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敵國最強部隊幾乎沒吃過虧,這一仗被志願軍打成殘廢

2020-08-23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韓戰,敵國最強部隊幾乎沒吃過虧,這一仗被志願軍打成殘廢

1998年抗洪,第73集團軍某旅是第一個發現九江決口險情,第一個投入封堵決口生死戰,第一個攔截並組織沉船,第一個組織群眾撤離的部隊,為了九江抗洪的勝利立下不朽功勳。

2008年初,南方暴雪,該旅官兵再一次臨危受命,馳援江西。

不久前,該旅剛結束駐訓任務,沒來得及做任何休整,3700多名官兵再次星夜馳援江西余干。這也是該旅22年來第五次馳援江西。

2020年7月15日,在江西上饒余干康山大堤,東部戰區陸軍第73集團軍某合成旅官兵在裝填沙土石,用於加固子堤。

其實,這支部隊歷史悠久,除了抗擊洪水暴雪,還曾在抗美援朝等戰爭中做出巨大貢獻。

2019年國慶閱兵式上,戰旗方陣中有一面軍旗上書「二級戰鬥英雄連」,這就是陸軍第73集團軍某旅2營6連。

一、一支志願軍新部隊出現在韓軍第一王牌前

1953年6月25日,為紀念韓戰爆發3周年,韓軍第1師團舉行了紀念活動,在漣川進行了射擊對抗賽。可讓韓國人沒想到的是,當日晚7時30分,志願軍火炮突然向韓軍第1師團防線內的198.6高地發起打擊,隨後志願軍步兵迅速發起了衝擊。

發起衝擊的步兵就是我後來當兵的部隊,第一集團軍第3師,當時的番號是志願軍第一軍第7師。

這支部隊雖然歷史顯赫,但知名度並不很高,與三十八、三十九軍等相比,遜色很多,而且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比較晚,只趕上了一個尾巴。不過雖然參戰較晚,我們打過韓國的王牌部隊,還是第一王牌,不僅僅是打,還是暴打。

1953年4月3日,志願軍一軍與四十七軍完成換防,7師(即後來的3師)接替了141師從老禿山到臨津江的防線。當面之敵就是被美軍譽為韓軍第一王牌部隊的第1師團以及美軍的步兵第7師。

在我們國內,對韓軍戰鬥力的印象通常都停留在戰爭初期那支一觸即潰、逃跑如飛的形象上。可實際上,從1951年中期起韓軍的戰鬥力就已非昔日吳下阿蒙,到了戰爭後期,其步兵戰鬥力更是遠遠超過美軍步兵。

1953年4月,韓軍第1師團在觀測到志願軍一軍7師換防到他們當面後,欺負7師是參加戰爭的新部隊,頻頻對7師防區發動夜襲。敢於主動發起夜戰,這也是韓軍和美軍的一個最大區別。韓軍第1師團的夜襲不光是正面小規模襲擾,甚至敢於深入7師側後進行襲擊。

但是經過兩個月34次伏擊和反襲擾戰鬥,韓軍第1師團每戰必敗,終於意識到這支新來的志願軍部隊並不好惹。於是放棄襲擾,改為防禦。

二、韓軍第1師團防禦部署

當時韓軍第1師團的布防情況為:

15聯隊為右翼在臨津江東側,11聯隊為左翼在臨津江西側,12聯隊為預備隊。該師團可以得到的支援有:

炮兵:韓國陸軍總部第5炮兵群(3個炮兵營);師團直屬炮兵群(3個105毫米榴彈炮兵營和1個155毫米榴彈炮兵營);美第一軍7個炮兵營,第57、187炮兵營(105毫米榴彈炮),第936、999炮兵營(155毫米榴彈炮),第204炮兵營(155加農炮);第17炮兵營(203毫米榴彈炮);第159炮兵營(240毫米榴彈炮)。

坦克:美73坦克營C連,韓陸軍總部第57坦克連。

志願軍第一軍將1師放在臨津江西側,1團在左(當面之敵為韓軍第1師團11聯隊),7師放在臨津江東側。7師以21團在左(當面之敵為美軍步兵第7師31團),20團在右,預備隊19團在20團後側(當面之敵為韓軍第1師團12、15聯隊);20團以1營在右,2營在左,3營為預備隊。敵我兵力對比為1:1,火力對比為2.8比1。

志願軍這次的目標,桂湖洞東北198.6高地兩側各有一無名高地,韓軍編號1號和3號,其西北有250高地(志願軍稱之為笛音里西北無名高地),這些高地組成了韓軍15聯隊前哨陣地。這些高地南靠臨津江,山脊呈東北朝西南走向,正面寬1200米,是敵軍從臨津江東岸到西岸通路的最重要屏障,敵軍修築的兩條公路都在其身後通往臨津江西岸。

韓軍在這一帶的兵力情況為:250高地及周圍小高地為韓軍15聯隊7連,5連、6連、搜索連各1個排;桂湖洞東北198.6高地及197、179號高地為韓軍15聯隊10連、11連1個排及2個火器排。

桂湖洞東北198.6高地(含197、179高地)的韓軍在陣地前設置了8道鐵絲網,陣地內有多道塹壕、7個坑道,56個地堡以及若干暗火力點。身後可以得到1個105毫米榴彈炮兵營直接火力支援,1個105榴彈炮兵營和1個155榴彈炮兵營全般火力支援;另有一個坦克連和一個工兵連直接支援;其重炮群則根據情況予以支援。

其地堡全部設置在交通溝外,而坑道全部在地堡後方,坑道口對著地堡。

這樣一看就非常明顯了,韓軍的計劃是以炮兵火力控制其障礙前地域,憑藉障礙物的阻隔作用儘可能殺傷志願軍。如果志願軍破障突入,再依靠地堡群和暗火力點進行陣內交戰,如果打不過,直接就從地堡通過交通溝撤到坑道內。

韓軍第1師團在防禦陣地的前沿位置還增設了警戒哨和聽音哨,班、排級兵力的警戒哨被派到距離主防禦陣地之外500米遠的地方。小型聽音哨則布置在前方側翼大約200到300米並容易受到志願軍「偷襲」的地段,它的作用主要是利用一些測音設備在夜間探聽前方的動靜,以便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儘快發現對方的活動目標,通知後方做好準備。

白天,韓軍第1師團通常以一個加強排的兵力進行不定期巡邏,檢查前沿陣地的死角、查看疑點和那些可能接近陣地的路線。巡邏隊有一名炮兵觀測兵和通訊兵,一旦發現志願軍行動可以快速測得方位,協調巡邏隊與主防禦陣地之間的通訊聯絡,呼叫炮兵火力進行阻攔射擊。

晚上,韓軍第1師團採取「兩班制」的方式輪換更替,一半人警戒、另一半人休息。此外,還有巡哨軍官不定期逐一巡查各防禦工事,以便督促那些在夜間極易打瞌睡的士兵保持清醒。

而且因為山脊走勢的原因,志願軍在桂湖洞東北198.6高地前的陣地被迫朝南修築。這樣一來韓軍可在桂湖洞東北198.6高地上俯瞰我陣地後方地域,這樣一來對我陣地造成極大威脅。

三、踩著我們過去

到了6月,時任韓國總統李承晚拒絕在停戰協議上簽字,叫囂要「單獨北進」,志願軍總部決定發起夏季攻勢狠狠打擊敵軍。

一軍終於迎來了好好打一仗的機會,7師決心敲掉桂湖洞東北198.6高地為主的韓軍高地群。

其實我上面介紹了半天韓軍的防禦部署,全是廢話。為什麼呢?

6月25日,志願軍一軍以1師1團對水郁市西北無名高地發起佯攻,20團以1、8、9連進攻桂湖洞東北198.6高地(含197、179高地),其中8連為主攻,攻打198.6高地。

25日19時30分,志願軍以137門火炮(大部分為75毫米口徑)進行了5分鐘火力急襲後,1、8、9連發起攻擊。

其中8連最為神速,原因很簡單,步兵衝擊時最討厭的破障開闢通路他們一下子就完成。韓軍設置的鐵絲網雖被我炮兵摧毀大半,但依然有殘存。如果按照一般程序組織爆破組破障開闢通路勢必消耗時間。此時韓軍遭我炮兵火力急襲,其火力點尚未復活。8連突擊班的戰士深知這一點,幾個戰士直接往鐵絲網上一撲,大喊:「踩著我們過去。」8連遂得以迅速通過障礙,直撲韓軍地堡群。

韓軍想不到志願軍會這麼狠,直接往鐵絲網上撲,用身體當道路。戰場上,時間就是生命,這一下直接把時間爭取到手,主動權自然在8連。8連得以直接衝進韓軍交通溝。8連事先準備非常充分,槍上綁著手電筒,每一個小組就一人打頭,拿著槍順著交通溝猛掃,後面的人不打槍,只負責壓子彈遞槍。這樣一來充分在交通溝內合理使用了兵力,並發揚了火力。

而且韓軍最初的設計是靠地堡來進行陣前戰鬥的,交通溝主要用來往坑道逃生。現在8連直接突進去後,炸起地堡來變得更加方便。

字打了那麼多,其實8連就用了5分鐘肅清了表面之敵,一個小時內肅清坑道之敵。所以我之前介紹了半天韓軍陣地防禦體系,全是廢話。

1連、9連也很順利,分別拿下197和179高地。

這時8連連長王虎元發現反斜面也有韓軍地堡群,突然出現紅色閃爍信號,立即組織人員隱蔽。果然,這是韓軍15聯隊10連連長吳榮煥上尉所率殘部在向敵指揮所報告高地已失,要求炮兵火力反擊。韓軍第58炮兵營立即進行了20分鐘急速射。幸虧王虎元及時發現,我軍未遭損失。

不知死活的吳榮煥誤以為炮兵火力反擊已大量殺傷志願軍,居然進行反擊試圖重占陣地。結果大部被擊斃後逃入坑道,反斜面地堡群也被8連3名戰士全部炸毀。

當晚9時30分,志願軍攻克198.6高地僅19分鐘後,韓軍15聯隊就命令預備隊1營發起反擊,換了美軍絕對不會,肯定等天亮了再說。

同時韓軍炮兵群迅速做出反應,其實炮兵反應肯定比步兵快。在晚8時30分,韓軍就集中了7個炮兵營,其中3個105毫米榴彈炮,1個155毫米榴彈炮,1個155毫米加農炮,1個203毫米榴彈炮,1個240毫米榴彈炮以及2個重迫擊炮排分別進行了阻攔射擊、破壞射擊、逐次集中射擊。

聲勢很大,但是沒什麼用,這麼多炮彈砸下去,8連居然把防禦工事修好了。

26日3時40分,韓軍15聯隊1營步兵開始反撲,2連從250高地順山脊而下,3連從正面直撲而來,但韓國人的攻擊沒取得進展,沒多久其1連就跟著投入戰鬥。唉,怎麼說呢,天還沒亮,敵1營的反撲就被擊潰,該營失去戰鬥力。26日上午8時,這個營退出戰鬥。

四、一個小高地,來了多個美軍高官

看到號稱固若金湯的198.6高地群在瞬間就失守,美軍第一軍軍長克拉克少將坐不住了。26日10時,他帶著炮兵群群長舒本准將及左鄰大英國協第1師師長韋斯特少將來到韓軍第1師團部研究戰況,下令:「無論反攻規模有多大也要用一切作戰手段奪回179高地群(即198.6高地,美軍稱Hill 179)。」

13時,正在朝鮮半島的美國陸軍參謀長柯林斯上將帶著第八集團軍司令泰勒中將也趕到韓軍第1師團部,專門聽取了彙報,並指示美軍要提供最大的火力支援。隨即美遠東空軍派出B29重型轟炸機趕來助戰。一個小高地的戰鬥引發美軍上將、陸軍參謀長的極大關注,從上將、中將、少將,到准將,同時出現在前沿一線,這在韓戰中是罕見的。

早在柯林斯和克拉克到來之前,韓軍第1師團師團長金東斌准將就把預備隊12聯隊的1營配屬給了15聯隊,並命令以該營加強陸戰第1戰鬥群坦克連和陸軍第2坦克連一個排再次對198.6高地發起反攻。

8連在198.6高地戰鬥中

戰至11時30分,8連一共打退韓軍23次進攻,此時8連僅剩連長王虎元以下8人,手中武器只有5枚手榴彈、1枚手雷和1根爆破筒。韓軍終於衝上山頂,與我8連展開殘酷的白刃格鬥。讓人驚嘆的是,在這場肉搏中,8連最後8人雖拼殺到渾身血痕累累,居然沒有人犧牲,硬是用刺刀將韓軍趕下陣地。我們遙想那一刻,8名勇士必定如天神下凡、威風凜凜。

就在8連打退韓軍這次進攻後,20團團長白指南命6連後接替了8連防務。

20團8連在連長王虎元率領下攻克198.6高地,與韓軍2個營又1個連激戰一個晝夜,殲敵500餘人,榮立一等功,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這是我師在朝鮮戰場上唯一一個戰鬥英雄。8連授予二級戰鬥英雄連稱號。

韓軍雖然屢戰屢敗,但韓國人不想停止戰鬥,198.6高地背後的兩條公路連接著大英國協第1師、韓軍第1師團、美軍第7師陣地,關係重大。一方面美軍第一軍軍長克拉克有嚴令,另一方面韓軍第1師團認為戰局惡化成這樣,必須全力奪回198.6高地,遂命令12聯隊全力進攻,並且規定必須以整營兵力直接投入戰鬥,不再逐連添油。

然而6月26日下午的戰鬥,韓軍12聯隊1營未能完成任務,不但未能完成任務,自己還被打得失去戰鬥力。

27日,金東斌宣稱:「本師團決心收復頑敵手中的一丘一谷。」其12聯隊2營再次反攻198.6高地。戰至中午,經過40餘次反覆衝鋒,韓軍突破了6連的陣地,眼看勝利在望。然而20團團長白指南早有準備,3連、4連、警偵連已經待命。在韓軍突破6連陣地後,3個連會同6連突然發起反擊,韓軍慘敗。惱火萬分的美第一軍軍長克拉克於當日再次乘直升機飛臨督戰,其飛機降落時被我炮火擊中,僥倖未死。

但克拉克的水平遠遠高於金東斌,他觀察戰況後認為韓軍第1師團已沒有能力完成他昨天下達的「不惜一切代價奪回高地」的命令。這時的克拉克意識到自己錯了,韓軍第1師團根本不是中國人的對手。於是克拉克調整了部隊部署,命令美軍第一軍預備隊——韓軍陸戰第1戰鬥群配屬給韓軍第1師團,作為該師團預備隊。克拉克的意圖是:韓軍不能反攻得手,反而遭到重大損失,有必要給該師團加強力量,以保證主抵抗線安全。但是金東斌感覺到了侮辱,堂堂韓軍第一王牌慘敗於一支志願軍新部隊,這個結果他不能接受。他向克拉克辯解:「當面中國人第一軍是原彭德懷所屬部隊,雖然剛投入戰場,但士氣旺盛,戰鬥力不可低估。而且雖然是初次參加戰爭,但和以往慣於夜戰的其他中國部隊不同,其憑藉物力和銳氣,白天也實施戰鬥,而且不斷地增援兵力。」

韓國人的辯解,克拉克其實沒興趣聽。看著面無表情的克拉克,心高氣傲的金東斌變相執行了部署。他判斷志願軍1師1團對水郁市西北無名高地的進攻為佯攻,於是派韓軍第1陸戰戰鬥群接替了11聯隊在臨津江西岸防務,把11聯隊拉回了臨津江東岸。

韓國人準備把他們最後一個聯隊也投入到對198.6高地的反擊中。

五、克拉克叫停了戰鬥

志願軍7師對戰局也有自己的判斷,按照7師原先的計劃,首先以20團攻打198.6高地,並通過這個高地不斷消耗韓軍有生力量。待韓軍力量耗盡後,再以19團攻打北側的250高地,一次拿下韓軍兩個高地群。到26日晚,師長吳子傑通過之前的戰況判斷,20團已成功吸引韓軍於198.6高地,而且看起來韓軍預備隊都調了出來,韓國人即將力竭,決定趁熱打鐵,以19團再打250高地。

然而19團這邊卻出現了不幸的一幕。從6月26日起,美國空軍就開始大規模配合韓軍第1師團作戰,除了進行近距離空中支援外,其B29重型轟炸機對7師後方地域進行了報復性的轟炸。26日晚,19團指揮所正在最後的戰前會議。B29轟炸機投擲的炸彈正好把開會的防空洞炸塌,19團長康致中、政委孫澤東等7名團級幹部以及突擊隊營連幹部和機關股長共計124人犧牲。

雖然蒙受重大損失,但19團依然積極請戰,7師遂決定作戰計劃不變。6月28日凌晨,19團以2、3、4連對250高地發起復仇之戰,韓軍15聯隊2營也遭殲滅性打擊。250高地亦被19團奪取。同時輕易擊敗了韓軍12聯隊搜索連的反撲。

這樣一來,情況對韓軍就非常不利了。戰至此時,韓軍第1師團12、15聯隊已失去戰鬥力。而志願軍7師僅僅動用了10個連(19團2、3、4連,20團1、4、5、6、8、9、警偵連)。

志願軍7師還有3個營的預備隊在手。而韓軍第1師團雖然也還有一個聯隊的預備兵力。但雙方負責的防區不一樣。

但是此時金東斌已經完全失去理智了。6月29日,他命令11聯隊再次發起反撲

但是不知死活的金東斌依然命令11聯隊投入了戰鬥。然而金東斌所指望的生力軍11聯隊的表現讓他大跌眼鏡。韓軍進攻了一上午,連山頂都沒靠近,畏畏縮縮窩在山腰不肯動彈。

美軍第一軍軍長克拉克實在看不下去了。他在29日中午再次來到前線,下達命令:「立即停止進攻,改為防禦。」

克拉克心裡明白,志願軍一軍只動用了1個團的兵力,就已經徹底動搖了韓軍第1師團的防禦體系。其7師20團占領198.6高地以威脅美軍第一軍交通要道,引誘韓軍第1師團投入全部兵力進行爭奪。才打了4天,韓軍第1師團就已經傷亡過半,其防區的左翼已經被迫動用美軍第一軍預備隊防守,而志願軍一軍在臨津江西岸的1師還沒動手。美軍第一軍右翼的美7師已經感覺到對面志願軍二十三軍的進攻氣息,接著就爆發了大戰(即上次說的豬排山最後一戰)。如果中國人第一軍突然發起大規模進攻,其手中還有1師、2師和7師19、21團可以動用,憑韓軍第1師團現有力量能不能守住都是問題,這個仗還打啥呀。

不打了,撤回來,老老實實守住。克拉克對戰局看得很清楚。

於是韓軍戰史輕描淡寫地寫道:「為了爭奪這些無用之地,繼續浴血奮戰,會讓本師團戰鬥力枯竭,得不償失。」

可惜,韓國人嘴上歸嘴上說,心有不甘的金東斌在之後的三天依然以連級兵力繼續進行反撲。可是志願軍7師早已穩固陣地,輕易打退了這些進攻。韓軍只是徒增傷亡而已。

此戰,志願軍7師出動10個連與韓軍第1師團幾乎整個師團交戰,共殲敵5300人,自己僅傷亡1705人。

4天的戰鬥,韓軍第一王牌被打成了殘廢。順便說一句,4天時間裡,美軍和韓軍炮兵共發射炮彈145216發,志願軍陣地上日平均落彈36403發。因為250高地是28日才開始戰鬥,實際上大部分炮彈都落在198.6高地上,一個小高地4天時間承受了將近30萬發炮彈,實在讓人難以想像志願軍是怎麼承受的。

六、之前很少吃虧的韓軍王牌為什麼敗這麼慘?

韓軍第1師團是韓軍最精銳的王牌部隊,之前與志願軍多個軍交過手,除了慘敗給三十九軍外,沒有吃過大虧。面對新參戰的7師,他們為什麼會敗得這麼慘?

一方面,7師戰鬥力的確不俗。

7師前身是紅二軍團軍團部,從一開始就跟隨賀龍南征北戰。1939年,八路軍120師358旅機關和直屬分隊,714團,獨立1團、2團,警備6團,雁北6支隊,組建了新的358旅,即彭358旅。1945年編入晉綏野戰軍,為獨2旅。1947年改稱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第2旅。1949年改稱解放軍第三軍第7師。

1952年,這支隊伍改編為國防重裝師,編入一軍序列,依然為第7師。

8連向新戰士進行連隊戰史教育

7師以前一直是在晉綏、西北作戰,打的都是苦仗、硬仗,戰鬥力並不弱。陳賡大將曾有一句評價:「人數雖少,戰鬥作風極好。」

一軍部隊入朝較晚,屬於新部隊,他們從上到下都擺正姿態,虛心向其他部隊取經、求教,把兄弟部隊作戰經驗變成自己克敵制勝的法寶。20團團長白指南早在1951年就進入朝鮮在三十八軍實習。此戰他把學習到的「兵力前輕後重,火力前重後輕」的戰鬥原則和「抓一把,連續抓」的戰術,發揮到淋漓盡致。

在6月27日6連陣地即將被韓軍突破之際,白指南以在後方預先準備的4、5、警偵連突然發起反擊,直接把韓軍打了下去。這次反擊也讓韓國人驚嘆「中國人在白天都敢戰鬥」。

另一方面,韓軍第1師團師團長金東斌的確無能。

雖然金東斌判斷出來志願軍1師對水郁市西北無名高地是佯攻,但是金東斌卻沒有判斷出來志願軍7師20團攻打桂湖洞東北198.6高地,是引誘他反撲,以此消耗韓軍第1師團的有生力量。這是志願軍在陣地戰階段最拿手的「抓一把,連續抓」戰術。在消耗金東斌實力後,志願軍再突擊笛音里西北無名高地,一口氣摧毀韓軍第1師團整個前沿,迫使韓軍退回主抵抗線。

沒想到金東斌不但沒看出志願軍7師的意圖,反而還全力「配合」,把幾乎所有的部隊都調來反擊,結果讓整個師團被打殘。這是志願軍意外的收穫了。與白指南相比較,金東斌完全是盲目蠻幹。在反撲失利後,金東斌竟然下令:「必須整營兵力發起進攻。」這其實就是在搞「人海戰術」,在一個狹窄連陣地的正面展開整營兵力,無異於讓韓軍士兵在志願軍火力面前送死。

韓軍步兵作戰和美軍步兵完全不同。美軍步兵幾乎就是依賴於其空地火力優勢,步兵在遭遇志願軍打擊後,會馬上停止進攻,等待火力支援。而韓軍步兵更勇猛善戰,不但善於利用地形地物,更敢於同志願軍夜戰、近戰。

然而,此戰在韓軍12聯隊衝上志願軍6連陣地又被4連、5連、警偵連打下去後,韓軍徹底失去了銳勢,變成和美軍步兵一樣,行動畏畏縮縮,不再敢勇猛突擊,而是等待空地火力。

而金東斌在連續的失利後不總結經驗教訓,孤注一擲投入其最後力量,絲毫不顧及因為兵力的嚴重損失,其防禦地域已遭到嚴重削弱。如果志願軍準備展開大規模進攻,其瘸了腿的部隊根本就無力再戰。這是完全沒有大局觀念的表現,作為一個師級軍官來說,完全不合格。

此戰,韓軍精銳王牌慘敗,一點都不冤枉。

參考資料:

《抗美援朝戰爭戰例選編》,《陸軍第一集團軍軍史》,《陸軍第一軍軍史資料彙編》,《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軍抗美援朝戰史》,《陸軍第三師師史》,《人民子弟兵第17團》,《走過硝煙》(志願軍第一軍軍長黃新廷著),《韓戰中的美國陸軍》,《美軍第一軍簡要軍史》,《韓國戰爭》,《前進歷史(韓軍第1師團戰史)》

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DPHGHQBLq-Ct6CZXQ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