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一期《少年說》的視頻在抖音上火了,獲得了一百一十七萬的點贊。
男孩叫李楚豪,是一名初三學生,十年前,他的父母離婚了,他跟著母親生活。
母親獨自帶著他搬離農村老家,來到城市生活。
可是學費、生活費、住宿費,一筆筆都是龐大的開支,母親承擔不起。
為了讓孩子在城市生活下去,為了多賺一點錢,她在足浴館當過按摩師,在酒店做過服務生,實在入不敷出的時候,就放下面子四處借錢。
母親不敢多花錢,只有孩子回來的時候,她才會買點貴的菜,平時都是隨便吃點,生活極其樸素。
說到這些,男孩流下了眼淚,他一邊哭一邊喊著說:
媽媽,我求求你了!多補補身子,多買幾件好一點的衣服吧,我能自己做飯、買菜,能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我不會羨慕那些有錢的同學,因為我知道,我有一個特別愛我的媽媽!
聽到兒子這番懂事的「告白」,台下的母親也忍不住哭出了聲,她眼眶通紅,用牙齒輕輕咬住手指。
我原本以為接下來的對話,會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媽媽這麼辛苦、這麼累把你養大,所以你要懂事,要聽媽媽的話,要......
然而這位母親卻沒有,她說了兩句令人意外,又讓人由衷敬佩的話:
這十年里,在外人看來,都認為媽媽過得很辛苦,其實媽媽過得一點都不辛苦,因為媽媽有你。
媽媽請你永遠記住一句話, 你是一隻快樂的小鳥,你不屬於我,你屬於你自己,你屬於藍天,好嗎?
一個單親媽媽,獨自將兒子撫養長大,要儘量為他創造更好的條件,可想而知,有多麼不容易,可這位母親在兒子面前說的卻是「媽媽一點都不辛苦」。
她默默地咽下所有苦痛,不用悲情的姿態去綁架兒子,她做好了從兒子世界裡退出的準備。
因為在她眼中,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屬品,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人生。
這樣的教育方式,著實讓人驚艷。
她的孩子很懂事,他知道自己上大學後,就很難再為媽媽做一頓飯。
所以他感恩地說,在未來高中三年里,他會多幫媽媽做飯,替媽媽多分擔家務。
媽媽不強調自己的付出,不用犧牲綁架孩子,不代表孩子就看不見。
相反,他早已從母親深沉的愛中,學會了什麼叫作感恩,什麼叫作擔當。
如果說十幾年的養育,鑄造了這個男孩的骨血,那麼母親潛移默化的教育,則會讓男孩的精神世界,變得無比豐盈。
2
我相信我們80後90後這一代人,從父母口中聽過最多的話就是:
我每天起早貪黑辛辛苦苦,還不都是為了你,你還不爭氣!
我現在生活得這麼不好,這麼不如意,還不是你造成的!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和你爸(媽)早就離婚了!
總而言之,他們反覆強調自己有多麼不容易,為孩子犧牲了多少,好像孩子就是自己的絆腳石,拖油瓶。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聽到這些話的孩子,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
他會有負罪感,會有愧疚感,會覺得自己是一切不幸的源頭,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很容易自輕自賤,活得壓抑而痛苦。
父母這樣的話,就像是一座大山,壓得我們喘不過氣,尤其是孩子的心靈還很幼小,根本扛不住這樣的重量。
桌子有個鄰居哥哥,比我大一歲,從我記事開始,就總是聽到他們家傳來尖聲的責罵。
後來才知道那是他父母在吵架,他的父母不太管他,每次吵完架之後他們總是要把怒氣撒在他的身上。
他的爸爸對他說,我每天上工地幹活這麼累,要不是為了你,為了這個家,我一個人不知道有多舒服。
而他的媽媽也對他說,要不是為了你,我和你爸早就離婚了,然後一邊哭一邊抱著他說,你一定要爭氣,不然就對不起媽媽。
那個哥哥本來很活潑,可是漸漸地,他越來越不愛說話,成績也一落千丈。
我記得很清楚,有一次我們去湖裡面游泳,他對我說,他真的很想死在這個湖裡面,這樣爸爸媽媽都解脫了,他也不用背負這麼沉重的壓力了。
後來他沒有自殺,但是卻患上了重度抑鬱症,整個人變得呆呆的,你和他說話,感覺不到任何朝氣。
「既然你覺得我欠你的,那我就把這條命還給你。」
還記得《哪吒》裡面的割肉還母,拆骨還父嗎?
每一次他看到這個情節的時候,總是會情緒激動,哭得淚流滿面。
可是,他到底有什麼錯?
父母亂糟糟的人生,真的是由他造成的嗎?如果沒有他,父母就能過上理想中的生活了嗎?
恕我直言,那些把自己生活所有的苦,所有的不如意都推到孩子身上,說這都是因為她造成的,這樣的行為就是無能的表現。
大人們失敗的人生,憑什麼要弱小的孩子來替他們承受?
還有很多父母,總是在孩子的耳邊念叨,我活得這麼辛苦,我工作這麼累都是因為你,所以你要好好學習,將來要出人頭地。
這樣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說,沒有幾個孩子能夠承受地住,這樣的愧疚感、這樣的沉重壓力,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破壞。
懂事的孩子,你不用說他都會知道父母的辛苦,而不懂得的孩子,你隨便怎麼說都沒用,而父母天天在嘴邊念叨,只會把懂事的孩子逼到另一個反面。
我有個高中同學,屬於寒門學子,母親為了他上學,把家裡的貴重物品都賣掉了。
她對他說,都是為了你,家裡付出這麼多,我過得這麼辛苦,你一定要努力啊。
我那個同學親口對我說,母親這樣的話就像壓在心裏面的石頭,內心很難快樂,因為壓力過大,他常常忘記了單詞,忘記了數學公式。
他確實很努力,但是不見任何效果,成績一路下滑,最後沒有考上大學。
沉重的壓力壓上來,要麼就把人壓垮了,要麼為了躲避這樣的壓力,孩子對父母產生嚴重的叛逆。
還記得貴州安順的那個快遞員嗎?
他聲淚俱下地對女兒說:
從我和你媽離婚,我對你是怎樣的?我一天(天)晚上上班,一點五十幾還在接單,有時候甚至要跑到三點過,我的錢是熬更守夜(賺來的),現在整個公司沒誰有你爹這麼苦。我就想著我苦兩年,讓你好過點。
可是,整個過程中,女兒一直呆呆地看著父親,面無表情,一句話都沒說。
我想,這一定不是這位父親第一次在女兒面前「倒苦水」,訴苦已經成了他在面對女兒的習慣動作。
可是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為了逃避負罪感,女兒只能做極端的行為。
於是,女兒選擇離家出走,而這個父親只能選擇報警,又拜託警察把女兒找回。
同樣的一幕還發生在綜藝節目《放學後》中。
讀小學4年級的女孩吳歡芮,她寫作業的時候,媽媽一直在旁邊絮絮叨叨:
媽媽一天上班,辛辛苦苦的為了什麼,就為了供你,讓你有出息,媽媽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就希望你能出人頭地。
一向乖巧的吳歡芮終於忍無可忍,顫抖著聲音對媽媽發了脾氣:
你如果再這樣逼我,也許我還真的會反呢,我上學也很累,你以後要是再說我,你就別回來了!
我們很多父母都會犯這樣的錯誤,打著「為孩子犧牲所有」的旗號,把所有壓力一股腦地傾倒到孩子身上。
大人們是爽了,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的壓力和感受?
長期身處這樣壓抑的家庭氛圍中,只會讓孩子窒息。
3
黃執中曾經在《奇葩說》中,講過一個「媽媽吃魚頭」的故事。
一個媽媽每次吃魚的時候,都會把魚肉留給孩子,自己只吃魚頭。
她告訴孩子說:其實我一點都不喜歡吃魚頭,只是為了把魚肉全給你吃,才故意這麼說。
黃執中說:小的時候聽到這個故事,我覺得母愛好偉大,但是長大後,我卻覺得這個兒子太難了。
自我犧牲的犧牲感,會讓一個人覺得自己很不錯,可是她會把另一個被接收的人,拽入無邊的深淵。
中國式父母都會很容易陷入「自我犧牲」的情結中,他們感動了自己,卻不一定能感動兒女。
因為,兒女從父母的自我犧牲中,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控制。
通過自我犧牲,通過讓孩子產生負罪感,從而控制孩子。
每一句「我為你付出這麼多」背後的潛台詞,都是「你必須乖乖聽我的話」。
每一句「我活得這麼辛苦」背後的潛台詞,都是「你應該按照我期望的那樣去做」。
每一句「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XX」背後的潛台詞,都是「你應該背負我的人生」。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的很好:
「一切都為了孩子,為了Ta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讓他背負這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父母在等孩子的那一句道謝,而孩子還在等他們當年的一句道歉。
我幸運沒有擁有這樣的父母。小時候,家裡生活困難,有時甚至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但父母總是樂呵呵的,從不在我和弟弟面前訴苦。
有一天,我半夜經過父母房間門口,聽到他們在小聲商量,說第二天要去大伯家借錢,給我把學費交了。
那一刻,我才知道,我之所以感受不到生活的艱辛,是因為父母獨自消化了所有苦難,讓外面的風雨不會淋到我和弟弟身上。
他們經常對我說,要不要努力讀書,要不要考大學,這是你為自己將來的人生負責,而不是我們生活怎麼樣、我們為你犧牲多少。
我的父母不是知識分子,但他們知道一個最樸素的道理: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父母不把自己背負在孩子身上,這樣輕鬆上陣的他們才能飛得更高更遠。
最純粹的父母之愛,是從不在孩子面前以「犧牲者」自居,是從不用賣慘的方式,將孩子拉進陰暗的漩渦之中。
孩子來到這世間,是父母的選擇,孩子從不欠父母什麼,沒必要背負沉重的親情債務,更何況以孩子的年齡和心智,根本也背負不起。
最後用王朔在《致女兒書》中一段話結尾吧:
如果說我對你懷有深情,那也不是白來的,你一生下來就開始給予,你給我帶來的快樂是我過去費盡心機也不曾得到的,我跟人說過,沒想到生一個孩子這麼好玩。
相形之下,養你所花的金錢微不足道,所以咱們倆要有帳,開始就是我欠你。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eKfDHIBnkjnB-0zxwn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