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8旬南陽老兵,最先學會的兩個字是:中國

2020-08-04     南陽報業傳媒

原標題:這個8旬南陽老兵,最先學會的兩個字是:中國

1948年南陽解放後,15歲的他雖然還沒有槍高,但還是告別家人,跟著共產黨,穿上軍裝經歷了槍林彈雨的洗禮,九死一生。從花季少年到遲暮老人,他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者。他是李清伍。8月1日建軍節,記者見到這位年過八旬的老人,聆聽他講述那段崢嶸歲月。

在部隊,他感受到家的溫暖

李清伍老人雖然已經87歲了,但精神矍鑠、思路清晰,時刻保持著一個軍人的干煉利落。說起自己參加過的渡江戰役、解放大西南等,老人如數家珍,一再表示:「這輩子就跟定共產黨了!」

「我們家兄弟三個,我是老大,家裡很窮,可以說家徒四壁,一直寄居在房東家裡。」回想當年,李清伍還是歷歷在目,1948年,南陽解放後,15歲的他就穿上軍裝,參加了南陽獨立團,走上了革命道路。

「當時,我們部隊像我這樣年紀的有二三十個,都還沒有槍高,我們主要負責後勤。」李清伍說,部隊讓他感受到了家的溫暖。「部隊里,老兵對我們這些『小鬼頭』都很照顧,就像父母兄長一樣,不僅在生活上無微不至,還教我們學文化。當時部隊領導就像我的親人一樣,生活、思想上遇到困難,他們總會給我排憂解難,讓我感受到家的溫暖。」

「進軍大西南,部隊經常急行軍,雖然當時年紀小,但一直咬牙堅持。」小腿腫脹,腳上磨血泡,對於李清伍來說就是家常便飯,他不喊苦不喊累,「當時就一心想著解放全中國。」

當記者問老人面對槍林彈雨是否害怕時,老人的回答十分樸實:「有時回想過去,那些槍炮聲猶在耳邊。每次戰鬥都會有犧牲,能從戰場上活著回來都是一件幸事。我和戰友們都不怕,既然選擇了這條道路,就一定要聽黨的指揮,服從命令……」老人的一席話,讓人肅然起敬。

在軍營,他刻苦學習成棟樑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李清伍後來到了所在部隊的後勤供給處。錢糧、馬匹、草料,李清伍打理得井井有條。「雖然在後方,但心一直和前方戰士在一起,保證前線的補給,是我們最大的任務。」

「最先學會的兩個字就是中國。」在部隊,李清伍還刻苦學習文化,知識水平不斷提高。看到李清伍這麼努力學習,1953年,部隊派他學習無線電知識。

當時,學校位於四川省江津縣。到了學校,李清伍才發現,除了幾間教室外,學生營房還沒有蓋好。「我們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脫土坯蓋營房。」當時天氣炎熱,李清伍的手臂很快曬出了一層小水泡,「自己沒當回事,就拿著鉛筆頭一個個扎破,誰知後來傷口感染了,胳膊一下子腫得像小牛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李清伍也沒有耽誤學業,刻苦鑽研技術知識,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之後,他被分配到沿海防空部隊擔任通信報務員,時刻守衛著祖國的藍天。

「在部隊,我就是革命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李清伍一直牢記黨的教導,時刻把黨和人民放在第一位,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力量。也是在部隊,李清伍通過刻苦學習成了棟樑之材。

退伍後,他平凡中初心不改

1956年,李清伍光榮退伍後回到家鄉,即現在的南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張衡街道魏營社區,當了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雖然當時的條件比較艱苦,可李清伍從來沒有怨言,也沒有向政府提過要求。「比起那些在戰爭年代犧牲的戰友,我還是幸運的。」

「我們姊妹五個,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言傳身教,告訴我們要熱愛黨、熱愛人民,是共產黨給了我們今天這樣的幸福生活。」老人的女兒李朋哲說,父親生活一直都很節儉,但遇到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卻總會伸出援助之手。「有一次,一個過路人來家裡討口水喝,父親熱情地把對方請進家裡,在交談中,得知對方生活比較貧困,父親就拿出家裡的現金和衣服,送給了對方。」

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老人上了年紀,開始寫一些文字,來追憶以前的崢嶸歲月,歌頌現在的美好生活。「白晝跑一天,夜晚不得眠。雙腳打了泡,同志咬牙關。渴了山澗水,餓了吃把面。革命雖艱苦,信仰不能變。為民得解放,戰死也心甘。幸福後來人,莫忘前人恩。繼承英雄志,愛黨愛人民。」老人把對黨的忠誠和熱愛,全部寫進了那一行行文字當中。「現在回頭看看自己的一生,要感謝黨給了我幸福的生活。」

採訪手記

作為一名老兵,李清伍老人講述那些槍林彈雨、生離死別的經歷時,說到動情處情緒還是十分激動。在平凡的人生舞台上,無論自己的身份怎麼變化,老兵唯一不變的就是對黨的絕對信仰和忠誠。退伍不褪色,初心不改鑄忠誠,老兵對我們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的精神將不斷激勵著我們後來人,前進、前進、向前進!

全媒體記者/李金璽

編輯/ 蔡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rEOuHMBURTf-Dn5LYX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