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升高又不能取掉口罩!皮膚病患者扎堆求醫:這些「口罩臉」你見過嗎

2020-04-26     今日女報

春天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令人舒暢之時,皮膚問題卻讓不少人陷入苦惱。

近日,湖南地區氣溫上升,大家紛紛穿起了短袖短褲——然而,國家依舊處於疫情防控期間,「摘不掉的口罩」成了最易誘發皮膚問題的「兇手」。

4月26日,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從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了解到,短短1個月時間,該院皮膚門診每天就能接診30多位備受肌膚困擾的患者——這些患者,都被醫生稱作「口罩臉」。

長期密不透風的佩戴口罩,原本的勒痕發展成為傷口;皮膚被悶得喘不過氣,發紅又敏感……這是最近患者抱怨最多的話。

那麼,究竟「口罩臉」面臨著哪些肌膚問題呢?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副主任祁林給大家舉例說明——

關鍵詞:痤瘡、毛囊炎

長時間佩戴口罩,使面部形成一個濕熱的環境,在相對封閉的濕熱環境中,皮脂腺分泌就會旺盛,皮膚出油過多,細菌容易滋生,就會形成局部炎症,引起痤瘡,毛囊炎,也就是大家所說的爆痘。

主要症狀:

口周及面頰出現紅丘疹,基本沒什麼特殊不適或有輕度疼痛,幾天後丘疹上會出現膿點,破潰後,慢慢癒合,會留下印跡,容易反覆發作。

處理方式:輕度的痤瘡、毛囊炎患者應注意面部清潔(皮膚油膩者可使用洗面奶),忌擠壓、自行挑刺,可外用抗生素藥膏,膿包較多者,尤其是既往有嚴重痤瘡患者需要皮膚門診系統治療。

關鍵詞2:糜爛、潰瘍

這種情況最易發生於需長時間佩戴密閉性較好的專業口罩的醫務工作者面部,由於長時間的受壓摩擦,口罩的邊緣及系帶處如鼻樑,面頰,耳後,皮膚血運受限,屏障破壞,最初上述部位皮膚出現紅斑、壓痛,持續受壓紅斑上出現水皰,逐漸糜爛,疼痛加劇,嚴重可繼發感染。

處理方式:佩戴口罩前,面部可使用一些保濕乳劑保護皮膚屏障;出現疼痛性紅斑後可常規消毒後,外用金黴素乳膏,同時紗布覆蓋創面;一旦出現水皰、糜爛後應由專科醫生換藥處理。

關鍵詞3:過敏

部分人群本身就是過敏體質,口罩裡面含有某些成分,如無紡布、橡皮帶、金屬夾子(鐵或鋁)、等等都有可能引起皮膚過敏,引發接觸性皮炎;某些三無口罩或仿冒偽劣口罩,使用的無紡布材料不合格、不衛生等,也可誘發接觸性皮炎。

主要症狀:

最初在在佩戴口罩的部位出現紅斑、瘙癢,逐漸加重會累及額面部、頸部,瘙癢加劇,嚴重者伴腫脹,灼熱、繃緊感,部分患者會出現出皰,糜爛、滲出。

處理方式:選擇正規口罩,減少出門,地廣人稀處可不佩戴口罩。每次佩戴口罩前及取下口罩後都要塗上保濕乳劑,此期間不建議做任何面膜,避免化妝。灼熱者可純凈水噴霧,遵醫囑口服抗組胺藥物可減輕瘙癢。皮疹較多,尤其伴腫脹、糜爛請看皮膚科門診。

延伸閱讀>>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副主任祁林提醒——

戴口罩作為有效的防禦手段目前情況下我們還是不能摘去,還得 「罩」顧好自己。

不過,戴口罩的同時,可以選擇和正確佩戴口罩。

選擇合適的口罩尺寸。

口罩尺寸不合適,將對防護效果造成直接的影響。同時,並非過緊的口罩才會產生皮膚損傷問題,過於寬鬆的口罩同樣也會,過於寬鬆的口罩邊緣會頻繁摩擦皮膚帶來損傷。

非一線工作的普通人員使用醫用外科口罩或醫用一次性口罩就可以,相比 N95 類的口罩,這類口罩的舒適度會好一些。

減少佩戴時間。

對於已經復工的小夥伴,建議每2-3小時前往天台、陽台、露台等通風位置取下口罩,給皮膚以休息的時間。

再次佩戴上時,略微調整佩戴位置,避免重複壓迫上次佩戴時的部位。如果臉上有汗,先清潔面部吸干水。

口罩潮濕了一定要更換。

春季天氣濕熱,容易出汗,口罩更容易潮濕,不但皮膚會浸潤難受,口罩的防護作用也會降低,一定要及時更換。口罩一般4小時就需要更換,上班族可以午餐後更換新的口罩。

多做預防性保護。

和口罩邊緣接觸的面頰、顴骨,以及與口罩鼻夾接觸的鼻樑部位需要重點保護。醫務人員可以用軟聚矽酮泡沫敷料或水膠體敷料保護這些部位。沒有這些用品的話,可以在戴口罩前在這些部位額外塗抹一些保濕霜或凡士林,來減少摩擦,預防皮膚損傷。

在耳朵上方或耳後直接受到口罩綁帶壓迫的部位,可以使用一些柔軟的襯墊(例如軟布和紙巾),減輕壓迫和摩擦。

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李詩韻

編輯:小Y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5aatnEBfGB4SiUwT5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