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爸怒懟:「又不要孩子當網紅,你那麼大反應幹什麼」

2019-07-30     棕媽親子教育

前陣子,朋友女兒參加電視台兒童節目面試,鑒於只能1名家長陪同,孩子想讓爸爸陪著,朋友便等在門口。

面試結束,寶爸和女兒一出來,朋友就迎上去急切地詢問情況。

寶爸說,「有點緊張,聲音小。」

朋友問:「不自信?其他孩子呢?」

寶爸:「大孩子好一些,有幾個小的有點緊張,拍了視頻,你看看。」

朋友有點失望,轉身要走,「有什麼好看的,又沒有多好。」

寶爸怒了:「又不要孩子當網紅,你那麼大反應幹什麼?嫌孩子不自信,你這樣,她能自信嗎?」

頓時,一腔怒火泄了氣,朋友陷入沉默和自責中。

是啊,哪個自信的孩子,是在父母白眼下長大的?

不禁想到李亞鵬,他的女兒李嫣先天唇齶裂,卻在他的教育下,一直自信十足。

他曾7年如一日陪女兒上課,尊重女兒,總是耐心引導。

有一次,李嫣鋼琴樂理考試沒通過,說不想學了。他首先認同女兒,肯定女兒的努力,說人生總要經歷一些放棄和失敗。

接著以自己考交規為例,告訴女兒:

「不要讓人生的第一次放棄來的這麼早。」

正是這種認可與愛,成就了女兒的自信。

復旦老師陳果曾說: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

當你喜歡自己的時候,你會由內到外散發出一種自信,散發出一種自由。當你擁有自信和自由的時候,你就能夠優雅、從容、感染他人,就有正能量。

自信的孩子,能夠更自由地生活。

而父母,恰恰是能給予、亦或能毀滅孩子自信的人。

父母言行不當是扼殺孩子自信心的元兇

我曾目睹過這樣一幕:

合唱班試聽課上,老師想摸摸底,便問小朋友有誰願意為大家唱歌。課上6個孩子,有5個想唱。

他們唱完。老師想了解下沒舉手的女孩,便問:「寶寶,你叫什麼名字?」

女孩輕聲嘟囔一聲。

老師鼓勵道,「寶寶,大點聲,要讓所有人聽到你的名字。」

女孩很害羞,低頭擺弄著衣角,這時旁聽的媽媽急道:「大點聲,你叫什麼名字?我聽不到你的聲音!」

女孩一驚,頭更低了。

媽媽催促道:「快點!叫什麼名字!大聲回答!」

女孩嘀咕一聲。老師解圍道,「小A,你會唱什麼歌?唱一個好嗎?」

「就唱《學貓叫》」,不待女孩回答,媽媽搶先說,「我給你放伴奏!」……

同樣四、五歲的孩子,是什麼使小A媽媽在短短几年把她說話的膽量養沒了?

是暴躁的聲音,不耐煩的口氣,嫌棄的表情,無視孩子而為她做的一切決定。

埃里克森人格發展8階段理論指出:

兒童期的孩子,如果經常受到成人的譏笑甚至斥責,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和創造性。

家長的態度、言行對孩子身心發展影響深遠。

想孩子自信,父母就要情緒穩定、言語溫婉、行為傳達深愛。只有溫柔呵護,自信的種子才能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

不自信的人生難逃「不幸」

前陣子《我家那閨女》播出後,吳昕受到廣泛關注,她和好友聊天談及婚姻時不禁痛哭。

她擔心如果現在結婚生子,工作停止一年半,後面是否能回到工作崗位。

這種焦慮——對沒發生的事預想最糟的結局,並不斷臨摹這種情景體驗,使得心生恐懼,放棄嘗試——正是缺乏自信的表現。

吳昕,為什麼缺乏自信?她和媽媽的關係是個重要因素。

節目中,吳昕多次受到媽媽的批評:媽媽嫌她走路時胳膊亂動,坐姿不好,屋子凌亂……隨時隨地,媽媽都能發現問題批評她。

吳昕自曝媽媽經常指導自己,媽媽則說:「我不是指導你,就是你有時候有毛病,我就說一下。」

36歲的吳昕,在媽媽眼裡仍有各種「毛病」,需要不斷指出。不難想像,年幼時,她會被媽媽批評多少「毛病」。

而吳昕總是力爭做好。從小到大,她一直努力做聽話的孩子。就連擇偶,都覺得父母喜歡更重要。

一個聽話的孩子,在高要求媽媽的培養下,一邊優秀著,活成「別人家的孩子」,也一邊漸漸失去自我肯定的能力,變得愈發不自信。

她活成父母期望的樣子,卻沒活出父母希望她有的幸福。

美國心理學家、作家查爾斯.哈奈曾說:

「常被不自信奴役者之所以難成大器,是因為他們在做任何嘗試之前已經在心裡預言了自己的失敗。

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肯相信自己具有成功的潛質,而是一再地為可能遭遇的失敗做最壞的準備。

如果失敗如期而至,他們會更加肯定自己判斷的正確性,殊不知失敗是他們自己一手促成的。」

不自信的人,對心中所想缺乏行動的勇氣,人生自會錯失精彩。

不自信的人,很難客觀體味生活。常放大失意,忽略美好。再好的生活,都充斥著「不幸」感。

對於孩子,不自信是無形的枷鎖,桎梏內心嚮往,使其在膽怯與失望的情緒中交替,迷失在當下,更何談未來。

自信的人生,處處驚喜

《爸爸去哪》播出後,多多便成為「國民女兒」。從小至今,她在各種場合無不表現得自信大方。

她在很多場合,自信地說流利的英語,並在多個領域嶄露頭角:

電影配音,巴黎走秀,話劇表演,英文譯著,繪畫,彈琴……人生,就像順風順水的船,走得更遠、更寬。

父母在多多的成長中,傾盡所愛,為她創造自由、快樂的環境。

多爸陪她經歷很多有益的人生體驗:參加節目、配音、譯書……多媽更是投入全部精力陪伴、培養女兒。他們對多多的每個選擇,都給予支持。

多多在充滿愛和鼓勵的環境里長大。

越是自信滿滿,越是多才多藝;越是多才多藝,越是自信滿滿。

美國文學家艾默生曾說: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自信的人,往往自我效能感更高,動機更強;自信的人,好奇心強,又不乏勇氣;自信的人,面對挫折,更傾向堅持。

這些,都是成功的必需特質。

對孩子來說,自信就是內驅力,使孩子為目標更努力地奮鬥,越是努力,越是優秀,人生也將越走越寬,處處驚喜。

怎樣提高孩子的自信

自信,讓孩子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幸運的是,自信的養成不必刻意,而是春風沐雨一般融入在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里。

成長在充滿尊重的環境

01

我曾參觀一家以「愛與尊重」為辦學理念的幼兒園,觀摩小朋友出早操。

老師發出集合口令後,小朋友們都自覺到門口換鞋、排隊、下樓、列隊。

整個過程,孩子們歡喜雀躍,但秩序井然。老師只是下達指令,幫助需要幫助的孩子。

老師說,「尊重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好,肯定他們的進步,孩子的能力和信心就會大大提高。」

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與愛,鼓勵與認可,自信的種子自然會生長。

陪伴孩子探索未知

02

孩子越是經歷豐富,越是自信。

王詩齡從小拍電影、畫畫、彈鋼琴、游泳、騎馬、打高爾夫、下西洋棋……父母創造各種條件讓她經歷未知。她小小年紀不但發展全面,自信更是超強。

陪孩子經歷未知體驗,不意味一定要花大錢。

和孩子攻克一道難題,參加一項活動,一起公園探險,一起烤麵包點心……只要是孩子的第一次,即便平凡,對孩子來說都是成長。

探索未知,父母參與越多,越能了解孩子:知道孩子什麼情況害怕畏縮,孩子如何面對未知、如何面對困難……參與中父母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樹立信心。

寶爸怒懟:「又不要孩子當網紅,你那麼大反應幹什麼」

培養孩子擁有專長

03

去年劉國梁女兒劉宇婕獲得「世界之星青少年高爾夫錦標賽」冠軍,頒獎典禮上,8歲女孩英語發表感言,自信調侃超過了爸爸。

劉宇婕3歲接觸高爾夫,7歲已贏得3塊金牌。她曾在《了不起的孩子》節目中,從容、自信的參加挑戰。

即便其間失誤,也能立即調整狀態,把握下次機會,獲得成功。

高爾夫訓練,不僅讓她多次贏得比賽,也鑄就她自信的品格。

發掘孩子的興趣,培養一兩項專長,孩子會在不斷增長的技能中提升自我效能感,積累自信。

孩子生來都差不多,隨著孩子長大,有些越來越自信,有些卻越來越不自信。

這種差別是孩子內心和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而父母恰是環境的營造者。

父母應該言行得當,並適時自省,創造溫馨有愛的環境,讓自信的種子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

請給孩子一顆自信的種子,精心呵護,靜待花開。孩子會用無限可能的人生,讓你驚喜連連。

棕媽:初中英語老師,10歲男孩媽媽;讀書達人,每年閱讀書目200+;電影狂人,每年貢獻票房2000+;心理學感興趣,小毛頭hold得住;人類靈魂的小裁縫,擅長自黑的不辣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uh7RGwB8g2yegNDlP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