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男人又回來啦!
他出身名門,學富五車。
大學畢業就進入了大名鼎鼎的FALCOM遊戲公司(英雄傳說系列等),29歲就推出了個人映像動畫《星之聲》。
《秒速5厘米》是許多國人,迷上他的入坑佳作。
《你的名字。》從日本到北美,拿到無數獎項跟提名。
行業內的一些人,預言他會接棒宮崎駿;
喜歡他的大多數觀眾,更喜歡叫他「壁紙狂魔」。
對,他就是新海誠。
時隔三年,誠哥帶來的這部作品,叫《天氣之子》。、
今年七月,在影片剛在日本公映時,它曾在豆瓣以9.2的評分高調開畫。
但隨著內地院線的正式開映,這部電影的口碑,卻光速跌落到7.1。
對於《天氣之子》的征討聲,已經滿得快要溢出來了。
文本弱,劇情迷,太多邏輯硬傷......
似乎大家就是爭先恐後的趕去影院,看了一份PPT。
既然誠哥「壁紙狂魔」的名號,看起來還保得住。
今天殺姐準備拿他口碑最好的動畫長片,對比著聊聊這部新作的問題。
《你的名字。》全片只下過一場雨。
這場戲不但為男女主的告白,做好了鋪墊,還是二人完成拯救小鎮使命的關鍵一筆。
從故事結構上看,這裡是AB事件的交匯點。
從大雨傾盆到雨過天晴。
其實象徵著男女主誤解的消除,也代表小鎮的危機即將化解。
可以說,這場大雨承載了「小愛救世」的表達。
而《天氣之子》幾乎通片都在下雨。
編輯須賀在甲板上救下男主帆高時在下雨;
初到東京的帆高,在體味大都市的涼薄時在下雨;
女主陽菜險些失足,被帆高拉走時在下雨;
帆高第一次去陽菜家時在下雨;
甚至連帆高在巷中撿到的貓,都叫小雨。
你可以說,潮乎乎、濕淋淋的東京,是整個故事的背景,是在點題。
但把所有人物關係的遞進,都安排在雨里。
故事中帆高、陽菜和弟弟雨夜奔逃的那場高潮戲,就很難完成劇作上的表達。
情緒泛濫且設計單一。
這是《天氣之子》營造氣氛上的不高明。
《你的名字。》雖說套用了喜劇中,男女身份互換的常見設定。
但身份互換與隕石事件的兩條故事線,是自成一體的。
最關鍵的是,這種設定非常便於塑造兩個主角的性格,並介紹他們生活環境。
到《天氣之子》,這個優點卻被完全丟掉了。
生性怯懦的帆高為何選擇離家出走,目的地為啥是東京?
須賀為何總在關鍵時刻揉戒指,他的妻子到底是不是巫女?
在東京摸爬滾打多年的陽菜,怎麼就突然信任帆高,請一個持槍少年回家做客?
反正這些跳躍的劇情,看得我是一愣一愣的。
殺姐本以為這都是關乎重要情節的坑,後面肯定會填上。(畢竟時間線來回切換的<你的名字。>就是這套路)
但這回,誠哥真就讓我一臉懵逼地看完了。
人物留白太多,動機存疑,本來就會讓觀眾缺少代入感。
更何況《天氣之子》的矛盾衝突還特別多,最後情緒大多都是強上的。
別看我眼裡的《天氣之子》相比於《你的名字。》存在這麼多問題。
但它在故事的內核上,其實是高於誠哥前作的。
說的具體一點。
別看兩部片都是圍繞災難和戀情。
如果說《你的名字。》講的是高中生戀愛拯救世界,是理想主義的大圓滿,
那《天氣之子》就是愛情讓人放下責任與犧牲,是自由意志的完全體。
就像須賀對帆高說:
別以為你們改變了世界,反正世界本來就是瘋狂的。
在男主救回女主後,東京被大雨淹沒,人們照常生活,一個老奶奶反而對自責的男主說:
幾百年前的東京,本來就是一片汪洋,它只是回復了原來的樣子。
更耐人尋味的是,這部電影在日本公映的前一天,就發生了京都動畫工作室被大火燒毀的慘案。(好像突然理解,這片為啥在日本也口碑低迷了)
當然了,新海誠絕不可能提前預料到京都動畫縱火案。
《天氣之子》選擇這種立意,只是對《你的名字。》立意被批判的一種回應。
不過,說到底講高中生談戀愛,依然是誠哥作品的天花板。
即便新作將男主放在小鎮,又把女主換到東京。
《天氣之子》甚至出現了《你的名字。》男女主重登銀幕的彩蛋:
老奶奶家的孩子與瀧外貌相近,衣服都是白綠配色。
飾品店售貨員扎著紅色絲帶,工牌上明晃晃的寫著miyamizu(即三葉)。
只是不明白,院線版中文字幕為啥翻譯成了宮本茂。
相比於《你的名字。》,《天氣之子》是一次降維的重複,也是對批判的一種回應。
至於新海誠到底能不能接棒宮崎駿,我勸大家還是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吧。
最後,殺姐還有一個槽不得不吐:
《天氣之子》中的男主為了女主,各種持槍、襲警,還讓東京變成一片汪洋。
不如乾脆改名叫《少年的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