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了張獻忠屠川的事件,再說說張獻忠的財富,眾所周知的江口沉銀事件距今已有370多年,從民間童謠「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的傳說,這筆財富的故事,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爭論不休,再加上確實有相關的寶貴文物陸續被打撈出水,也就證實了張獻忠江口沉銀事件的真實性。那麼,張獻忠江口沉銀的財富從何而來呢?他又為什麼會將這些財物沉入江底呢?
我們先來看看關於張獻忠的財富來歷
自從崇禎三年,張獻忠在陝西發動米脂十八寨起義,他先後轉戰了秦、晉、豫、晥等十多省,打了十多年的仗,在這期間,無論是作為流寇也好,作為農民起義軍也罷,想必是都繳獲了大量的戰利品的。沒辦法,當時的明朝政治腐敗,苛捐雜稅如毛,比如糧銀、義助銀、輕齎銀(用於漕糧運費和軍費開支)等稅費那是數都數不清的,貪官污吏們大肆搜刮的民脂民膏,積聚了巨額的白銀財富,然後他們想不到的是,逼急了的老百姓也有站起來反抗的一天。於是這些官府稅紛紛成了張獻忠的戰利品,這些農民軍們其實就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流動人口大軍,只不過是當時沒有工程給他們做,於是他們就一邊裹挾戰利品一邊裹挾人口,打了就轉戰它地。這些戰利品都由張獻忠帶到了成都。
據史料記載,1641年2月至1644年8月的短短3年半時間裡,張獻忠農民軍四處流動,先後幹掉了五個藩王,沒收了10個藩王的財產,堪稱是明朝藩王的終結者。
1641年2月,張獻忠大西軍攻襄陽。襄陽是明朝軍事重鎮,也是襄王藩所在地,軍餉軍需堆積如山。農民軍戰勝明軍後,隨即就處死了襄王朱翊銘和貴陽王朱常法,沒收了王府內的所有財產,並「發銀五十萬以賑饑民」拿當官的財產給老百姓,一舉兩得算是收買了民心。
一大筆財富到手的張獻忠好不滿足,依然奮發圖強的繼續對王爺們專政。
1643年5月,大西軍攻武昌。這裡又有個楚王,楚王府身處南方繁華之地,算是當地最大的地主。張獻忠入武昌,見楚王府金銀珠寶數不完,於是他「盡取宮中金銀各百萬,輦載數百車不盡」,幾百輛大車都無法一次性轉移完,這也讓大西軍開了眼。興奮的張獻忠活捉了楚王朱華奎,將他沉河,並評價說老朱家的人都是庸才啊。
1644年6月,大西軍入巴蜀。明朝分封在重慶的瑞王和成都的蜀王也是富可敵國的大藩。據史料記載,大西軍攻入重慶時,末代瑞王朱常浩的竟然有地多達200萬畝,這位王爺的「年租」需要從陝西、河南、山西、四川各省分攤、加派賦稅才能交夠交齊。這也是當年明朝政治的縮影,老百姓們沒飯吃,甚至皇帝都窮的穿補丁衣服,但王爺們卻坐擁天下財富,他們的吃食穿著是天天不重樣,可謂是「富的流油」。甚至到了萬曆年間,蜀王府所擁有的的莊田已經占都江堰灌溉的11個州縣土地的7/10。當大西軍入川時,這位富的流油的末代蜀王朱至澍摳門到捨不得出銀子,居然說自己沒有錢,只發買了一座王府充發軍餉,結果可想而知。
可惜的是,此時的大明朝日落西山,王爺們都不捨得拿出錢來賑濟災民,捐助軍餉,最後便宜了張獻忠,也便宜了後來的滿清,給中華帶來了數百年的浩劫。
張獻忠攻下成都後,改成都為西京,建立了大西政權。建政權的同時,張獻忠開始找富民、大賈徵收稅銀「籍富民大賈。飭各州郡籍境內富民大賈,勒輸萬金,少亦數千金」。史書上說,此時的張獻忠大西軍紀律十分嚴明,就算是搶劫都要搶劫的有道理,「禁人帶藏金銀,有即赴繳」,「小卒掠得金銀,悉獻主將,不許私匿」。所有軍隊所繳獲的物品都要歸公,頗有些人民軍隊的模樣。但要注意,張獻忠軍隊的流民性質使然,所以這些財務可不是正常渠道來的。
之前有文章說過,張獻忠屠川,似乎有些不現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是以四川做根據地的,屠了四川對他有什麼好處,在這裡搜刮民財,養民收稅才是他該做的,當然,我們也不否認,他肯定是搶了一部分大戶,也和當地的明軍以及地方政權作戰中獲得了不少好處,所以張獻忠才會有了如此多的財富。
張獻忠所獲財富到底有多少呢?據史料記載,他建立大西政權時,「(成都)前門外,鋪簟滿地以收之……金銀山積,收齊裝以木鞘箱籠,載以數十巨艦」也有人說,這些財富摺合人民幣幾乎達到三十億元。
關於銀子的來歷我們已經說明,下邊就來說說為何張獻忠要把銀子沉入江中呢?這倒不是他有病,而是不得已而為之,有史載「(張)獻忠聞(楊)展兵勢甚盛,大懼,率兵10數萬,裝金寶數千艘,順流東下,與展決戰。」說是清軍入川了,張獻忠帶著積攢的財富向川西轉移,但是遇到了地主武裝,從中間把他的財寶給截胡了,於是張獻忠的船隊無奈之下把財報全部拋棄在了水中,這是沒辦法,張獻忠的隊伍在轉移過程中,攜帶著金銀珠寶肯定是不方便,他要還想保存有生力量,財寶又算什麼,當然沒有命重要了。
值得一提的是,張獻忠也好,李自成也好,當時的農民流寇武裝雖然前期反明,在明王朝末期面對建州造反的情況下,給明朝添了一把火,導致明朝最終丟了半壁江山,但在面對清軍入關之後的暴行和屠殺中,這些人還是進行了堅決的抵抗的,堅持民族大義是他一生不多的閃光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