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橫空出世的孩子,背後都有父母用愛兜底

2019-08-19     棕媽親子教育

1980年,有個男孩出生在四川瀘州一個普通的醫生家庭。

從小到大,他成績不錯,且熱愛畫畫。

高考之際,屈從於現實的安穩,他聽從醫生父母的建議,考取了名校華西醫科大學。

然而,身處醫學院的他,卻還始終懷揣著兒時的動畫夢想。

機緣巧合,他接觸到了三維動畫製作軟體MAYA,從此打開創作動畫世界的大門,踏上追逐兒時夢想的道路。

虛無縹緲的「動畫夢」,比起男孩即將獲得的專業文憑,孰輕孰重,不言而喻。

明知如此,深愛孩子的父母,還是不忍抹滅長久以來存在於孩子心中的夢想。父母力排眾議,選擇支持他。

父母完全不懂孩子向他們描繪的動畫夢想。然而,並不富裕的他們,還是為兒子的夢想花了大價錢。他們為孩子置辦了一台高配置的電腦,告訴他:你可以先學學試試。

這個被深愛著的幸運男孩,就是今夏刷爆影院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作者:餃子。

對於自己取得卓越的票房成績,楊宇(餃子原名)說:

「沒有父母的鼎力支持,就沒有我現在的一切。因為他們的包容和支持,才讓我在轉行的道路上走到今天。」

正因如此,在楊宇的影片中,哪吒不再是割肉還母、拆骨還父的悲情少年,而是一個被父母深愛的「魔童」。

這是感受到父母拳拳愛子之心的楊宇,對李靖夫婦刻意做的溫情化處理。

李靖夫婦人物的塑造,某種程度上是楊宇在向自己的父母親致敬,感激他們在自己從醫學轉行做動畫的過程中,給予的無私支持。

教育學家斯賓塞曾說:

「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蹟不久就會出現在你眼前。」

半路出家、自學摸索、奮力死磕的楊宇,正是因為有父母用愛給他兜底,才創造了今夏電影史上的票房奇蹟。

每個人,都曾經心懷夢想。有的人夢想成真,有的人泯滅眾人。中間隔著的,正是父母支持與鼓勵的距離。

有愛兜底,孩子無懼成見

大學畢業後,楊宇曾經在廣告公司任職過一段時間。雖然薪水節節上漲,但他卻萌生了辭職的念頭。

在廣告公司製作動畫,不但受制於客戶的要求,而且不能專心創作,這有悖於楊宇想要獨立創作動畫的追求。

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父母對他說:「想辭職就辭吧」。短短的一句話,猶如給楊宇打了一針強心劑。

剛剛工作一年、積蓄不多的楊宇義無反顧地辭職回家,變成了「啃老」一族。

毫無經濟來源的日子過得極其艱難。尤其是在父親過世後,楊宇母子只能依靠母親每月一千多元的微薄退休金生活。

那時候流言蜚語撲面而來,有人說他傻,有人罵他「啃老」,有人笑他痴心妄想。

夢想尚未實現,楊宇就被貼上各種標籤,一時親友疏離。

最讓楊宇傷心的是,曾經的至交好友,來探望他後對他說了四個字:好自為之。

接受採訪時,提及那段灰色的記憶,餃子神色黯然。他說:「感覺得到,朋友對我那種狀態挺失望的。」

這段回憶起來仍然刺痛無比的時光,後來借哪吒之口宣洩出來:

「生活你全是淚,沒死就得活受罪, 越是折騰越倒霉,越有追求越悲催, 垂死掙扎你累不累,不如癱在床上睡, 來來回回千百遍,小爺也是很疲倦。 」

幸運的是,那時還有母親一直站在楊宇身後。母親心疼外界對孩子的誤解,堅定地對他說:

「我相信你!」

3年多時光里,母親和楊宇的生活一省再省。住著父母的老房子,每月按揭的七百多元是母子倆最大的開銷,吃基本以素食為主,穿戴上從未添置過新衣。

在母親的全力支持下,在熬過的無數個不眠之夜後,楊宇的動畫事業終於迎來了突破。

《哪吒之魔童降世》熱映,記者問楊宇:「這部電影想表達的是什麼?」

楊宇答:

「打破成見,做自己的英雄!」

影片中的哪吒,何嘗不是楊宇自己?

出生就被「魔丸」附體,背負「妖怪」罵名,一次次被誤解和傷害後,哪吒自暴自棄:「他們都說我是魔丸,那我就做魔丸給他們看!」

所幸,哪吒得知父母為他所做的一切後,明白自己一直被父母深愛,他選擇與天抗爭,扭轉自己「魔丸」的命運。

教育家梅德明說:

「解決一切教育問題的核心是愛。」

父母無私的愛,讓楊宇那段被罵啃老的時光、那些咬牙堅持的夜晚、那些不被認可的日子,此刻全都化作了影片中哪吒震破天際的怒吼:

「我命由我不由天!」

父母有小愛,孩子有大愛

哪吒故事之外,楊宇想和觀眾們交流的還有自己的經歷,「希望給正在追求自己理想道路的人、奔跑的人更多鼓勵、希望、溫暖、力量。」

因為這份正念,在哪吒電影的製作過程中,楊宇對於自己及製作團隊幾近苛刻。

兩年內寫出66個版本的劇本,哪吒人物形象做了100多個,劇組動用了全國20多個特效團隊,僅僅江山社稷圖中一個長鏡頭,動畫預演就做了兩個月,總耗時4個月。

整部影片5000多個鏡頭,最終反覆挑選後留下2000多個。

談及影片上映前的至暗時刻,同事對楊宇心疼到落淚。

如此拼盡全力,拼至公司幾近破產,僅僅是因為「用心就會被觀眾看到」。

「我們不能只考慮壓低成本,最後交出來一個廉價的東西糊弄觀眾。把勁兒使足了,做到自己能力極限,給觀眾一個真正好的東西,觀眾自然會來投票。」

對於《哪吒》取得的傲人成績,楊宇固然興奮,然而「希望國產動畫出了更多精品之後,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這個行業才會更有希望」才是他真正的心愿。

這般義無反顧的楊宇,與電影中的哪吒何其相似!

在父母與百姓遭受危難之際,哪吒決意隻身赴死。儘管是條不歸路,他依然故作輕鬆,壓著哭腔對雙親及眾人放話:「今天是我的生辰宴,都不准哭哦。」

哪吒深埋於內心的大義被喚醒,何嘗不是源自父母愛的召喚?

那個在後院身披盔甲也要陪沒深沒淺的他踢毽子的母親、那個只因「他是我兒」就能為他以命換命的父親,他們用世間最深沉的愛,喚醒哪吒內心的良善,使他在全城百姓即將遭受沒頂之災之際,選擇接過父母的使命,挺身而出。

阿爾伯特曾說:「我一直相信生命中會有一些人,他們愛你,給你養分。」

父母的愛,就是孩子最好的養分。無條件被愛著的孩子,吸收父母愛的養分,自身被愛滋養,也會將愛惠澤他人。

不論是影片外的楊宇,還是影片里的哪吒,他們所分享的愛,根源都在對他們充滿愛意的父母。

這世上,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銹。

被愛附體,悲慘如魔珠哪吒也可逆天改命;無愛加持,幸運同靈珠敖丙也將寸步難行。

《弗洛伊德的使命》里,有這樣一段話:

一個無可置疑地深受父母寵愛的人,會終生保持勝利者的感覺,而這種成功的信念,會導致他這一生,都能不斷地獲得成功。

這個世界或許充滿偏見,每個人的成長各有疼痛,而父母毫無保留的愛,則是孩子日後行走其間的軟肋,更是他們披荊斬棘的盔甲。

每個橫空出世的孩子,背後都有父母用愛兜底。

他們深信,縱然拼到滿身傷痕,總還會有人在身後照料傷口。

人生海海,浮浮沉沉,有愛兜底的孩子,進可攻,退可守,面對人生,又有何懼?

棕媽:初中英語老師,10歲男孩媽媽;讀書達人,每年閱讀書目200+;電影狂人,每年貢獻票房2000+;心理學感興趣,小毛頭hold得住;人類靈魂的小裁縫,擅長自黑的不辣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nhZq2wBvvf6VcSZJ3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