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歷史建築最多的街路 人民大街北段的那些歷史建築

2019-12-12   長春房產資訊

滿鐵附屬地中央通警察署。

人民大街北段,指的是從長春站到勝利公園段,這段街路始建於1907年日本滿鐵附屬地初期,當時採用貫注式瀝青路面,規劃時稱南直街,建成後稱長春大街,1922年被日本人改稱中央通,蘇聯紅軍進入長春時改稱史達林大街,國民黨占據長春後改稱中山大街。1949年3月,恢復史達林大街之名,1996年改稱人民大街。人民大街北段是長春按規劃修建的第一條南北走向的街路,是當時長春最寬的街路,最初定位為官廳和公建街,成為長春歷史建築最多的街路。

人民大街北段的官廳建築

人民大街北端的長春站,原站舍是日本滿鐵於1907年11月草草建成的木結構板房式建築。1914年改建成面積4000平方米的二層候車室,1932年車站改稱新京驛,1935年改建成比較完善的火車站站舍。1992年5月26日,原火車站站舍拆除。站前廣場也是1907年日本滿鐵附屬地初期開始修建的廣場,初名北廣場,新中國成立後改稱站前廣場。

站前廣場西北側的長春國商購物中心所在地,是滿鐵長春共同事務所舊址。滿鐵長春共同事務所,是負責管理滿鐵長春附屬地行政事務的機關,原建築1912年建成,地上三層,中間樓頂上有圓形攢尖塔樓,是長春第一個使用暖氣供熱和使用自來水水洗廁所的機關樓。新中國成立後,原建築由瀋陽鐵路局長春鐵路分局使用,1992年,原建築被拆除。

站前廣場西南側是滿鐵附屬地初期的長春滿鐵俱樂部舊址,當時的建築是中部二層、兩側一層的樓房。偽滿洲國成立後,拆除了原建築,建成滿鐵新京事務局辦公樓。該建築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局部五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總建築面積9724平方米,1936年7月竣工。它是滿鐵附屬地內規模最大、高度最高、第一個設有電梯的建築。1938年4月1日,滿鐵新京事務局升格為滿鐵新京支社。原建築現由瀋陽鐵路局長春辦事處使用。現在,這處歷史建築被長春市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位於人民大街238號的長春客運中心站所在地,此前是「滿洲事情案內所」舊址,「案內」是日語,有引導、嚮導的意思。「滿洲事情案內所」承擔接待從日本到中國東北的視察團任務,1933年1月成立,最初的名稱為「滿洲經濟事情案內所」,1934年改稱「滿洲事情案內所」,遷至此地新建成的二層磚木結構樓房。「滿洲事情案內所」於1936年與滿洲弘報協會合併,1938年從滿洲弘報協會分離獨立後成為偽滿洲國的特設機關,1939年成為偽滿洲國政府全額出資的准特殊會社。新中國成立後,原建築由長春機械工業研究所使用。1992年,這處建築被拆除。

人民大街與珠江路交會處東北角正在修建的高層樓房位置,原有兩座樓房,南側是滿鐵附屬地中央通警察署,該建築地上二層,樓頂建有半圓形塔樓,1908年10月竣工。隔今珠江路,與對面的長春郵便局大樓形成「雙子座」。之後,該警察署改稱為「新京市警察署」、「中央通警察署」、「敷島警察署」等。新中國成立後,原建築由長春市公安局寬城分局使用,1993年該建築被拆除。

人民大街與嫩江路交會處西南角的中國移動公司青島路營業廳大樓,曾是「滿洲弘報協會」和偽滿洲國通訊社(簡稱「國通社」)舊址。此地原是一座名叫「村田逍遙園」的花木商店。1937年,商店遷至今西安廣場東北部後,拆除原建築,建成現在的樓房。該建築地上三層,設有局部地下室,建有塔樓,1938年建成。國通社直接隸屬於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實質上是日本通訊社設在偽滿洲國的分支機構,對偽滿洲國實行新聞壟斷統治。「滿洲弘報協會」後改稱為「滿洲新聞協會」,是國通社所屬的四大新聞機構之一,是官辦性質的新聞社團。國民黨占領長春期間,原建築由中央日報社長春分社使用。新中國成立後,先後由吉林日報社、吉林省人事廳、司法廳、吉林省法律援助中心、中國移動公司青島路營業廳等單位使用。該建築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民大街北段的文體建築

長春站東側的長春郵政大樓位置原有一棟二層白色小樓,俗稱小白樓,它是日本國際觀光局新京支社舊址,建於偽滿洲國時期。該社負責接待安排到新京(長春)旅遊的中外遊客。新中國成立後,原建築作為長春鐵路售票所和軍事代表處,1992年被拆除。

人民大街650號的建築是滿鐵長春圖書館舊址。該建築地上一層,設局部地下室,建築面積407平方米,1931年10月建成。滿鐵長春圖書館先後更名為滿鐵新京圖書館和滿鐵新京特別市圖書館、新京特別市立圖書館等。新中國成立後,原建築先後由長春市圖書館、長春電影發行公司、和平大戲院等單位使用,現為空置樓。該建築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民大街與青島路交會處東北角的商用樓是滿洲日日新聞社舊址,地上二層,地下一層,1942年11月建成。後續建成地上三層,局部四層,並建有塔樓。《滿洲日日新聞》以日本人為主要對象,偽滿各機關團體也有訂閱。1944年5月,滿洲日日新聞社與滿洲新聞社合併為滿洲日報社。光復後,國民黨政府曾在此設立中央日報長春分社。新中國成立後,原建築由吉林日報招待所、印刷廠使用。

人民大街與珠江路交會處東北角正在修建的高層樓房位置原有兩座樓房,北側是日本關東局中央通保健所舊址。該建築地上二層,局部三層,建於1910年,初時為警察署官邸,1935年由日本關東局設為中央通保健所,1937年改稱「新京特別市中央保健所」。新中國成立後,原建築由長春衛生學校使用,1992年被拆除。

人民大街北段的旅館建築

站前廣場東南角的春誼賓館是滿鐵大和旅館舊址,這裡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在歷史上,距此不遠的長白路與勝利大街交會東北角,曾經坐落著中國人開辦的三家旅館舊址,它們是悅來棧、福順棧和日升棧,這三家旅館均開辦於滿鐵附屬地時期。原建築在1967年「文革」武鬥中被焚毀,現建築是長春天池貿易中心。

人民大街與杭州路交會處西南角位置曾有一座轉角樓,它是日本官商五味武太郞為店主的富士屋旅館舊址。該建築外立面貼淺黃色瓷磚,二樓局部窗口有水泥裝飾物,建於1918年。偽滿洲國國務總理鄭孝胥一家曾在此短暫居住。後來,該旅館成為偽滿政府、滿鐵、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滿洲航空株式會社和大阪貿易商組合等指定旅館。原建築於2014年被拆除。

人民大街與四平路一胡同交會處以北第二棟樓是松屋旅館舊址。該建築地上二層,磚混結構,立面窗間壁柱突出牆面,建於偽滿時期。松屋旅館還曾由福井號、大連新聞社等單位使用過,現為商用。

人民大街687號至727號的大樓是國都旅店舊址。該建築地上二層,立面用許多突起的豎柱裝飾,1934年建成。國都旅店是滿鐵附屬地內規模較大的旅館,駐有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新京事務所、千葉精米所和滿洲棋院等單位。1955年起,原建築先由吉林省人民委員會第二招待所使用,後由東煤招待所使用,後接建一層,現為商用。

人民大街739號至763號的大樓是榊谷大廈舊址。該建築地上二層,局部三層,集公寓、辦公於一體,1937年由日本著名建築商榊谷仙次郞修建。1955年起,原建築先由吉林省人民委員會第二招待所使用,後由東煤招待所使用,原二層部分補建為三層,現閒置待修。

人民大街與青島路交會處東南角(人民大街828號)的長春市中國聯通青島路營業廳大樓位置原有一棟轉角三層樓,是中央旅館舊址,建於滿鐵附屬地時期。中央旅館是滿鐵附屬地內規模較大的旅館,20世紀80年代拆除。

人民大街北段的商店建築

人民大街與浙江路交會處西北角以北第二棟號的建築是裕泰號舊址。該建築為二層樓,磚混結構,門居正中,上置雨棚。裕泰號建於滿鐵附屬地時期,經銷砂糖、點心、雜貨等,店主是日本人末松正實。該建築曾由坂本商店、林田寫真館等多個商號使用。新中國成立後,改為商居兩用。人民大街與浙江路交會處西北角是偽滿新京輸入組合百貨店舊址。該建築呈轉角形,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立面一、二、三層均間有台檐挑出且橫向間通貫全樓,建於偽滿時期。新中國成立後,改為商居兩用。

繼續南行,人民大街與松江路交會處西北角的建築是大島洋行舊址。該建築主體兩層,局部三層,磚混結構,中部樓頂用半圓型突起圖案裝飾,1923年建成。大島洋行是偽滿時期日本人修建的經銷各種木材的商店,店主是日本人大島已之助。1926年後,該建築還曾做過南滿洲電氣株式會社長春分支機構的駐地,現為商用。

人民大街686號至706號的建築是內田洋行出張所舊址。該建築三層,一樓和二樓的上窗口均加以橫向裝飾。內田洋行於1932年11月設立,經銷文具、測量器械、計算器、感光紙、製圖器和用品、度量衡和用品。偽滿時期,遠藤洋行、荒井組出張所、木村洋行新京支店、報知新聞支局等單位也曾設在此樓,現為商居兩用。

人民大街北段的宗教建築

人民大街257號的長春水利賓館位置是日本基督教會長春教會堂舊址。該教堂樓頂有高高的塔尖,是當時滿鐵附屬地的標誌性建築,1922年12月建成。日本基督教會長春教會堂隸屬於日本基督教會滿洲中會,偽滿洲國成立後改稱新京教會堂。1945年東北光復後,教堂成為東北中蘇友好協會機關報《光明日報》辦公場所。新中國成立後,教堂被改為民宅,塔樓拆除。1979年,教堂全部拆除。

人民大街619號的吉林省省直機關第一幼兒園和長春市政府機關第二幼兒園大院是日本人在長春修建的最大神社——長春神社舊址。該大院在今人民大街以西,松江路以南,龍江路以北,西一條以東,形成一個占地20000平方米的長方形院落,1916年建成,10多年後進行過一次翻建擴建。長春神社是居住長春日本人的守護神,是日本人祈禱戰爭勝利、宣傳「聖戰」和鼓吹他們充當炮灰的場所。偽滿洲國成立後,該神社改稱新京神社。該址曾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院內的原建築已拆除,只剩下面向龍江路的一個島居,也就是大門。

信息來源:長春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