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澳門同胞要求回歸,孫中山調6艘軍艦助威,為何未能收復

2024-05-10     郝傑

原標題:1922年,澳門同胞要求回歸,孫中山調6艘軍艦助威,為何未能收復

自清末葡萄牙攫取澳門以後,當地同胞為反抗澳葡當局的壓迫,進行了不懈的鬥爭。國內民眾也數次向政府請願,要求收回澳門。

1922年,澳門發生一件大事,引發民眾與澳葡當局激烈對抗,也使內地同胞極為憤怒。他們紛紛向廣東軍政府請願,要求收復澳門、回歸祖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捷成事件」。

事發後,以孫中山為首的廣東軍政府以強硬態度與葡萄牙交涉,並派出士兵和軍艦進行威懾。武力收復澳門似乎就在一念之間,但結局大家已然清楚,願望並沒有實現。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分享一下「捷成事件」的起因、經過、結局以及未能收復澳門的原因:

殖民者引起民憤

1922年5月28日傍晚,一名中國女子正在澳門果欄街等黃包車,她突然發現身旁一名葡萄牙黑人士兵正色眯眯地看著自己。曾有黑人士兵在光天化日下的澳門街頭公然侮辱中國婦女,所以她對此很敏感,為防不測,打算從馬路對面的弄堂離開。

看到這裡,有讀者可能會好奇,葡萄牙怎麼會有黑人士兵呢?

葡萄牙很早就成為海上強國,並開始了對外殖民擴張。殖民者占據一塊地盤後,便會利用那裡的人口和資源去攻打下一個殖民地,進行滾雪球式的發展。這也是葡萄牙領土不大,人口不多,卻能在世界範圍內占領眾多殖民地的原因之一。非洲士兵是葡萄牙駐澳門的主力部隊

那名女子離開後,色膽包天的黑人士兵竟然跟了上來,在一處較暗的地方突然衝上前去抱住女子對她非禮。女子一邊反抗,一邊大聲呼喊救命。附近一家剃頭店的學徒聽到聲音後發現是葡兵正在作惡,他操起一根木棍衝上去對著葡兵猛地敲了一棍。

葡兵發現有人壞了自己的「好事」怒火中燒,向學徒撲過去,兩人扭打成一團。這時剃頭店的店主也沖了過來,師徒兩人合力讓葡兵漸感不支,他尋機掙脫朝新馬路的崗警跑去。這一跑,身後開始有更多的華人追上去將其痛揍。

崗警發現情況後,立即吹響了警哨,幾名警察不由分說將剃頭店師徒扭住,押到瑞安碼頭警察署關了起來。葡萄牙士兵當街侮辱我國婦女,警察卻將仗義救助的人抓了起來,這一消息傳出來後澳門居民群情激憤,一時間數百人聚集到警察署門口要求放人。

殖民者的態度非常傲慢,不僅不講理,還掏出槍擺出射擊的姿勢,威脅華人。但前來聲援的華人並沒有害怕,反而越聚越多,達到2000多人,他們統一喊著「放人,放人」的口號,喊聲震天。

葡萄牙警察見圍觀群眾越來越多,非常緊張,一邊封閉大門,一邊打電話向警察總署求救。總署立即調派警力前往增援,但途經新馬路時被聲援群眾攔住。葡兵無法通行便開槍示警,企圖嚇跑群眾,但卻將一名人力車夫打死,另有數名群眾受傷。

至此,事態已經演變成流血事件。葡兵的暴力鎮壓點燃了聲援群眾的怒火,他們赤手空拳衝上前去。葡兵見勢不妙想要逃走,沿街群眾紛紛撿起路邊的磚頭、花盆等雜物向他們砸去。葡兵被打跑後,圍在警察署門口的群眾越聚越多。

澳門街頭活動的葡軍水兵

29日凌晨,澳門60多個華人公團組織人員,浩浩蕩蕩地趕到警察署,此時圍在這裡的群眾已達上萬人,而警察則躲在屋內不敢露頭。

天亮後,一輛汽車給被圍困的警署送來食品被群眾攔住不讓通行。由於警察署內的警察10多個小時未能吃睡,總署調一個中隊前來換班。他們同樣被群眾攔住,領隊的葡軍中隊長弗利便打算走水路迂迴過去。

當兩艘滿載葡兵的汽艇在碼頭靠岸後才發現,憤怒的群眾早已等在這裡將他們堵住。弗利大怒,對著群眾大喊大叫想讓他們散開,但群眾如銅牆鐵壁一般紋絲不動。弗利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拔槍便朝群眾射擊,不料打了個啞彈。

當他重新上膛,準備再次射擊時。群眾趕忙衝上去奪槍,弗利在慌亂之下大喊「開槍」,於是葡兵紛紛開槍。赤手空拳的群眾顯然不是他們的對手,槍響之後紛紛躲避。但來不及躲避的群眾還是倒在了殖民者罪惡的槍口下,這場混戰造成45名華人死亡,60多人受傷,現場滿是鮮血,慘不忍睹。

更讓人氣憤的是,葡兵做賊心虛,企圖掩蓋事實。他們將屍體搬走,企圖扔進大海里毀屍滅跡。同時,澳葡當局歪曲宣傳稱:葡軍在執行任務時遭到亂黨襲擊,傷亡多人後被迫進行自衛。

澳門街頭

澳門同胞請願要求回歸祖國

事發後,澳門群眾悲憤至極,但他們並未被葡兵血腥屠殺嚇到。萬餘民眾衝破葡兵封鎖聚集在前山廣場,舉行死難者追悼大會,聲討葡兵的罪惡行徑。此後民眾又舉行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澳門各界也開始罷工、罷課、罷市,罷工人數達3萬多人。

一時間,澳門成了一座死城。澳葡當局強令華人開門營業,但沒人響應。隨著事態不斷升級,大量居民逃往內地避難,到6月8日已有7萬多人離開澳門,留下來的不到十分之一。

平時澳門的淡水都靠灣仔銀坑供給,糧食蔬菜等很大部分靠內地供給。由於工人罷工,各處來源都已中斷。澳葡當局只能調船前往凼仔運水,派人前往香港購糧,勉強維持葡人生計。

儘管工人罷工影響很大,但澳葡當局並不打算妥協,而是採取高壓政策,在全境戒嚴,同時封鎖關閘,不准華人去內地。還將參加罷工的68個公團封閉,威脅他們復工。據《申報》報道:「沿街布滿非籍兵士,見有行人,認為形跡可疑者,無不痛毆之。」

如果孤立地看待這一事件,會認為這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案件,不至於讓華人如此憤怒,也不至於讓葡兵開槍。這一事件看似有許多偶然的因素,但其實是矛盾長期積累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其一,葡萄牙攫取澳門後對當地百姓進行了殘酷的剝削。比如以暴力手段強征老百姓土地,對農民、商販橫徵暴斂。此外,殖民者開設賭場、販賣鴉片,還強掠苦力,販賣人口。這些惡行給當地百姓帶來深重災難。同胞再次被欺壓時,怒火也再次被點燃。

其二,隨著內地接連爆發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革命活動,反帝反封建思想深入人心,民眾進一步覺醒。尤其是南方革命政府的建立,使民眾看到了國家復興的希望。有此作為後盾,群眾也更敢於站出來反抗壓迫。

其三,此前不久,由國民黨支持的香港海員大罷工剛剛取得了勝利。澳葡當局害怕群眾效仿香港罷工,所以一出現苗頭時便採取高壓措施。同時澳門工會組織不斷壯大,成為一股強大的反抗力量。他們早已被澳葡當局視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正好以此事件為藉口清除工會力量。

面對澳葡當局的高壓政策,各公團並未屈服,他們要求:「懲辦兇手,賠償損失。」並宣稱:「堅持鬥爭到底,不達目的決不終止!」

群眾遊行

為了贏得內地同胞支持,澳門各公團領袖聯名致電廣東軍政府和廣州外交後援會,請求派軍艦前往澳門,保護華人生命安全,並要求回歸祖國。同時派代表赴廣東求見非常大總統孫中山,再次提出派軍艦赴澳門,並趁此機會將澳門收回。

內地各界積極響應,廣東舉行了盛大的請願遊行。全國各界聯合會、上海各工團執行委員會等單位紛紛致電廣東軍政府並通電全國呼籲:收回澳門;澳葡當局應向中國道歉;恤慰死傷華人,懲辦肇事兇手。

孫中山調動軍艦,強硬交涉

面對澳門代表提出的「收復澳門」的請願,孫中山表示:「政府有政府應取之態度,當根據國際公法向他嚴重交涉。」同時他又向代表承諾:「積極向葡人交涉,必盡力保護僑民。」

總體上來看,廣東軍政府的做法是對澳門民眾進行安撫,鼓勵他們團結一致反抗殖民壓迫。同時以強硬姿態向葡萄牙提出交涉,儘量通過和平方式解決該事件。

雖然這是一個收復澳門的絕佳機會,但孫中山頗感有心而無力。因為廣東軍政府當時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因此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處理該事件。

其一、從政治上看,孫中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口號,使列強大多支持北京。尤其是當時的霸主英國與葡萄牙的傳統盟友,外交上向來一致,也有在華的共同利益。如果強行以武力收復澳門,必然會遭到列強的反對,使自身陷入孤立,影響到革命前途。

其二、從軍事上看,孫中山發起第二次護法運動後,正在積極籌備北伐。北伐軍隊包括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地方實力派兵力約4萬人,加上陳炯明的3萬兵力,總數也只有7萬餘人。而北洋軍閥直系有37萬餘人,皖系7萬餘人。面對吳佩孚北伐軍尚且沒有必勝的把握,更不可能同時在南北兩線開戰。

其三、廣東軍政府內部分裂,難以形成合力。孫中山是在西南實力派人物支持下就任大總統,但這些人也是心懷鬼胎。陳炯明反對北伐,不願配合孫中山。雲南、貴州、四川內部尚未完成統一,有的派系傾向北京政府,支持孫中山的派系也只是想藉助其力量鞏固自身地位,並非真正支持革命。

但在與葡萄牙交涉時,廣東軍政府只能表現出強硬姿態,以免被其抓住弱點。時任廣東軍政府外交部長兼廣東省長伍廷芳向葡方提出交涉並提出3項要求:撤出澳門非洲士兵;賠償被殺華人損失;在澳門禁止煙、賭。

根據孫中山命令,海軍部奉命派2艘軍艦停泊在前山,廣州衛戍司令魏邦平調1個營的兵力駐防前山。

葡萄牙駐廣州領事在答覆時仍然顛倒是非,先是答覆稱:「澳門華人結黨謀亂,當局不得已開槍鎮壓,死傷者皆為亂黨,葡督自信此舉極正當。」兩天後又強詞奪理地回覆:「不接受中國政府之警告;澳門內政不受中國干涉;並無殺害華人事。」

由於滿清政府對外交涉時向來軟弱,使葡萄牙人產生了錯覺,認為中國人好欺負,仍然想以武力恫嚇的方式逼迫廣東軍政府就範。他們將全部在澳葡人編為義勇軍,發給武器。徵用一切公私車輛,裝配機關槍。派囚犯挖掘戰壕構築碉堡。並將已開往上海的一艘炮艦調回澳門。葡海軍威脅中國軍艦,要求當天24時前離開。

澳葡當局傲慢的回覆,讓地內廣大同胞極為不滿。為此,廣東軍政府又兩次向葡方提出照會,並重申了5點要求:

1、澳葡當局向廣東省政府道歉;2、懲辦兇手;3、撫恤死傷者;4、撤離非洲士兵;5、禁止鴉片和賭博。

6月6日,孫中山在接見廣東省各工人團體和澳門各工會請願代表時,作了強硬表態:「萬一交涉無效,勢成決裂,必借武力為後盾。」

廣東方面決定再增派2營兵力及4艘艦艇,並對外發布公告稱:「只等孫大總統一聲令下,便要進軍澳門,完成收回澳門,保護我同胞的神聖使命。」

儘管廣東軍政府一再以強硬姿態交涉,但當時的事實是中國同時存在兩個分裂的政府,南方政府實力有限。葡萄牙並不打算妥協,他們拒絕了廣東軍政府的要求。當然考慮到潛在的可能,葡萄牙對廣東軍政府的決心進行了試探。

6月13日,葡軍多艘汽艇侵入灣仔並登陸,在中國守軍發出警告後仍置若罔聞,甚至開槍挑釁。中國軍隊奮起反擊,將其趕下海。兩天後,葡軍又出動飛機越界偵查,中國軍隊開火後才倉皇逃離。

廣東軍政府的強硬,讓葡方頗為意外,不禁大為緊張。不斷增加駐守關閘的兵力,同時在青洲山頂緊急挖掘工事,構築炮台。而在處理事件的態度上,也有鬆動的跡象。

值此關鍵時刻卻發生了另一件大事。6月15日晚,廣東軍政府陸軍部長陳炯明突然發動叛亂,包圍總統府,炮轟孫中山住所。孫中山脫險後登上「永豐艦」指揮作戰,與叛軍激戰50多天後趕往上海爭取支援。

陳炯明占據廣州半年多,直到次年初粵軍許崇智及滇桂部隊發動反攻,將其趕出廣東。此後陳炯明退居惠州,到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發動東徵才徹底將其消滅。陳炯明叛亂使得廣東軍政府實力大為削弱,對葡交涉也被迫停滯。

澳葡當局在陳炯明發動叛亂前後態度也有很大變化。在叛亂發生前,他們曾認為廣東軍政府將以武力收復澳門,感到惶恐不安,已經有讓步的表示。但叛亂發生後,當局立刻又變得強硬,甚至下令葡兵高唱歌曲諷刺罷工民眾。

尾聲:

澳門同胞的鬥爭並沒有停止,全國各界仍在不斷聲討澳葡當局。原本置身事外的北京政府在輿論壓力之下,也不得不向葡使館發出照會。澳門同胞要求回歸祖國的呼聲也使葡萄牙政府大為震撼,同時持續的罷工也讓生產陷入停止,影響了葡人利益。

在此背景下,澳葡當局順水推舟作出了讓步,開始與澳門各公團領袖談判,並最終答應:支付死傷者家屬撫恤金,取消公團「亂黨」名目;允許各公團恢復活動。

至此整個事件便告一段落,澳門同胞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最終讓澳葡當局妥協。整個過程,澳門同胞和內地各界都表現出極大的團結,儘管廣東軍政府被迫中止交涉,但此前表現出來的強硬態度,對整個事件的解決也起到了促進作用。通過這一事件也讓我們看到,一個分裂、弱小的國家在國際上是沒有地位的,也難以保護自己的主權和百姓。

喜歡本文的朋友,麻煩點擊下方小火箭為我助力,感謝大家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593936f14f86c57d330bf700f2a69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