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迷霧學中醫》作者對「風寒入里的脈證論治」的新感悟

2020-04-09     悅讀中醫

小 編 導 言

最近天氣雖然轉暖,但依然微涼,一不注意感受風邪的朋友也不在少數。為此,來看看《撥開迷霧學中醫》的作者王偉對於「風寒入里的脈證論治」有哪些新的感悟,並怎樣將之與仲景經典相結合。

表中寒可以用一些枝葉的發散藥發汗解表,表中風可以通過藥物配伍讓衛氣長時間運行於表。表中風與中寒的治法都是通過汗法使得營衛調和,病即愈。這時如果延誤治療或誤用下法,就會引風寒入里。

我們深入地體會一下,感受一下,如果後項部表層的氣血被寒凝滯,會感覺後背發緊。從邪氣的角度來看,是因為寒邪入侵造成人體後項部,使皮膚肌肉緊張;從人體正氣的角度來看,是因為人體為了對抗外來的寒邪傷害,而使受寒邪侵襲處周圍的皮膚肌肉緊張。這時候如果鬆懈了局部緊張的皮膚肌肉,會使緊張向深層擴散,即風寒入里。這種鬆懈不是因為寒邪解開之後的放鬆,而是放棄抵抗的鬆懈。造成這種鬆懈的原因不外乎誤治使得氣血鬆懈,或時間久了之後人體沒有持久的緊張力而鬆懈。就是在人體遇到風寒刺激後過於緊張,但這種緊張不能持續很久,一兩天便人困馬乏,故而放棄抵抗。這樣都會使緊張向深層擴散,即風寒入里。

對任何經典知識的認知都不能僅停留在概念層面上,要深入體會,回到恬淡虛無的狀態。人體如果處於恬淡虛無的狀態,會持續地對外來邪氣有既不亢奮也不懦弱的抵抗,而治療的目的也是為了使人體儘可能地恢復到恬淡虛無的狀態。

太陽病風寒入里,病人一般都會表現出後項背部的不適,並伴隨內里的拘緊疼痛,表現出身體大關節深層肌肉的緊張疼痛,或是心腹疼痛等症。脈象上仍是人迎二盛的太陽病,脈的最強有力點仍然在脈管的表層,只是脈搏的搏動位置深入,需用力才能摸清楚脈,這說明風寒已經入里。

很多情況下摸脈會摸到寸關尺只有一部脈比較浮,其他脈已經沉了下去,這說明雖然風寒入里,但表邪仍在,必須在溫里散寒的同時解表,處以如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桂枝人參湯等方。

如果三部脈的脈位都沉了下去,或即使有一部脈的脈位相比其他脈浮了一些,但是這一部浮一些的脈仍然位於較沉的位置,這時就不能解表了,而是要溫散里寒,宣通陽氣,處以如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理中湯、甘草乾薑湯、芍藥甘草附子湯、大黃附子細辛湯等方。

溫散里寒需要根據寒邪所在的位置與寒邪的輕重選方

如果寒邪病位較深,且寒邪較重,脈的緊象較堅固且脈位沉,病人表現的疼痛症狀也較重,就可以適當多用些溫散寒邪的猛藥如附子。

如果寒邪較深但脈的緊象不重,可以少用附子,或在用附子的同時多佐以甘緩之藥,或用相對靜一些的乾薑溫之。

如果寒邪病位相對較淺,可以選擇桂枝、生薑類的溫散之藥,根據虛實配伍甘緩之藥。

如果不根據寒邪的虛實程度採用適當的溫散,用藥過於剛猛有時不僅解不開寒邪的拘緊,反倒因為剛猛之藥損傷人的正氣而使寒邪入里。如果用藥不根據寒邪所在的深淺選擇適當的溫散藥,亂用辛溫走竄之藥,亦會耗傷正氣,使得寒邪更進一步深入。

我見過很多喜歡用猛藥的醫生,薑桂附動輒幾十克,辨證又粗,很多病人初服雖有效,但吃得久了,越溫散寒邪症狀卻越重,成為難治之症。此皆為不用心體會經典,體會人體,妄以己之力以好勇鬥狠之心快速去病,如此殺人者多救人者少。

「讀經典,做臨床」一直是學中醫的最佳境界。本文節選自《仲景理法》,這本書正是很好地結合了閱讀經典與臨床應用。還記得當時非常火的《撥開迷霧學中醫》的作者王偉嗎?對的,就是這位很有思想、有態度的臨床醫生,這本書就是他的全新作品。本書已在噹噹、京東等平台火熱預售中,先到先得~

《仲景理法》

本書為《撥開迷霧學中醫》系列圖書作者王偉的又一力作,還原了張仲景的診療思路,將其理法與臨床診療做了深度闡釋,尤其是獨創性地以「人迎氣口脈法」進行六經定位,並通過形、色、脈、證以驗證,使得臨床診斷精準明確,使得張仲景的每個方劑在應用時都有了「明確方向」。本書還明確提出「髒、腑、經、絡」的辨證層次,尤其對有些醫師容易忽略的臟腑病、絡脈病進行了諸多獨創性的闡釋與分析,掃除了一些臨床「百思難得其解」的盲區。作者倡導并力行:保持恬淡虛無狀態,真實體會經典,享受閱讀經典,探究還原中醫真相。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仲景理法》(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偉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如有使用不當,請聯繫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9QwYHEBiuFnsJQVbz-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