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為本頭條號特邀作者田健民老師原創首發作品
年年歲歲年不同,歲歲年年歲崢嶸。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人們俗稱為過年。滄桑歲月,時過境遷,年的味道也在隨之而變。當然,最值得回味的還是兒時的過年,成年後的過年則有著不同的味道。但都印記著人生的酸甜苦辣,一路走來,儘管平凡無華,但確充滿了幼稚、快樂、奮鬥和成就。年逾花甲,時逢庚子新春,不由得又勾起了過年的念想。
還是兒時的過年味濃,至今記憶猶新,歷歷在目。每到臘月天,盼過年的心情真是無法形容,我們姊妹五六個,天天念嘟著,快過年了,過年能穿新衣裳,能吃白饃饃,能到外婆家去拜年,能掙壓歲錢……。時值上世紀60年代,我家人口多勞力少,是生產隊里的連年超支戶,經濟拮据。好在當時能按人口分到基本口糧和農副產品,節衣縮食度日,生活基本維持。加之父母勤勞,喂養了幾隻母雞,攢些雞蛋,從購銷社換購些油、鹽、醋和火柴等生活日用品。再就是到後來每年家裡喂養一頭豬,年前送到收購站,能賣四五十元錢,憑供應的肉票割上幾斤肉,置辦一點年貨,添縫些衣服,盡力過個好年。母親好勝心強,她常說「能窮一年,不窮一天,再困難也要讓孩子們大年初一穿上象樣的衣服,吃得好好的」。臨近年關,大人們忙個不停,打掃屋子,拆洗衣物,蒸年饃包餃子,一直忙到月盡晚上,臨睡前給我們整理好衣裳,當午夜時分,巷裡響起爆竹聲,母親才把每個人的衣服放在每個人身邊,自己才放下心休息。不等到天亮我們就起床了,穿上各自的新衣服,燃放鞭炮,高興的在巷道里不停的跑來跑去,等到天亮後我們在大人的引領下給祖宗和長輩們拜年。到了早飯時分,母親已煮好了餃子,一家人圍在一起,看誰能吃到包錢的餃子,誰就有福氣,有前途,洋溢在親熱的氣氛之中。這就是兒時過年的美好時光,深深的留在我的腦海中。
時間如梭,轉眼間到了70年代,我們姊妹們先後長大,力所能及給家裡幫忙,但超支戶的窮帽子還沒有脫掉,這時我們大都正在上學,經濟還確實緊缺,靠集體分配的農產品,加上人均不足一分地的自留地給予補充,全家人總是祈盼著能過上一個好年。記得我正上高中放寒假,父親聽說西鄉鄰縣鎮集市農產品價格好,把生產隊分的十來斤紅棗,幾斤金針菜、花生油餅和紅蘿蔔等蔬菜總共一百多斤,捨不得自已吃,臘月二十三我和同伴們騎上自行車連夜出行,到集會時已第二天中午十一點多,趕集的人山人海,我就在會尾巴的麥地里剛要擺放攤位,買主就圍了上來,個把小時銷售而空,待靜下來數錢,收入了五十多元,興奮的收拾好行李,吃著自帶的乾糧,立馬就往回趕,到家己晚上十一點,父親等我告訴後,高興的說「這下就能過上一個好年啦」!
到了80年代,我們相繼成業立家,另立門戶,過年的心情己經淡化,盼過年已經是孩子們的心愿了。隨著改革開放,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收入多了,日子好了,置辦的年貨豐盛多了,儘量滿足孩子們的需求。我們是一個大家族,大年初一拜年的晚輩人丁興旺,印象較深的是給孩子們添壓歲錢時蜂湧而上,緊緊的圍在我身旁伸手爭著要,看到孩子們充滿童稚,天真快樂的氣氛,內心無比的高興。過年真是孩子們的世界,看到了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這時我感到十分的榮耀和自豪!感謝黨的好政策,使我們過上了好生活,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情更濃。進入新的世紀,趕上了好時代,弟兄們都蓋起了新房,曰子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特別是近年來,孩子們大都學業有成,參加了工作,有的在城裡也買了房,家家開上了小汽車,衣食住行用與時俱進。父母健在,四世同堂,其樂融融。在豐富傳統過年習俗上增添新意,歡聚團圓,感情融通,信息交流。我們兄弟和孩子們給先祖和長輩拜年,聆聽教誨,回憶家史,重溫家訓,給孫輩壓歲紅包,激勵後代弘揚家風,勤奮讀書,立志成才。讓晚輩們品讀祖宗紀念堂軸子兩邊「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的楹聯。銘記「勤勞儉樸,忠厚善孝,讀書耕田,報效家國」」的家訓。啟迪下一代追昔撫今,勵志奮進,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由衷感慨作詩抒發情懷。
善孝為本家和樂,厚德載物福氣多。
四世同堂歌盛世,父母康壽比松鶴。
耕讀傳家永繼承,人才輩出前程闊。
詩書作伴家溫馨,事業有成效家國。
歲月轉,光陰迫,年年歲歲勝似金。我們要倍加珍惜年華,使過年的味道更加濃郁,綿延久遠,讓中華民族的美德世代相傳,不斷發揚光大。.
作者簡介:田健民 ,男,網名:沙苑耕夫, 中學高級教師,退休之後熱心參加文化活動,愛好書法、寫作。先後加入市、縣書法協會、縣作家協會、詩詞協會。書法作品多次參展,文學作品諸見《沙苑》、《三河潮》和多家微信公眾平台。
編輯:李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