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噴噴
01
三傑女院士還有一個她,低調地和時間賽跑
「我們必須要跟時間賽跑。」
這句話,自疫情爆發以來,我們就經常會聽到。但這個人,卻是真正地做到了和時間賽跑。她是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院長——喬傑。
2月1日接到馳援武漢的緊急通知後,喬傑在一個小時之內,就將北醫三院第二批馳援武漢醫療隊集結完畢。下午六點半,在喬傑的帶領之下,醫療隊員們連行囊都來不及收拾,也顧不上跟家人告別,就馬上出發武漢。
2月2日,喬傑帶隊前往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展開調研,之後又馬不停蹄地聯合北大第一醫院、北大人民醫院以及當地醫院,組建危重病房,並且在2月3日晚上8點30分正式啟用。2月3日晚上8點50分,以北醫三院醫護為主的第一批人員進入病房準備就緒,第一位患者被收治。2月4日凌晨3點,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危重症病房共收治24位患者,其中包括三位危重症者。
從抵達武漢到病房的組建和投入使用,僅僅用了30多個小時。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堪稱奇蹟。而作為一名生殖醫學專家,喬傑也一直關注著產科門診和病房。
「全社會的力量都在關注前線科室,其他科室的手術也可以緩做,但是產科不行。孩子是一定要生的。」
喬傑認為,與發熱、急診、呼吸這些前線科室相比,產科門診是「看不見」戰線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大家的目光都在前線科室,但產科科室也是需要有人關注的,而這個人,就是她。因此,在危重症病房有序工作起來後,喬傑就迅速把部分精力轉移到了孕產婦的感染和收治情況的調查上。
這次的疫情,我們不止看到了中國力量,還有中國女性的力量。在一線抗疫的醫護工作者中,女性人數就占了總人數的三分之二。而且,我們認識到了首提武漢封城的李蘭娟院士,還有用了極短時間就和團隊一起研製出重組新冠疫苗的陳薇院士。
而喬傑院士,和她們兩位並稱三傑女院士,卻不怎麼為大眾所知。
在眾多一線抗疫的巾幗英雄中,喬傑院士是非常低調的一位,因為她很少面對媒體,不怎麼出現在大眾眼前。但其實,她可是擁有眾多頭銜的專家:北醫三院婦產科主任、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國家婦產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以及科技部「生殖與發育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等。
02
帶領中國生殖醫學飛速發展30年
喬傑是個地地道道的東北妹子,於1964年出生在哈爾濱。學生時代就因為受到家人的影響,立下治病救人的學醫宏願。高中畢業後,憑著優異的成績,她順利考上自己心儀的北京醫科大學,在醫學系學習,而且還是本碩連讀。
研究生畢業後,喬傑就進入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從事婦產科臨床醫學。雖然初出茅廬,卻懷著一腔熱血,而且從未冷卻,四十年如一日。這四十年來,她從一名婦產科醫生,成長為生殖醫學專家,喬傑一直堅守在臨床一線。
北醫三院是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誕生的地方,喬傑有幸成為了見證者之一:「我們見證了醫學突破的產生,我們也能創造醫學奇蹟。」秉持著這個信念,喬傑繼續進修,取得了臨床醫學博士學位。之後,作為訪問學者到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婦產科,學習生殖內分泌及輔助生殖技術。2002年,她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後。
不斷進步的喬傑,已然成長為北醫三院不可或缺的支柱。她親自組建生殖醫學基礎研究室,時刻追趕國際醫學前沿。
2012年,有著10年婦產科醫生、12年婦產科主任和10年生殖醫學科主任豐富經驗的喬傑,被正式任命為北醫三院的院長。
2014年,在喬傑團隊的努力下,世界首例經MALBAC(multiple annealing and looping-based amplification cycles)基因組擴增高通量測序進行單基因遺傳病篩查的試管嬰兒在北醫三院誕生,這讓中國阻斷出生缺陷領域迎來曙光,也標誌著我國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技術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而這並不是喬傑科學生涯的頂峰,她還要帶領著中國團隊,繼續向一個又一個的世界醫學高峰攀登,不斷在人類生殖健康的道路上進行探索。
2015年,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在6月4日出版的期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喬傑團隊關於體外受精使女子成功受孕的相關研究成果。據統計,全球有多達15%的夫婦被不孕不育的問題所困擾,而體外受精則是治療不孕不育的一種方法。喬傑團隊的研究,對人類生殖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
2016年,北醫三院利用自體胎盤幹細胞為一位14歲得了早衰症的女孩,進行臨床試驗治療,而這個項目則是由喬傑領導完成的,治療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這是國際首例利用胎盤幹細胞治療早衰症的病例,也是幹細胞技術在臨床應用上的重大突破。
2017年,因為喬傑在世界生殖醫學領域作出了眾多貢獻,她被評選為中國工程院士。
喬傑一直帶領著團隊在生殖醫學領域中不斷探索,改善女性生育力,研究防治遺傳性出生缺陷,揭示疑難不孕症發病機制,建立疑難不孕診療的新方法,提高疑難不孕治療成功率…這一切都對我國人口生殖健康改善作出巨大貢獻,並且引領著我國生殖醫學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她是生殖醫學領域的專家,在手術台上妙手回春,她同時也是一位博士生導師,在三尺講台上春風化雨。她曾經作為導師代表,在2016屆北大研究生畢業典禮對畢業生們寄語道,「真正照亮你未來之路的,是你們的理想、你們的智慧、你們的堅持和你們的品格。你們一定要正直善良,勇於擔當,要不忘初心,堅持不懈,方得始終。」她以自身踐行,來告訴廣大學子,一個醫者的醫術很重要,但醫者的品行跟醫術同樣重要。
03
「我來!」,召必回、戰必勝的生命起源看門人
因此,這次疫情,她在收到前線的召喚時,沒有一刻猶豫,一句「我來!」,就馬上集結了隊伍,往最危險的地方奔赴而去。「北醫三院一直以來是一支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隊伍。面對疫情,必須同舟共濟,團結一心。」
喬傑知道自己要與時間賽跑,所以一個小時就集合了隊伍,幾個小時內就到達一線,30多個小時就領導承擔起了一個病區的醫療救治任務。因為國家層面對抗疫力量的宏觀架構已經比較清晰,就是救治的「兩條線」:一頭是方艙醫院,一頭是危重症病房,她的任務就是做好「後頭」。
30多個小時內完成危重症病房的組建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雖然武漢此前已經有醫院接收危重症患者,但喬傑認為危重症病房的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改造普通病房,完善呼吸機、監護儀等設備儀器,以及病房內嚴格分區,使其具有危重症救治和傳染病防控能力等這些任務都非常重要。
曾經有一次,在為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時,由於多個機器同時運轉,氧源供應不足。大家都沒有主意,而喬傑卻鎮定地想出了辦法:把牆壁氧留給呼吸機患者,未上機的患者則採用氧氣筒吸氧。
在危重症病房裡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在爭分奪秒,喬傑絲毫不敢鬆懈。在那之後,她把目光放在了孕產婦的安全之上。
作為國家產科質控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疫情發生以來,喬傑就一直特別關注湖北尤其是武漢地區的孕產婦的安全和防治情況。她多次出現在產科病房,為孕產婦註上一劑「強心劑」,鼓勵大家要堅定信念,共抗疫情。
2020年2月12日,喬傑接到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的特別邀請,就大家都很關心的妊娠期新冠病毒感染的臨床特點以及是否存在母嬰垂直傳播的問題,在線發表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孕產婦的風險是什麼?」的重要評述。
裡面提到通過對最新基因序列遺傳學分析和臨床觀察性研究等科學證據進行綜合的比較分析,認為新冠病毒存在母嬰垂直傳播的可能性較低,但因為研究病例數有限,研究期限短,這並不能作為定論。但仍然為了解妊娠期新冠病毒感染的臨床特點以及母嬰垂直傳播的可能性提供了重要線索,並且對指導孕產婦和新生兒的感染預防具有重要價值。
作為一名婦產科專家,喬傑迎接了不少新生命的到來,她稱自己是「看門人」,在生命起源處守護。在這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新生命的平安誕生,更是「關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所以守護好孕產婦的安全,也是在為「希望」和「未來」護航。
04
一線醫護們的「喬媽媽」
喬傑不僅圓了無數女性的母親夢,她自己也被一同奮鬥的一線醫護戰友們,親切地稱為「喬媽媽」。
她是一個細心的媽媽。武漢下雪,她就為大家弄來了羽絨服,生怕大家在上班路上凍著。護目鏡起霧會影響視線,她則為大家準備了防霧噴霧。有的隊友來不及理髮,她竟開起了「媽媽理髮店」,親自上陣做Tony老師,為隊友們修剪頭髮。
她是一個暖心的媽媽。親自迎接抵達武漢的醫護人員,讓這些「上了戰場就不是孩子」的孩子們,身處異鄉戰場仍能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她會在大家的防護服上親手做好標識,叮囑大家要做好防護,保護好自己。她會鼓勵隊員,始終與大家攜手並肩。
她也是一個全能的媽媽。自從開啟抗疫任務以來,就一直掌握全局,做好指揮部署、院際溝通、物資調配的工作,不僅親臨一線,還一直線上辦公,心繫北京大後方。
喬傑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生命是最寶貴的。」所以她現在正帶著一個個戰士,為生命而戰。如今,全國各地的馳援醫療隊已經全部撤離武漢凱旋家鄉,武漢也已安全解封,感謝這些戰士們,這些勇敢的醫護人員們,我們才能迎來勝利的曙光。
我們向疫情中的逆行者們致敬,也向喬傑院士致敬。
在喬傑院士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她的醫術高超,還有非凡的研究能力,更有為人醫者的仁心,以及為人師者的厚德。我們為擁有這樣一位中國女院士,感到自豪與驕傲!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花噴噴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vUikHEBiuFnsJQVR8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