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個古鎮叫「楊柳青」,這麼美麗的地名有何典故?

2019-10-29   煮酒君

楊柳青,這樣一個充滿生機的名字,乍聽之下會以為是江南的哪一個小鎮。但實際上它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北方市鎮,作為天津的門戶,楊柳青鎮素來就有"楊柳青青映津門"的美譽。

楊柳青鎮是中國北方歷史名鎮,初名"流口",後復名"柳口"。

金貞祜二年置"柳口鎮",為該鎮行政建置之始,元末明初更今名。

作為一個北方市鎮卻擁有著這麼一個江南化的名稱,不可謂不驚奇。

相傳楊柳青鎮的名稱來源有三種。

其一柳樹說。宋代景德至元豐年間,黃河決口北流,在鎮北形成"三角淀",境內河道湖泊再次回流東下,得名"流口"。後來宋兵沿河界建立"河濼防線",遍栽蒔柳,此處為東端,因楊柳密布,又名"柳口"。經滄桑變革,歷史禪延,漸更名為"楊柳青"。順便一提,這裡雖然叫"楊柳青",但實際上跟楊樹沒有多大的關係,畢竟這不過是古人喜歡將楊樹跟柳樹合起來說罷了,比如說《水滸傳》中的"魯智深倒拔垂楊柳"也是說柳樹中的垂柳,而不是拔了一棵楊樹又拔了一棵柳樹。

第二種來源是名人留說。元代至正三年,文人偈奚斯遊歷至此,見遍地楊柳青青,流水潺潺,景若蘇杭,因賦詩《楊柳青謠》一首。其中有「楊柳青青河水黃,河流兩岸葦籬長」之句,故得名「楊柳青」,其實這種說法歸根到底也還是跟柳樹有關。

楊柳青鎮名稱的第三種說法來源自御賜欽定說。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沿運河行至此地,見兩岸楊柳繁茂,婀娜多姿。乾隆皇帝遂問隨行大臣劉墉為何地。劉墉隨口答道:"楊柳青"。乾隆亦頷首稱曰:"楊柳青",被陪行的地方官傳揚開去,"楊柳青"的這一鎮名從此為世人所熟知。

這三種說法無論是哪一種,都與該地繁茂而婀娜多姿的柳樹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這也難怪天津當地會流傳著"楊柳青青映津門"的說法。

其實"楊柳青"最出名的並非它繁茂而婀娜多姿的柳樹,而是有著"南桃北柳"之稱的年畫。

天津的楊柳青鎮與山東濰坊的楊家埠、江蘇蘇州的桃花塢、四川的綿竹並稱為我國年畫著名的四大產地,其中楊柳青鎮的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起於宋代、興於明代、盛於清代乾隆年間。

相傳在元末明初時期,有一個長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明朝永樂年間,為了遷都北京,大運河重新被啟用。而在大運河沿岸的楊柳青鎮又迎來新一次發展。對於楊柳青的年畫的發展也是一個新的契機,隨著南方精緻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裡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

在楊柳青的這些年畫當中,有我們所熟知的《連年有餘》、《五子奪蓮》,這兩幅作品也是楊柳青年畫中表現兒童題材的代表作品,畫面當中的娃娃形象生動造型豐滿。除了這種兒童題材的作品之外,楊柳青的年畫當中更多的是以《財神》、《壽星》、《門神》、《孟母擇鄰》、《金玉滿堂》為題材的作品,這類作品的內容大多來自於民間傳說。

楊柳青年畫產業最鼎盛的時期,整個楊柳青鎮曾出現"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興旺景象,以致於被時人、後人推崇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首。不僅如此楊柳青年畫還深刻地影響了國內近百種年畫的發展,北方地區過年貼年畫的習俗也是在那個時期生成的。

除了柳樹跟年畫之後,楊柳青鎮的剪紙、風箏、磚雕、石刻和民間花會也是舉世聞名的,是我國重要的民間藝術瑰寶。這裡面磚雕是僅次於年畫的存在,其磚雕技藝令人嘆為觀止。在楊柳青鎮當地居民對刻磚藝術十分熱愛,幾乎每家門前的正上方都懸著一塊刻磚,而且每家每戶的刻磚圖案各不相同,似乎這刻磚是門徽一樣。

正是因為年畫、磚雕、剪紙、風箏、石刻和民間花會的存在,才為楊柳青鎮贏得了"民間藝術之鄉"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