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的《志願軍》票房為什麼沒有爆?

2023-10-09   納蘭澤

原標題:陳凱歌的《志願軍》票房為什麼沒有爆?

截至2023年10月8日晚23:00,由陳凱歌導演的韓戰題材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在上映十一天後,僅僅取得了約5.6億元票房。儘管這部電影口碑還算不錯,但相比同樣他執導的《長津湖》系列,差距顯然天壤之別。

在今年國慶檔票房排行上,《志願軍:雄兵出擊》不僅沒有打過張藝謀執導的《堅如磐石》,以及韓庚、鄭愷、於文文主演的愛情電影《前任4:英年早婚》,還被黃軒、張涵予、劉德華主演的《莫斯科行動》在10月8日完成了單日票房的反超。

為什麼《長津湖》和《水門橋》票房都爆了,《志願軍:雄兵出擊》卻差得那麼遠呢?讓我們從純電影產品的商業角度來嘗試分析一下。

01 國慶檔的火爆出遊

相信很多人都發現了,今年的十一國慶,老百姓的出遊熱情太火爆了。一個國慶長假,完成了7000多億的旅遊消費,甚至超過了疫情前一年的2019年。旅遊人口的高企,自然意味著電影院失去了大量的觀影人口。

今年國慶檔的整體票房十分慘澹,為2019年的50%出頭,僅比受到疫情嚴重衝擊,大量人口在家隔離的2022年好一些,比2020年和2021年也都有所不如。

大盤下滑,自然整體票房也會下滑,如果按照2019年的票房情況,《志願軍》的票房增加80%應該是問題不太大。

02 題材審美出現疲勞

韓戰題材在近年的爆發是有基於中美矛盾集中強力爆發的國際政治經濟背景的。深刻的時代背景影響激起了觀眾的愛國主義情緒,並需要為他們找到重新認知和宣洩的出口。

於是,《金剛川》《長津湖》《水門橋》等電影輪番上映,並取得不錯的票房後,觀眾們已經完成了情緒從蓄勢到爆發的整個過程。數年的膠著下,中國老百姓的整體情緒已經從當時的群情激奮變得更加冷靜,並對整個對抗狀態有所習慣。

疊加上同一題材多部電影的上映,觀眾們的審美開始出現疲勞。這種疲勞只有中美關係出現另一個爆炸性的事件才有可能被再次激活。《志願軍》上映的時間其實有點晚了,沒有趕上黃金紅利期。

03 電影缺少差異化

相信在絕大多數觀眾進電影院之前,都不太清楚《志願軍》到底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在缺少期許的情況下,觀眾們很容易帶著對《長津湖》《水門橋》的期待進行觀影。

然而,在劇情表現、技術手段、人物表演並沒有本質突破的情況下,加上本來已經有所審美疲勞,觀眾的反應必然缺少積極性。

實際上,在看完整部電影以後,相信很多觀眾雖然會被電影中的一些劇情和場景所打動,但還是沒有完全搞明白電影講了一個什麼具體的故事。

由於珠玉在前,故事並沒有和其它同類作品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所以一旦未觀影觀眾需要獲得《志願軍》的口碑,已觀影觀眾很難給出超出同類影片的評價,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路人觀眾觀影。

作為院線的排片經理來說,他們會更直觀地比較同類題材電影,然後做出他們認為正確的決策。這從《志願軍》排片和上座率上明顯弱於《前任4》就能看出端倪,也印證了院線自己的判斷。

04 瞎蹭張頌文流量

不得不說,張頌文憑藉《狂飆》真是火得不能再火,而且之後的多部作品也表現不錯。不過,娛樂綜藝流量、電視劇流量和電影流量幾乎從來不能等同。無數的案例已經證明在綜藝和電視劇爆火的演員的流量無法轉移到電影上。

除了典型的鹿晗主演的《上海堡壘》,就今年來說,王一博的《無名》《熱烈》在首映禮氣氛瘋狂的情況下都沒有票房爆發,范丞丞、劉浩存等也是如此。

而張頌文和張譯很類似,本身也不是一個炒作流量,且能單獨扛票房的演員,非常依靠和作品本身互相成就。

陳凱歌顯然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他選擇把正當紅的張頌文當成了王牌。

於是,大多數觀眾看到的《志願軍》的預告片內容,恐怕都是張頌文飾演的武修權在聯合國義正言辭痛斥美國人的片段。

後果是,觀眾再一次對影片題材和內容產生疑惑,從而影響了觀影期望和意願。

05 沒有演員擔當

儘管有很多老演員坐鎮,演員們的整體表演也還不錯,但整部電影確實缺少能帶電影流量的角。

估計陳凱歌在拍《志願軍》以及後期宣發的時候想過這個問題,並考慮了四個點:一是陳凱歌自己作為名導的品牌和流量效應,二是抗美援朝本身的題材熱度,三是張頌文的當紅流量,四是不少明星的表演客串。

但很顯然,陳凱歌高估了自己和張頌文,忽視了觀眾的審美疲勞,並在宣發時完全沒有打好其他明星演員的牌。

觀眾們去電影院看《志願軍》看誰?看張頌文?相信無論是誰都會覺得這絕對不是一個打動人的點。

談完產品的商業角度,我們來簡單看看《志願軍》這部電影的具體內容。

客觀來說,儘管《志願軍》的票房沒有瘋狂,但電影本身還是有一些不錯的點令人眼前一亮。

首先,是電影在宏觀上加入了台海視角和外交視角,這使得整個電影的歷史背景更加完整、宏觀和深刻。

其次,電影仍然是蘭曉龍編劇,並完成了和《長津湖》的聯動,令人有所驚喜,並期待後續。

再次,電影在一些局部的張力表現不錯,並創造了一些經典的劇情記憶點,美國人的英語表現也好得多。

此外,電影如果能夠在一些地方進一步提升,效果可能會好更多。

一是給一根更清晰的主線。

這是一部群像電影,但這個群像太群,劇情太碎,戰爭沙盤的交代太過走馬觀花,相信絕大多數觀眾都難以捋清楚劇情線和角色線。這一點《長津湖》明顯更好,《功勳》中王雷飾演的李延年篇章的表現方式其實也可以做參考。

二是減少過分的渲染。

電影的張力其實在很多時候已經足夠,但陳凱歌選擇了過猶不及的操作。比如,戰場被炮火犁地後,排長喊著還有誰活著,此時土堆中伸出來一隻血肉模糊的焦黑胳膊就很令人動容。但當土堆里冒出無數個胳膊的時候,這種情緒其實很容易令人崩斷並令人覺得不可信。模仿烈士紀念碑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形成人山的戲也同樣如此。陳凱歌的電影乃至綜藝里,總是很容易出現這種過於小資和文藝的渲染方式,使升華反而變成了出戲。

三是節奏感可以更好。

電影中的張馳感沒有那麼強。很多時候用來調節節奏和情緒的鬆弛片段都太像做交代、走過場或是給演員額外的鏡頭空間。

總結一下,從內容來說,這部電影的表現還是比較不錯的,但從商業上,陳凱歌顯然沒有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裡,OVER。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