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剁手節」將臨 如何看「李佳琦效應」

2019-10-27     亞時中文網

離今年雙十一還有兩個多星期,但是商家們早已「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10月21日零時,2019年雙十一預售活動正式開始。

相比於以往鋪天蓋地的圖文宣傳海報,今年電商平台啟用了「直播售貨」新模式。

在預售首日,淘寶多款品牌通過直播引導預售,成交額破億。其中更有6分鐘破億的「秒殺」爆款。

而這場直播銷售大戰中,曾創下「5分鐘賣出15000根口紅」銷售記錄的「口紅一哥」李佳琦,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王者。

直播四個小時,李佳琦直播間觀看數達3000多萬,並一度躍居「巔峰主播」榜單實時第一。

很多網友表示看李佳琦的直播「太上頭了」。「Oh My God」、「Amazing」、「太好看了吧!」、「買它!」,一打開他的直播間,各種誇張的表述和超強度的商品介紹讓人按捺不住,頻頻下單。

「原價1998,現在只要998,你還在等什麼?」

「Oh my god,太美了吧,買它!」

這兩句slogan(口號)聽著是不是都很耳熟?

實際上,電視直播購物可以看做是直播帶貨的鼻祖。當年的「八心八箭」鑽石和「8848」手機的電視購物直播,是多少人兒時寒暑假的固定節目。

1992年,廣東珠海電視台推出了中國第一個購物節目。

2004年4月1日,上海電視台東方溝五頻道推出了家庭購物節目。這是中國第一個電視購物頻道。2008年,該節目的年銷售額超過20億元,在中國電視購物中排名第一。

與直播售貨相似,電視購物往往也要求主持人和嘉賓用誇張的形容和戲劇化的表演來推銷產品,並充分利用名人和專家的影響力。

螢幕上,各路嘉賓不斷對著產品發出驚嘆,主持人一再強調著限時「優惠」的價格,產品餘量在看似商家代表現場爭取福利的「咆哮」中迅速減少……

你能管住自己打電話下單的手嗎?

就這樣,電視直播購物憑藉其獵奇的推銷手段和即時銷售的新鮮感,成功俘獲了一批中老年電視觀眾。

但是,隨著網絡的普及和電商的興起,電視購物在2015年達到頂點後,進入負增長狀態。

在因為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和售後服務難保障而被詬病的同時,電視購物失去了年輕人這個龐大的消費市場。

雖然網紅直播售貨跟電視購物算得上「同宗同源」,但是基於平台、消費習慣和目標群體的變化,直播帶貨發展出了自己鮮明的特點。

相較於電視購物隔著螢幕的局限性,網絡直播更加靈活,互動性也更強。面對直播間實時評論,主播必須及時的回應。這讓直播看起來更真實,也減低了劇本的作用。在線領優惠券這樣的促銷手段也顯得更有參與感。

而網絡主播們利用自己在特定領域的影響力推出的「安利」、「種草」、「測評」等直播模式,在當下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里,也能讓更多並沒有什麼業餘時間囿於產品試用和選擇的年輕人買單。

「直播幫帶貨,脫貧有新招」

不過直播售貨這一形式也不僅僅用於電商平台的各種購物大戰。如今,它也成了扶貧的一大助力。

微博、快手、今日頭條等社交平台以及淘寶等電商平台,都推出了專門的扶貧模塊,以「直播+短視頻」的形式向大眾推介貧困地區特色產品,拓寬產品流通和銷售渠道,從而增加當地居民收入。

以淘寶為例,過去一年,淘寶舉行了超過15萬場農產品直播。2018年淘寶雙十二期間,直播帶火了碭山梨膏、興安盟大米等多個農產品品牌。從今年4月開始,淘寶直播還在每天12:30-14:30時段打造脫貧欄目帶,助力貧困地區農產品打開市場。它推出的「村播」項目還幫助貧困縣在當地培養自己的「網紅主播」,實現農產品電商直播自主運營。

讓「流量變現」的直播售貨也存在一些問題

雖然「直播售貨」拓寬了網絡銷售形式,促進了電商業的創新發展,但與此同時產生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

流量造假——

直播售貨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託網紅主播的網絡流量。一些網紅及其身後的孵化公司在流量上打起「如意算盤」,弄虛作假買粉絲,製造數據假象,騙取廣告客戶信任。

產品質量——

直播售貨也存在產品質量不過關、付款方式隨意、退換貨維權難等問題。以食品為例,部分平台監管還不夠完善,導致「三無」產品打著「自製食品」、「農家直銷」的旗號進行欺詐銷售。


來源:CGT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gl9D24BMH2_cNUgVc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