廣泛的肉類。如蘇軾喜愛的東坡肉,就是使用豬肉製成的。
宋朝官府嚴格禁止宰殺牛,主要是為了農業發展的需要,保護宋朝農業所需的畜力,只有當牛失去農業價值的時候才能被宰殺,因此牛肉資源十分珍貴,民間牛肉價格也十分高。
除了常見的畜類和禽類,宋朝人也很喜歡吃河鮮食品,如河豚和蟹類。宋朝人還發明了一種蟹類的吃法,叫做"洗手蟹",具體的做法是先將蟹拆開,然後用海鹽和椒橙之類調味。之所以叫"洗手蟹",是因為要在洗手後才能吃,很有意思。
北宋的果品也是一絕。北宋人民喜愛吃素食,因此果類食物在北宋十分流行。像生果、乾果、蜜餞、涼果等都十分受群眾歡迎。同時,宋朝人在特定的節日也有其特定的食物,如元宵節的"浮糰子",也就是單純的糯米糰子,沒有餡料;端午節的粽子;立春、立秋、冬至作為當時的法定節日,也要吃相應的食物,如立春要吃春盤,(春盤就是蔬菜、水果、點心組成的拼盤),立秋要吃瓜果,冬至要吃餛飩……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每個朝代的飲食文化在傳承前代中不斷發展,各有特點,宋朝也是這五千年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宋朝的飲食在沿襲前朝的基礎上,呈現出更加精細化、營養化、專業化的特徵。民以食為天",一個朝代的飲食不僅是一個行業,更是一個時代繁榮昌盛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