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壹哥
引子
昨天,戰爭片《金剛川》宣布定檔10月25號——沒錯,之前的傳聞被證實了,只需要再等整一個月,就能看到。
看到定檔,第一感受是:
在這個好萊塢大片紛紛逃往2021年的當口,身為影迷,對國產電影的感情,一下子升溫了不知多少個加號。
從8月底看到第一張概念海報,再到昨天正式定檔。對《金剛川》的好奇與日俱增:
這個班底加上這個故事題材,國產戰爭片這次又會有怎樣的驚喜?
細想後又覺得:
對我們觀眾,有優質新片看總是好事;對中國電影,這或許也會是 電影工業積累經驗實現進步升級的好機會。
不過,對我這個學歷史出身的寫字者,對《金剛川》的期待,自然又離不開這個歷史事件本身。
雖然目前曝光的料兒還不多,但不妨礙咱們好好聊上一聊。
期待
前一段跟大家重點聊過一次國產戰爭片,也對戰爭片這個類型做過總結。
可以肯定的是:
作為上世紀最重要電影類型之一,戰爭片所能承載的主題表達,基本已經被講述殆盡了。
從1.0的偉人史詩,到2.0的英雄謳歌,再到3.0和4.0的戰火無情與反戰批判,我們對人類千年戰爭的呈現與反思這個任務,在上世紀就完成了。
《從海底出擊》(1981)
大家能看到,近10年甚至更長時間裡,全世界範圍內的戰爭片創作,也的確是越來越少了。
這正是我期待《金剛川》的第一個理由:
雖然國外的戰爭片表達慾望在下降,但我們可不是。
尤其現在技術水平達到了,中國有太多太多大大小小的戰爭歷史,值得、也應該被搬上大銀幕。
第二個理由是:
這註定是一部 與眾不同的戰爭片。
沒錯,戰爭片的主題表達很難再有突破了,但對戰爭本身的呈現,依然有豐富的空間。
比如《金剛川》展現的,韓戰中這場看似不起眼、實則十足關鍵的戰役。
貼一下電影的簡介:
以三個視點講述一個故事:工兵橋修好又被炸毀再度修好……一個屹立不倒、令敵人費解的戰爭奇蹟!
四個關鍵詞:
三個視點、工兵橋、屹立不倒、奇蹟。
這個故事到底有多值得被講述,我們下面再展開聊。 但一部以工兵為主角的戰爭片,放眼電影史,已經是非常少見的了。
第三個理由:
這註定是一部在當下會產生 強烈時代價值的戰爭片。
不是借古喻今,也不是借古諷今,而是借古醒今。
而這三點共同指向的,其實是一件事,即很多人並不熟悉的、那場67年前的金城戰役。
回望
1950年6月25號,韓戰爆發。
初期北韓軍隊勢如破竹,節節勝利。9月15號美軍為主力的聯合國軍登陸仁川後一路北上,直逼鴨綠江。
10月19號,領土受到嚴重威脅的中國宣布人民志願軍正式入朝作戰。到10月25號,志願軍打響了入朝的第一槍,近三年的 抗美援朝由此開啟。
電影《金剛川》的大背景,則是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
1953年7月開始的金城戰役。
而金剛川,其實是金城前線一條河流的名字。
即,電影的主線故事,不是正面戰場的廝殺,而是圍繞河上那座重要性堪比生命線的工兵橋展開。
如果說抗美援朝中誕生了很多戰爭奇蹟的話,金剛川或許就是最後那個。
金城戰役開始前,敵軍為了完成封鎖,晝夜觸動飛機狂轟濫炸,河上的大橋很快被炸斷。當時,志願軍工兵團3團3營9連接到任務:
7天之內,必須在金剛川的渡口,造出一座載重橋,並保證它暢通無阻。
先不說金剛川河寬60米,水流湍急,在敵軍空中火力壓制的前提下,這麼短的時間架起一座橋?難度堪比登天。
電影《金剛川》講述的,就是這段戰爭奇蹟。
其實在70年代,我們就拍過一部和這場戰役很相近的戰爭片《激戰無名川》。
它改編自當時的同名小說——看當年的連環畫封面,工兵以一肩之力扛起了飛奔的火車,誇張得倒也傳神。
不過,電影受限於那個時代的表達,加上技術水平的落後,如今再看,顯然早已過時。
每個時代當然都有各自的局限性,而無論從電影工業水準還是重新講述傳奇哪個角度,如今把金剛川搬上銀幕,可以說, 時候到了。
這個所謂的時候到了,還包括,今年的10月25號,是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日。
紀念和懷念,是《金剛川》最直觀的那個時代意義。
而如果我們繼續往深了看:
電影的主角是工兵,他們在戰爭中的職責,是修橋鋪路,是掃清障礙,是保駕護航。
簡單說, 他們是戰爭中最不起眼、也最容易被忽視的那一群小人物。
我們這些後人,可以將金剛川稱作奇蹟,但回望當年,這不過是身為工兵的職責,而已。
他們只是在完成分配給自己的任務,而已。
所以我想,在傳遞愛國情緒之外,這個故事和這群小人物,顯然還有著更具當下性的時代意義。
還原
最後,我們必須回到電影本身。
金剛川固然傳奇,但如何以藝術形式還原,難度也不小。
目前已知的是,《金剛川》有三位導演管虎、郭帆和路陽——這三位,都是炙手可熱的類型片創作者。
而電影也將以三個敘事視角展開,具體是怎樣的視角還不得而知,但這樣的形式和結構,總是讓人心生期待。
尤其是別忘了,這是一部戰爭片—— 玩結構的戰爭片,實在是不多見。
同時,三位導演的具體分工,如何執行,也是我很關心的內容。
這些未知,之後慢慢了解,再聊聊已知的:
演員。
昨天的定檔,同步官宣了主演陣容:
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領銜主演,鄧超特別出演。
基本上,我們可以視為這是一次中生代與新生代 硬核演員的小範圍集合。
張譯和吳京去年在《攀登者》的合作,是我對那部電影最大的記憶點。
他們像是一個 矛盾又和諧的組合,性格上對沖,甚至價值觀都有分歧,但向前的方向,是一致的。
落回到《金剛川》,我總覺得,他們倆這次的搭檔,可能會是那樣一個組合的延續。
對沖與分歧背後,是惺惺相惜。
李九霄和魏晨,亦是如此。
一個堅韌中帶點執拗,一個憨厚中帶點強硬——都符合我們印象中軍人的模樣。
而且,他們臉上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的精氣神兒,更是打動我。
最後是鄧超。
很多人可能對《集結號》鄧超飾演的軍人趙二斗印象有些模糊了,作為男二他和張涵予飾演的穀子地,是戰場上過命的生死之交。
更重要的是,那是他 從電視劇轉向電影的第一步——個中意義,不言自明。
這次在《金剛川》,十幾年後再次出演戰爭片,個中意義,同樣不言自明。
而且,說句個人想法:
我真的很懷念,那個出演嚴肅角色的鄧超。
作為規模不小的戰爭片,相信後續還會有更多演員陣容曝光。事實上,對演員來說,越是這樣的嚴肅題材,就越有可能成為一次 豐富銀幕形象的好機會。
所以,我對演員的期待是:
演過多次軍人、各種類型都遊刃有餘的 張譯,能否再次帶來新的驚艷?
銀幕形象深入人心的 吳京,是否會在硬核之外呈現更豐富的那一面?
看起來戲份頗重的 李九霄、魏晨,或許就是電影最大的點睛之筆?
以及,嚴肅回來的 鄧超,會在電影中承擔怎樣的作用?
而且,前面也說了,《金剛川》拍的,是一群不起眼的戰場小人物。
如何把這些幾乎被遺忘的英雄,詮釋得有血有肉,是我對《金剛川》最大的期待。
結語
目前電影還有太多是我們未知的,除了期待,似乎也只能是各種主觀的猜測。
不過,當 故事、導演、演員三個核心架構擺出來,以現在觀眾見多識廣的成熟度,對一部新片大可做一個初步的判斷。
有人說,《金剛川》這一定檔,國慶檔之後國產電影的勢頭,算是續上了。
而我只想說:
在當下世界電影這個慘澹的大環境下,我們還能在10月看到這麼多優質國產大片,這事兒本身,已經足夠滿足了。
中國電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