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而今年的清明節在脫貧攻堅衝刺和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顯得猶為特別。為此,本平台特推送一篇有關清明的散文獻給廣大讀者。
清明將至,略顯暖意的倒春寒如約而來,絲縷纏綿,溫柔多情,給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而奮鬥的國人帶來點滴慰藉。
逢年過節,人們總是要從節日的起源、傳承、習慣等方面去找些由頭體現節日的氛圍。隨著生活逐漸向好,人們過節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捨得花錢,總想把節日的氣氛營造熱烈一點,過得濃重一點。這是時代進步,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美好需要的一種表現。
近日,安順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幾家單位發布「關於加強清明祭掃活動管理的通告」。通告明確要求暫停公墓祭掃等聚集性活動,嚴禁組織大規模集體祭掃。這顯然是針對安順人過清明節的祭掃習慣,結合今年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實際提出的。這何嘗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舉措。
安順這塊土地上,清明節除了祭祖,別的內容已經弱化甚至消失。安順人過清明節普遍的習慣就是「掛青」,也叫掛紙、掛山,即用白紙剪成有一些固定花紋的紙串,掛在墳上,用以招魂,同時還要帶上香紙燭和少許水果及其它食品,比如糕點、滷菜、涼菜,有的還殺雞祭一下。這簡單的儀式,作為一種祭祀文化的傳承,有其優秀的一面,可以為之。然而有些做法委實不提倡甚至應該摒棄的。比如整個家族集中上墳,少則幾十上百,多則成千上萬,殺豬宰羊無數,炮竹堆成山,響聲經久不息。且不說浪費,且不說顯擺,且不說其它,僅就隱患,多得不可估量。火災、群死群傷惡性事件偶有發生。
清明怎麼過,歷朝不同,各地有別,可以借鑑參考,擇善而從。
縱觀歷史,春秋前,普通平民無墳可言,死後只挖坑平埋,孔子稱之曰墓而不墳,只有貴族至天子才有資格在墓上壘土堆,叫冢,後稱墳。直到戰國時期,夕日王謝堂前燕才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僅大貴族想過天子的癮,小貴族想過大貴族癮,平民也想過一把小貴族的癮,紛紛把之前的規矩忘掉,墓上堆墳漸漸普及,掃墓上墳也才逐漸興起。掃墓祭祖即上墳,是一種祭祀禮儀活動。作為一種祭祀活動,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進行,事實上,古代的祭祖是「上墳」和「不上墳」兩種方式並行。上墳的祭祀就被稱為「墓祭」,不上墳祭祀稱為「廟祭」或「家祭」,如清代皇帝祭祀祖先,有時選擇位於故宮右側的太廟進行,有時親自跑到百里外的東陵墓進行。古代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不上墳」是主要方式,經過兩三千年的發展,「上墳」卻成了主流。
橫看國內外,除掃墓、踏青幾為共同認可外,各地習俗異彩紛呈。北京有插柳、放風箏;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為逝去的老人抓痒痒;河北東安縣除插柳、看花外,節前五、七日祭掃墳墓,節日當天則在自家堂上祭祖;老蘭州人掃墓的時間,一般從「田社」開始,到清明當日為止;青海人要吃墳頭上的祭祀品以避牙痛;江西安義縣清明祭掃惟男丁行祭,婦女皆不參加;川東和重慶萬州等地舊時有「上野墳」的習俗,清明前後,三兩女子結伴攜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相識與否,男子均可入席同樂;山東齊山、博山等地在清明節煮一鍋小米乾飯讓牛飽餐一頓,稱為「飯牛」;海南人則有吟誦祖訓族規的傳統。可以說,全國乃至全球,有華人之地就有清明之俗。
清明怎麼過,不能糊裡糊塗,需要溯源求真,過得實至名歸。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個屬性。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從自然屬性看,是四季更替的一個節點,是斗柄指向的星象規律。當斗柄指向正東偏南的「乙」位即太陽黃經在回歸黃道上達15°時,為清明交節點。黃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帶地域氣候清爽溫暖、大地春和景明,氣候暖和,草木萌動,給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榮之感,是郊外踏青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從社會屬性的角度看,是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清明節將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有機統一,是遵循自然規律思想的體現。清明祭祀屬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凝聚民族精神,傳承祭祀文化,抒發敬宗繼志情懷。唐宋時期清明節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豐富了清明節的文化內涵。
過節,是習俗,是傳承,但需要發展。怎樣發展,每個時代都有自身的特點,處在新時代,我們應該賦予時代的烙印。
清明,我們過一個掃墓祭祖的節日。這是清明節的主流。用簡便的方式表示一下對祖先的紀念之情即可。叩頭行禮,緬懷先人,不以儀式的濃重與否作為標準。很多家族喜歡集中上大墳,所有家族成員悉數出動,這種形式完全可以改成網絡聚會。建個家族微信群,除了聚餐,其他的問題都可以在群里解決。
清明,我們過一個忠誠廉潔的節日。介子推割肉救主故事的真偽程度我們不必去考證,更重要的是散發出來的文化元素給我們什麼樣的啟迪。「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介子推這份血寫的遺書展現出一位默默奉獻,不爭功討賞的忠君愛國形象,是何等的感恩國王水土,感恩天地蓋栽,臨死不忘提醒君主勤政清明。清明需要更新觀念,移風易俗,尊老愛老,多孝敬在世長輩,追思先人,儉樸為本。提倡鮮花祭祀、網上祭祖、植樹祭祀、家庭祭祀等形式。獻一束鮮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樹,清掃墓碑、誦讀祭文寄託哀思。
清明我們過一個文化詩意的節日。由於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自古騷人黑客,或感時賦興,或憶古追思的詩文良多。清明時節,春光明媚,氣清神爽,梨花風起,正是讀書好時節。除讀書外,歌詠、寫字、攝影、繪畫,總有一樣適合你。
清明,我們過一個綠色環保的節日。生態文明,綠色環保乃當今一大主題,在大力提倡低碳環保的今天,保護綠色生態的自然環境是人類共同的職責。改焚燒紙錢、燃放鞭炮為網上祭祀、鮮花祭祀、水果祭祀等綠色環保的方式,一樣能夠表達對先人的緬懷之情,還清潔明凈於清明,過一個綠色環保的清明節。
清明,我們過一個身心健康的節日。春和景明,以平和心態擁抱春暖花開,賞無邊春色,放一葉風箏、做一番遊戲,與大自然共享生機,讓入冬以來一直期待溫暖的心跟隨大地一起復甦。當然,凡事有度,鍛鍊身體,量力而行,愉悅身心,適可而止。在這個寄託哀思的日子裡,宣洩哀傷驅除悲情,利於心理健康,但抑鬱情緒不宜持久,以免引發其它疾病。
清明,我們過一個安全的節日。除公墓外,墳墓所在位置多在林間草叢,焚香燒紙引發火災連年不斷,爬坡上坎跌倒摔傷時有發生,墳山小道彎大路窄,稍有不慎,事故易發。公墓之地,人群聚集,疫情防控,保持距離。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小心謹慎,確保安全過節。
讓我們跟隨南宋詩人吳惟信一起,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來源: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