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拉合爾霧霾嚴重,近1100萬居民健康受威脅

2020-01-14     亞時中文網

(圖源:法新社)

去年初,巴基斯坦拉合爾,一名男子在濃霧和煙霧中喂路邊的鴿子。

據巴基斯坦《論壇快報》13日報道,拉合爾反覆無常的空氣品質如死神般逼近1100萬居民的身體健康,呼吸似乎不再是他們維持生命的方式。這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密切關注,政府也正為此採取措施但效果並不明顯。

報道稱,2019年11月15日,瀰漫在拉合爾的濃厚霧霾,迫使旁遮普政府下令當地以及費薩爾巴德市和古吉蘭瓦拉市的學校暫時停課。一則類似的通告在11月22日再次發布。又不到一個月後,這個省會城市的空氣品質再次下降,嚴重程度在全球排名第二。

拉合爾的空氣怎麼了?

為查明這一地區的空氣污染因素,研究人員關注到6種污染物的濃度——一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地面臭氧以及懸浮微粒PM2.5和PM10。根據空氣品質指數(AQI),該地區的指數為0到500之間。當AQI值在50以下,則表示空氣品質良好,而任何指數超過300的空氣都是有害健康的。

由於AQI值屢次超過335,拉合爾經常在IAQIR Air Visual的全球城市生活污染排名中名列前茅。尤其是該市的PM2.5分布近900µg每立方米,大大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WHO)設定的參數。

報道提到,拉合爾高等法院2017年命令成立霧霾委員會(Smog Commission),以確定空氣污染的成因和方法。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調查數據顯示,過去幾年,該地冬季霧霾強度、持續時長和空間幅度都在持續增長。報告還指出,儘管霧霾在冬季更為明顯,但全年空氣污染水平一直居高不下。

有何危害?

根據WHO的數據,每年有420萬人口的死亡與環境空氣污染有關。據估計,全球29%的肺癌病例、43%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例、17%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例和24%的中風死亡病例都是由於環境空氣污染造成的。

懸浮顆粒(空氣中的固體顆粒和液滴的混合物)是一種重大危害。粒子越小,其危害健康的潛在性就越大。由於直徑小於10µm,PM2.5和PM10很容易被人體吸入,因此它們更有可能導致健康併發症。

2018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一項研究報告稱,長期暴露在被污染的空氣下會影響智力。

孕婦尤其容易受感染。中國的一項研究表明,不良分娩與孕期處在顆粒物污染的空氣下有關。

緊急建議

據氣候活動家拉菲·阿拉姆的說法,拉合爾首先需要補救的是空氣監測設備的不足。他說,該市僅有5台監測空氣品質的儀器,但還需要數百台。阿拉姆還強調提高意識運動的重要性,以便人們知道如何採取適當措施保護自己。

環境科學學者宰納卜·納伊姆說:「拉合爾霧霾的出現不僅僅是由燃燒的水稻殘茬或從印度吹向巴基斯坦的西風造成的。主要因素是汽車尾氣排放。」霧霾委員會報告中提到的因素還包括工業排放和垃圾焚燒。

納伊姆提出了一些可以採取的措施來遏制霧霾,還強調了「汽車催化轉換器和無鉛汽油」的使用。她還說應禁止柴油在特定時期內使用。同時,納伊姆贊成將車輛排放的歐盟5國標準改為歐盟-II標準,這也是霧霾委員會的另一項建議。她還提議引進混合動力汽車和生物燃料,並呼籲更好地管理廢棄物。

政府回應

報道稱,隨著空氣品質指數的反覆上升,環境機構總理伊姆蘭·汗對此表示擔憂,他宣布了政府通過進口更多環保燃料來緩解空氣污染和採用歐盟的歐洲-4汽車排放標準的計劃。

在評論政府提出的計劃時,環保人士兼政策分析師達瓦爾·哈米德·巴特認為:「這只是一個計劃,我們下個季度才能看到它實施。」他認為,禁止使用柴油等燃料是不現實的,建議改為「在短期內採取預防措施」,並開展公眾意識宣傳活動。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的南亞活動家瑞美爾·莫西德說:「政府對拉合爾霧霾的應對不力,引發了人們對人權的關切。危險的空氣品質置人們的健康權利於不利之地。」

她補充道:「這個問題十分嚴重,我們呼籲世界各地的成員寫信給巴基斯坦當局,告訴他們不要再對危機輕描淡寫,而是採取緊急行動保護人民的健康與生命。」

路透社檔案照片

中國模式

據悉,在2008年夏季奧運會舉行之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中國在北京發布了一系列緊急措施,如減少道路上多餘的330萬輛汽車和削減數百家工廠的產量。

直到2008年8月中旬,美國、英國和義大利的觀察人士證實,這些措施正在奏效。隨後的幾年裡,中國又在最初的緊急情況基礎上採取了進一步措施。

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從2013年到2017年,中國人口最多的地區空氣品質有顯著改善,從21%上升到42%。

儘管中國要達到國家和國際空氣品質標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研究認為,中國正在贏得這場對抗空氣污染的戰爭。


實習編譯:林芷萱


特別聲明: 本站轉載或引用之圖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站聯繫,本站將及時更正、刪除。版權問題及網站合作,請通過亞時中文網郵箱聯繫:[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UAXpG8BbDmBVZuPn8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