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1歲的沈從文,娶到了大家閨秀張兆和。他家徒四壁,張兆和不僅沒嫌棄,還洗手做羹湯,很快進入妻子角色。然而,他卻愛上了女學生,糾纏了10年。
沈從文是個窮小子。
20歲那年,他離開老家湘西,想要考取北京大學。然而,他的學歷太低,根本考不進去。
當時的北京大學,對所有人都開放,於是,沈從文乾脆跑去北京大學旁聽,沒課的日子就拚命寫作。
只是,只有小學文化的沈從文,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
他投出去的稿子,好一點的石沉大海,壞一點的,會被編輯拿到大會,作為反面例子奚落。
為了夢想,沈從文蜷縮在一間很小的房子裡。
他每天拚命學習,拚命寫作,拚命投稿。
3年後,從英國留學歸國的徐志摩,成了《晨報副鐫》的主編。他看上了沈從文的才華,把他的稿子刊發出來,最多的時候,一個月發了7篇。
直到這時,沈從文才逐漸被文壇的人所熟知。
沈從文對此感恩戴德,他說,「如果沒有徐志摩,我不到北平市去做巡警,就臥在什麼人家的屋檐下,癟了,僵了,而且早就腐爛了。」
但不管怎麼說,徐志摩的賞識,讓沈從文逐漸出頭了。
後來,林徽因、梁思成從美國留學歸來,徐志摩又把沈從文引薦給她認識。
此時的沈從文,經濟條件依然不是很好。
而林徽因自己出身名門望族,嫁的也是最有影響力的梁家,但她沒有絲毫看清沈從文,一樣欣賞他的才華,還把他邀請來參加沙龍,把北平的朋友介紹給他認識。
後來,林徽因了解到沈從文的經濟狀況後,便經常讓弟弟林宣去找沈從文借書。
歸還書籍的時候,她會悄悄夾一些錢進去,以緩解沈從文的燃眉之急。
1933年,31歲的沈從文娶到了女神張兆和。此時的他,還是很窮,幾乎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
張兆和出身名門,自小養尊處優,但她沒有嫌棄丈夫,反而很快進入角色,換下華服,洗手做羹湯。
林徽因不僅和沈從文的關係好,和張兆和的關係也不錯。
她的年紀比沈從文小2歲,因此一直稱呼他為「二哥」,但費慰梅說,沈從文對林徽因很依賴,而且是一種對「母親」般的依賴。
再後來,沈從文邂逅高青子,怦然心動。
他仍然愛妻子張兆和,卻對高青子情難自已。
沈從文向林徽因尋求建議,而林徽因對他的感情是勸阻的,她「罵他、勸他」,最終,沈從文決定和妻子張兆和坦白這件事。
張兆和震驚了。
她本來就是下嫁,放棄了自己的愛好,專心為丈夫打理後方,沒想到丈夫居然移情別戀?
大怒之下,張兆和直接回了娘家。
沈從文再三保證,和高青子斷絕來往,張兆和才回了家。
只是,夫妻倆的隔閡,修復起來很困難。
而沈從文又再次和高青子糾葛,斷斷續續來往了近10年。
第二次發現丈夫和高青子的來往,張兆和再也不忍了,她直接離開了家,再也沒有回過頭。
當張兆和徹底離開時,沈從文才意識到自己做了什麼,徹底斬斷和高青子的來往,一心想要讓妻子回頭。
但怎麼可能呢?
張兆和也是一代才女,婚後,她只是收斂了自己的鋒芒,並不代表她沒有傲骨。
此後,抗戰歲月、特殊時期,沈從文被定義為粉紅色作家,甚至幾次自殺,張兆和都沒有去探望過。
他們沒有離婚,但常年分居。
但林徽因知道,張兆和仍然愛著沈從文。
她以朋友的身份,把精神失常了沈從文,送去朋友金岳霖處照顧,並給張兆和寫信彙報沈從文的情況。
其實,當時的林徽因、梁思成,並沒有受到衝擊,他們還被邀請參與國徽的設計。
按理說,他們應該和沈從文保持界限,避免被殃及,但無論是林徽因還是梁思成,都沒有這麼做。
他們盡心盡力照顧著身邊的每一位朋友。
而張兆和給林徽因的信,也表達了自己的感激:「我讀了信,心裡軟弱得很,難得人間還有這樣的友情……聽說徽因自己也犯氣喘,很希望你能振作精神……」
在信中,張兆和也鼓勵沈從文多和金岳霖、思成夫婦、從誡姐弟玩,學一學永遠不老的青春氣息。
人生在世,誰也不知道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會遭遇怎樣的苦難。
但有一點,那就是為人處事應當有底線。
恰如婚姻中的底線,是忠誠。
有句話說得好,激情總會散去,責任和教養不會。
若是沈從文在情感面前,能守得住那份底線,能體諒妻子對他的付出,或許晚年遭遇磨難時,他也能和妻子相互扶持,相濡以沫。
只可惜,有些傷害造成了,就永遠難以抹去。
張兆和仍然愛著丈夫,在沈從文去世後,她始終為他整理著作品集,也試圖去理解他在婚外情的掙扎和痛苦。
但這樣驕傲的女子,就算時光回頭,她仍然會做出相同的決定。
你怎麼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