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晨練險喪命 ,「元兇」竟是糖尿病

2019-11-20     糖尿病同伴

今年68歲的王叔,患糖尿病已有10多年,平時吃降糖藥、打胰島素都是隨心情,血糖一直控制得不太好。上周的一個早上清晨,他在公園晨練時,突然感到胸痛氣短、眩暈,然後就栽倒在地上了,幸好旁邊的好心人幫忙送到了醫院。

入院時,王叔呼吸急促、大汗淋漓。接診醫生立即給予相關治療,並完善相關檢查,心電圖提示為心肌梗死。經急救後,這才搶回了一條命。醫生告訴家屬:王叔突發心梗,與糖尿病有很大的關係。

隨後,測隨機血糖22mmol/L,HbA1c12.4%,且血脂異常,辦理住院手續,進行降糖、調脂等綜合治療。期間,醫院還將他納入了糖尿病共同照護全面評估,並進行飲食、用藥、控糖等衛教,幫助他更好的控制血糖,預防併發症。

每年的11月20日

是「中國心梗救治日」

據數據顯示:

糖尿病患者心梗的發病率比非糖尿病人要高3倍,

且發病年齡也較早。

一、糖友為何更易出現心梗?

首先,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代謝紊亂性疾病,不僅會影響糖類的代謝,導致高血糖,還會影響蛋白質和脂質代謝,導致脂代謝紊亂和高脂血症,從而導致血管壁損傷、狹窄,誘發冠狀動脈硬化,發生冠心病。

再者,糖尿病患者往往會有胰島素抵抗。為了保證血糖的水平正常,胰島β細胞必須分泌較正常人高几倍甚至幾十倍的胰島素,形成高胰島素血症,最終導致血糖升高、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血漿纖維蛋白原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這都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

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葡萄糖濃度較高,糖化血紅蛋白增加,使紅細胞攜氧能力降低,心肌容易缺氧。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易發生血栓。

二、早期識別「心梗」假面具

據統計顯示,糖尿病的心肌梗死患者中,約有一半是無痛性的。這是因為糖尿病大多伴有神經病變,即使出現了心梗,也只有輕微疼痛,大多是沒有知覺。因此,當發現時,大多已經發生大面積心梗而搶救無效。

所以,糖友們要重視心梗的一些「先兆」,及時識別心梗「真面目」,這樣才能積極防治突發心梗,確保健康。

預防突發心梗,下列情況糖友不可小覷:

胃腸不適:部分患者心梗初期會出現胃部不適、胃痛、噁心、嘔吐、腹部脹痛等等胃腸道不適的表現。

呼吸困難:有些心梗初起會表現為突然出現的呼吸困難、胸悶及咳嗽等診治,易與呼吸系統疾病混淆。

頭暈昏厥:出現此類症狀,是由於心臟梗死後心臟泵血能力下降,出現腦供血不足引起,這時極易與腦血管病混淆。

心外疼痛:心臟這個「重點對象」深居宮內,藏得很深,當心梗發作時,糖友可能不是感到心臟痛,而是在遠離心臟的位置感到疼痛,如頭面部、頸肩部等,常見的有咽痛、牙痛。

心慌心悸:部分急性心梗發生的部分特殊,影響到心臟發送信號的「線路」或是導致心臟功能不全,出現心臟跳動失去正常的節律,出現心慌、心悸的症狀。

如果出現上述表現,應及時做心電圖、常規檢查心肌酶譜、心肌鈣蛋白、動態心電圖、心臟彩超、了解心功能等,必要時做血管造影。

三、糖尿病患者如何預防心梗?

01

控制好血糖

糖友要將血糖控制在安全範圍內。對於病史短、健康狀況良好、無明顯靶器官損害、較年輕的糖友,在不發生低血糖的前提下適當嚴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最好低於7%;對於病史較長、健康狀況較差、已發生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年齡較大、有嚴重低血糖事件史的糖友可適當放寬血糖控制。

02

控制好血壓

當糖友血壓水平高於130/80mmHg時,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顯著增高,因此,多數糖友的血壓應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對於高齡、健康狀況較差或已經發生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糖友,可採取相對寬鬆的降壓目標值,控制目標可放寬至<140/90mmHg。

03

控制好血脂

對於已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糖友,無論其血脂水平如何,均應接受他汀類調脂藥物治療,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沒有心腦血管疾病但年齡≥40歲的糖友,也應服用他汀類藥物,將LDL-C控制在2.6mmol/L以下。

04

減輕體重

將體重控制在理想範圍內,也是減少糖尿病心腦血管併發症的重要一環。

05

良好的生活習慣

√戒煙戒酒,作息規律。

√飲食清淡,限油限鹽,適量飲水。

√營養均衡,食物選擇多樣化,粗細糧巧搭配,蔬菜餐餐有。

√定時定量進餐,少量多餐。

√合理運動,以中、低強度運動為主,避免憋氣動作。

  • √保持情緒穩定,避免暴躁易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t4pi24BMH2_cNUgd3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