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攻江陵先打夷陵,一場橋頭堡之戰,成了周瑜和曹仁心理極限戰

2023-06-05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圍攻江陵先打夷陵,一場橋頭堡之戰,成了周瑜和曹仁心理極限戰

無論是二戰還是俄烏戰爭,如何突破江河防禦都是戰爭中大書特書的內容。而在中國古代早已形成了突破江河防禦戰術體系,戰爭前期,在對岸陣地建立橋頭堡是取勝的關鍵之一。三國時期周瑜圍攻江陵之戰,就有一場經典的橋頭堡之戰:攻打夷陵之戰。

208年,孫權、劉備結盟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周瑜率領的孫劉聯軍趁勢圍攻江陵。此地極為重要:曹軍占據江陵,將長江一切為二,江陵南臨長江,北靠漢水,西控巴蜀,東逼武昌。

這年冬天,周瑜大軍抵達江陵的南岸,與北岸的江陵城對望。曹軍悍將曹仁固守此點,早已屯好兵馬和糧草,做好了長期惡戰準備。

周瑜直接渡江硬攻顯然不是好辦法。如何突破江河防禦,在我們的古代軍事史上,已經有一套體系:其中一個戰術要點就是就在江(河)對岸建一個橋頭堡,以此為接應基地,掩護大部隊成功渡江。這意味著,周瑜要在長江北岸先建立一個橋頭堡。

前人成功的經驗總結了選擇橋頭堡陣地的要求:一是有能力保障大部隊渡江,二是這個點能對攻打的陣地產生巨大威脅,便於用兵攻擊敵方。三是占領這樣的橋頭堡代價不能太大。

幸好周瑜有一個手下叫甘寧,他小時候就在夷陵(今屬湖北省宜昌市)那一帶混,他認為夷陵很適合作為攻打江陵的橋頭堡。

從地理上看:夷陵處於在長江中上游交接點,是渝鄂咽喉地帶,上控巴夔,下引荊襄,「水至此而夷(平緩),山至此而陵(低矮丘陵)」,故名「夷陵」。

在當時情況,夷陵離江陵主戰場比較遠,曹仁只盯著眼皮底下的周瑜主力,還未考慮到偏遠的夷陵,這就非常符合兵法聲東擊西之道,用主力牽制敵軍,機動部隊襲擊。拿下夷陵憑藉東吳的水軍優勢,就可以輕易順水而下攻擊江陵,化解主力渡江背水一戰的危險。

周瑜一聽是絕佳計謀,立刻命令甘寧帶兵襲擊夷陵。當時夷陵守兵非常空虛,甘寧幾百兵就逼迫守兵歸降,加起來一千多人重新安排了防務。

曹仁也是有勇有謀的將才,聞聽夷陵失守,立馬判斷被敵方占據了要害。他得知甘寧守兵不足千人後,做出了果斷決策;派出近六千人強攻甘寧。曹軍在城外架設高樓,弩箭如雨點般對準夷陵城射擊。曹仁意圖是一定要奪回夷陵 ,不能讓周瑜攻打下江陵的橋頭堡。

剛剛得手夷陵的甘寧,被數倍的敵軍包圍,急向周瑜求援。周瑜就面臨一個大難題了:周瑜的主力部隊約3萬人,正在江陵南岸硬剛曹仁,如果分兵去救甘寧,就存在一個很大風險,因為夷陵太遠了,分兵太多,曹仁從北岸過來偷襲,分兵來不及回撤,兵力不足可能保不住大本營,如果分兵少,又怕解決不了夷陵被圍之困。

周瑜為難之際,大將呂蒙站出來說:留凌統以拒曹仁,定可堅守10天,周統帥可放心帶主力救甘寧。

周瑜於是定下策略:自己帶主力解夷陵之困。既然確定了夷陵為渡江橋頭堡,就堅決拿下。另外曹仁試圖以數倍兵力快速攻下甘寧,那麼周瑜也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同樣以數倍兵力反包圍曹仁派出的重兵。集中重兵的目的是10天內迅速解決戰鬥,即便不能速勝,就迅速退回,凌統守只要能堅守 10 天,本陣輜重也不會有失,整個戰局不會發生顛覆。

這可謂棋逢對手,周瑜和曹仁展開了心理戰。

反包圍非常成功,曹仁被重兵突襲,派出的這近六千人損失大半,只好趁夜向江陵撤退。

東吳缺戰馬,呂蒙又生一計,在曹軍撤退的半路設置障礙,讓騎兵無法順利通過,只能丟掉馬匹保命,這個吳軍順手收穫戰馬過300匹。

如此下來,吳軍有了穩固的橋頭堡夷陵,士氣大振。周瑜決定趁勢直接渡江逼迫江陵。

曹仁跟隨曹操廝殺戰場快二十年,也深知周瑜心中所想。他急需挫敗東吳之攻勢,也提升己方士氣。便組織了300人的敢死隊,勇將牛金率領,殺入到東吳數千人的先頭部隊。不過因寡不敵眾,敢死隊被包圍。

曹仁接下來的分析可謂智謀雙全:他發現雖然東吳20倍重兵都拿不下敢死隊,馬上判斷東吳此時的戰鬥力不強,於是喝一聲:「取我馬來!」文官陳矯等人勸阻無用,曹仁帶領虎豹騎親軍殺出城去,迅速殺開東吳軍包圍圈,救出牛金;然後再一次殺入,把全部被困士兵救出。東吳軍見曹軍如此剛勇,也不敢再追殺。

雙方一來一回,都在心理方面給對付無限壓力,江陵之爭,也是周瑜和曹仁的一場心理極限戰。

最終曹仁能孤軍堅守江陵近一年,在劉備派後方擾襲等背景下,曹操決定主動棄守,周瑜占領江陵。

爭奪江陵整個戰役下來,周瑜和曹仁都表現高智謀戰術水平:雙方都判斷出夷陵是具有橋頭堡性質的要害點,派出重兵展開包圍和反包圍爭奪,也非常正確採用數倍兵力打殲滅戰的戰術思想。夷陵之戰,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突破江河防禦先建立橋頭堡的一次經典戰術案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cf4071ac4f4298fa52cde3df0e2b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