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3日下午5時許,氣溫驟降,天色提前暗了下來,欲雨的樣子。
「我要趕緊上通草基地去查看除草情況,還要去水井灣組走訪,看看自來水是否通暢。」張勇套上羽絨服,推出他的二手摩托車,迎著越來越寒冷的風出了門。
小摩托尾燈一閃一閃,沿著七彎八拐的通組路向山里奔去。遠遠看去,像一隻螢火蟲在山間飄蕩,漸漸消失在視線里。
在望謨縣樂旺鎮貓寨村,張勇下寨返回途中
這是貴州省發改委派駐望謨縣樂旺鎮貓寨村第一書記張勇駐村生活中的一個日常片段。從去年1月到貓寨村,過去的近500個日日夜夜,來自清華大學的「80後」張勇完成了從一名博士後到駐村幹部的轉變,人生中的又一篇重要論文正在奮筆疾書。
2018年8月,張勇懷著用知識回報家鄉的想法,從清華大學博士後出站後,拒絕了北京及沿海地區一些單位的邀請,選擇回到了家鄉貴州。2019年1月4日,到貴州省發改委工作4個月後,便被組織選派到貓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貓寨村地處麻山腹地,位於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羅甸縣和安順市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三縣交界處,苗族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98.8%,屬於深度貧困村。
那一天,當身穿休閒羽絨服和牛仔褲、腳蹬運動鞋的張勇迎著寒風和濃霧踏進村,眼前的現實讓這名從事水利工程研究的博士後倒吸一口冷氣:土地貧瘠、產業缺乏、發展條件差、群眾增收難。
今後的工作該如何開展?張勇心頭的困惑比滿山的大霧還濃。
但他不怕。
他逐步克服了語言交流不暢、工作經驗不足、思維方式差異等難題,用一件件好事實事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僅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成為老百姓的「自家人」。
4月23日下午,張勇(右一)在打毫組路邊向群眾了解產業發展意願
「張書記,來我家裡坐坐嘛。」
「張書記,我家飯煮好了,來吃飯。」
村民們熱情的招呼,給了他無限的溫暖和勇氣。
山上山,石上石,石頭窩窩裡刨糧食。貓寨村人口居住分散,一個寨子與另一個寨子的之間,往往隔著好幾座山峰。張勇今天要去的通草基地,位於距離村辦公樓約2公里的打毫組。山上,貧困戶岑小三與十幾位苗族婦女分布在基地上正揮刀砍除雜草。
上個月,岑小三的愛人韋朝興與另外49個鄉親一起到浙江台州務工去了,留下來的多是婦女群眾。村裡發展起了1000畝通草產業,優先照顧貧困群眾基地務工,岑小三成了家門口上班領工資的人員之一。有活干,有收入,能照顧家,她很開心。對脫貧致富,過上幸福生活,她滿懷憧憬。
「張書記,要下雨了,你趕緊回去。我們馬上就割完(草)了。」
「大家趕緊回家,別淋壞了。」張勇查看了一遍管護情況,得到大家「馬上就走」的答覆後,他騎上車繼續朝梁朝順家奔去。
4月23日下午,張勇(左一)在打毫組路邊向群眾了解產業發展意願
這條長約3.25公里的通組路,是張勇駐村以後才建成的。水井灣組就在路的盡頭,幾座新建的房屋正在進行掃尾工程,一隻拴在門口的看家狗汪汪地叫著,表示寨子裡來了客人。
水井灣有名無實,長期缺水,路也不通。2018年前,全組沒有一個人進過城,村民吃水都得到山下去背。去年,張勇帶領村幹部想方設法爭取到資金,不僅為水井灣修通了路,還讓村民家家用上了自來水。
張勇這次來梁朝順家,就是了解他家自來水使用情況。
「現在應該不用去背水了吧,家裡的自來水斷過沒有?」
「沒有斷過,方便得很。」梁朝順回答。以前沒有水,只能把水桶放在背籮里下山去背。下山容易上山難,梁朝順有一次背水回來,快到家時腳下打滑摔了一跤,桶破了,水灑了,他守著破桶大哭了一場。
去年,通組路修到了家門口,蓄水池建起來,水從大池子流到小池子,再流進家中,吃水、出行都解決了,梁朝順激動地說:「衷心感謝黨的好政策,也感謝張書記為大家辦了大好事。」
張勇在產業基地上記工作筆記
貓寨村要擺脫貧困,發展產業是唯一出路。駐村後,張勇與縣裡派出的幫扶幹部以及村幹部一道,為村民脫貧致富尋找出路,帶領村民發展以通草藥材、珍珠李、花椒為主的種植業,以及以家禽、蜜蜂為主的養殖業。目前,村裡已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種植通草1000畝、珍珠李800畝、花椒160畝,覆蓋農戶上百戶。此外,還動員村民養雞2萬羽,養蜂300桶,覆蓋貧困戶100多人。通過發展產業,2019年底,貓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實現增收1000元。
從清華回到故鄉,再走進麻山腹地的貧困鄉村當駐村幹部,對張勇而言,這一年多的駐村,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不僅是時空的變化,更是全新人生模式的切換。
在貓寨村的每一天,張勇都有新的收穫。尤其是當地幹部群眾在與貧窮作鬥爭中體現出來的勇敢和自信,以及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的精神,已成為他收穫的寶貴財富。
在村裡,有一個關於「親一口」的小故事為人津津樂道。
張勇(右一)在貧困戶家走訪
去年5月,張勇多方爭取,成功申請到了100萬元資金,用於修建完善通草種植基地產業路網及機耕道。項目申報獲批當天,張勇正在和貓寨村黨支部書記陳正權坐在一起吃飯。當張勇掛斷電話宣布這個消息時,陳正權放下碗筷,沉默片刻,猛地抱住張勇狠狠地在他臉上親了一口。這名58歲的苗族漢子用自己淳樸的方式,向張勇表達謝意。
在現場的鬨笑聲中,害羞、尷尬慢慢褪去,陣陣暖意在張勇心中涌動。
隨著脫貧摘帽日期日益臨近,工作節奏更快了。每天早上,一天的工作開始前,貓寨村脫貧攻堅指揮部都要組織全體人員唱歌,提振士氣。《把一切獻給黨》《團結就是力量》《大山裡的共產黨員》等是每次必唱歌曲。「我們是大山裡的共產黨員,我們在大山里成長鍛鍊,我們堅韌的足跡,印滿家鄉田園……」每當激昂的旋律響起,張勇的心頭力量倍增。
「在駐村的一年多里,我一直都在書寫一篇重要論文,那就是人生的閱歷和工作經驗。」張勇感慨說,基層工作經驗說起來很簡單,但真實工作中,會具體體現在每一次與幹部群眾打交道中,體現在處理每一件難事、急事中。「在這方面,我還是個正在努力學習的學生,這篇論文我可以說是從頭開始。」
眼下,望謨縣正在全力「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確保如期實現摘掉貧困帽目標。「作為深度貧困村的第一書記,有幸親身參與這場轟轟烈烈的反貧困戰爭,見證這個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蹟,既感到責任重大,也感到使命光榮。」張勇說,縣裡和鎮里派出的幫扶幹部按照「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錯、一天不能耽誤」的要求,全力抓好脫貧攻堅工作,盡心盡力為群眾排憂解難。「每個人都沒有怨言,只想著盡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拼搏的力量,也看到了大山未來的希望。」
張勇在處理文件
「今天是4月23日,距離衝刺結束還有68天……」夜晚,張勇冒雨回到自己簡陋的宿舍,像往常一樣打開筆記本,寫下一天的工作進度和感悟。他寫道:「貓寨村目前已實現了進寨路、串戶路、飲水工程、教育資助、貧困戶醫療保險全覆蓋,黨員幹部精氣神很足,群眾的思想觀念得到很大的改變,內生動力得到有效激發,產業發展欣欣向榮,一切都在向著勝利前進!」筆記的最後,他用力地寫下四個字:
貓寨必勝!
宿舍的一角,一把吉他已蒙上灰塵。從讀碩士研究生到博士,到博士後,再到駐村第一書記,這把吉他一直伴隨著張勇,從成都到北京,從北京到貴陽,再到貓寨村。張勇自嘲是一名「偽文藝青年」,駐村一年多來,由於工作太忙,已經很久沒有撥弄過心愛的吉他了。
張勇說,他很榮幸能成為脫貧攻堅一線戰場上的一名戰士,參與和見證中國這場轟轟烈烈的反貧困戰爭,並將與全國人民一起,迎接即將到來的勝利。
他說:「等脫貧攻堅任務圓滿完成的那天,我一定要好好彈奏一首自己最喜愛的曲子。」
撰文攝影: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李衛紅 黃誠克 陳俎宇 趙勇軍 唐波 劉朝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