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上,唐朝是一段很重要的時期,而在唐朝的歷史上,吐蕃的身影則出現得十分頻繁。提到吐蕃,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是唐太宗李世民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統治者松贊干布,表明了希望兩國共同發展、和諧相處的意願。然而,作為兩個政治體制、宗教信仰、文化風俗等方面都迥然不同的政權,摩擦和衝突終歸是難免的。
歷史上,唐朝與吐蕃之間的戰爭時有發生,甚至吐蕃還曾數次攻破唐朝的首都長安,讓後者顏面大失。
作為一個在青藏高原建立起的政權,可想而知當時的吐蕃光是存在就要克服許多困難,更不要說它還盛極一時,和周邊各國都能扳扳手腕。
那麼,這樣一個曾經如此強大的王朝,為何日後卻突然滅亡,且再也沒能崛起呢?
其實,吐蕃覆滅的最主要原因就在於其致力於對外擴張、征服掠奪,卻忽視了對自身體系和制度的建設和完善。正如上文所說,吐蕃在被松贊干布統一眾部落而建立後,一度是青藏高原一帶最強盛的政權,令周邊各國不敢小視。然而,吐蕃人重視眼前利益,趁著安史之亂的動盪直接率軍攻入了古都長安,並在此後不斷侵吞唐朝領土。
然而,唐朝的國力終究是吐蕃沒法比擬的,長期與唐朝進行消耗戰讓吐蕃背負了巨大的戰爭壓力,國內資源也被大量消耗。長期的戰爭讓吐蕃社會發展陷入停滯,一方面,大量青壯年被徵調上戰場;另一方面,戰爭消耗的巨額錢糧是吐蕃人民所難以承擔的。如此情況之下,社會矛盾自然是不斷積累的。
社會矛盾激化帶來的通常是起義活動的發生,而吐蕃要稍顯特殊,因為當時的吐蕃依然沿用著人類社會出現早期的落後奴隸制度。當時,奴隸深入到了吐蕃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他們的活動造成的影響也就十分值得注意。可以說,滅亡吐蕃的直接因素就是奴隸,因為吐蕃統治末期正是兩次規模較大的奴隸起義造成了其滅亡。
第一次起義發生在河隴地區,也就是吐蕃與唐朝交戰的前線一帶。發動和參與起義的包括吐蕃、回鶻、漢、党項、羌等各種民族,而他們也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便是被吐蕃統治者強逼著奔赴戰場送出生命的奴隸。這些具備武裝力量的群體發動起義,直接導致了吐蕃軍事實力大損,內部防禦薄弱。
在這種情況下,手工匠人出身的韋·闊竭勒登組建起了一支由奴隸和平民共同構成的起義軍,並席捲了拉薩一帶,給了吐蕃統治者沉重打擊。以此為契機,許多起義活動在吐蕃本部爆發,這個存在兩百多年的政權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不完善的社會體系帶來了奴隸主與奴隸之間尖銳的矛盾,而之所以吐蕃此後都沒能再度崛起,其實和其王室內部矛盾也有很大的關係。和以儒家思想為框架組建的中原王朝皇室不同,吐蕃王室內部紛爭要激烈得多,而關於這一點的重要體現,就是層出不窮的內鬥。
當年吐蕃由盛轉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室內部奪權,導致統治階級矛盾激化,王室之下的大臣和將領也隨之開始混戰。就這樣,緩過神的唐朝帶來外部壓力,王室各派系的權力鬥爭帶來內部壓力,吐蕃想要繁榮昌盛自然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在上文提到的奴隸起義運動之前,其實吐蕃就因為末代統治者朗達瑪之死而陷入內亂——大王妃之子永丹和小王妃之子歐松在不同派系大臣的輔佐之下爭奪繼承權。
王室斗得激烈,地方上的許多將領乾脆直接擁兵自立,脫離了王室的直接管轄,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義軍攻入拉薩時,王室已經難以組織起有效的防禦,所以才倉促間迎來毀滅。
相比於中原王朝,吐蕃這樣的政權自古以來就很難擺脫短命的命運,這主要是因為中原王朝大多數情況下都採用著相對先進和穩固的體制和體系,像是以小農經濟約束百姓、用儒家思想維護等級等等。相比之下,吐蕃等政權要麼是沒有確立相對便於維護的等級尊卑體系,要麼是沒能擺脫落後於時代的制度,這樣政權自然也就難以長治久安了。
具體點來說,吐蕃王朝曾經繁榮而強大,但它從建立之初就存在許多棘手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能夠隨著中原文化的傳入得到解決,那麼吐蕃或許能夠獲得新生,但遺憾的是,吐蕃統治者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掠奪、如何擴張,對於認真治國、緩解社會矛盾關注甚少。如此政權,又怎能長治久安,怎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