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分,紐約時報30分,《流浪地球2》中外口碑為何差別如此大?

2023-01-26   納蘭澤

原標題:豆瓣8.2分,紐約時報30分,《流浪地球2》中外口碑為何差別如此大?

貓眼9.4分,淘票票評分9.7分,豆瓣電影評分8.2分,可以說,《流浪地球2》在口碑上取得的比前作更加優秀的成績。從票房成績上看,四天16億元的票房也實屬優秀。

乘著這股熱乎勁,《流浪地球2》也選擇了在海外市場進行上映。這幾天,《流浪地球2》在北美院線也進行了排片。從部分數據表現來看,《流浪地球2》的票房也還算不錯。海外華人及部分美國觀眾對影片也給予了不錯的評價。

不過相對於民間評價,《流浪地球2》在北美媒體上的表現恐怕並不是那麼盡如人意。

其中,紐約時報對《流浪地球2》給予了30分的評價(滿分100分)。

紐約時報認為,《流浪地球2》完全不及格。

這個在北美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的權威媒體認為,《流浪地球2》「失去了所有的歡樂,錯綜複雜的敘事,未煮熟的主題」,以及最關鍵的「明顯被批准的潛台詞」。

當然,更重要的是被「明顯的民族主義信息所絆倒」。

而核爆月球的想法,被紐約時報認為是「可笑的、愚蠢的敘事想法」。

不得不說,紐約時報的點評犀利且尖銳,它用極具攻擊性的詞彙表達了對《流浪地球2》的極度不滿。

然而,如果我們對其具體的評論進行思考和判斷,就會發現其中存在明顯的傲慢與偏見。

比如,幾乎所有的美國戰爭科幻電影當中,都會有黑人慷慨激昂地發表振奮人心的「明顯被批准的潛台詞」。

比如,在同類型電影當中,蘇聯、俄羅斯總是難以避免地被「民族主義信息所絆倒」。

比如,《復仇者聯盟》的可笑的敘事想法,又或在《壯志凌雲》中,阿湯哥可以駕駛老爺機可笑地稱霸空戰。

比如,在《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中,「錯綜複雜的敘事、未煮熟的主題」貫穿整部電影。

很顯然,《流浪地球2》不是完美的。但很顯然,紐約時報的評論更是令人迷幻的。

然而,本人認為紐約時報這樣做並沒有錯。因為任何一部電影的背後都代表著一種意識形態。對任何一部電影進行意識形態的攻擊都屬於文化鬥爭與意識形態鬥爭的一部分。作為美國輿論的喉舌與領袖,紐約時報有責任進行「毫不留情地抨擊」。

當然,紐約時報也必須且只能採用雙標的手法忽略在自己國家的電影文化市場中普遍存在的他們自己所嚴厲批評的現象。

就像在《長津湖》熱映後。美國媒體一邊發起猛烈的抨擊,一邊由美國電影公司迫不及待地推出美國視角的長津湖主題電影《忠誠》。

作為任何一個有著基礎歷史常識的電影觀眾,你無法想像在電影《忠誠》中,中國的志願軍擁有著鋪天蓋地的防空炮火,有著漫山遍野的榴彈炮陣地和坦克裝甲車,有著足以蕩平日本十次的輕重火力和後勤補給。和中國的某些抗日神劇一樣,美國能在中國如此強大的火力下挺住三年,簡直是個奇蹟。(可搜索本人文章《美國版<長津湖>將上映,架空歷史,要表達什麼,想掩蓋什麼?》了解該電影具體情況)

同樣的,《忠誠》的主角必須是一個黑人和一個白人。儘管在70年前,黑人在美國軍隊中一直是「耗材」,在戰場上善於當逃兵,但那個白人卻需要拚命去拯救一個他從來都看不起的人。

美國媒體選擇性地忽略了:這種錯綜複雜的敘事,是可笑的,是有明顯的被批准的潛台詞的。這部電影不是被民族主義絆倒,而是直接被民族主義挖坑,埋到了裡面。主題不僅未煮熟,還在表面流淌著歷史的鮮血。

可以說,在意識形態鬥爭這塊,美國媒體對美國人是負責任的,有使命感的。他們清楚地知道輿論陣地自己不拿到,就會被對手拿到。他們敏感且敏銳地洞察到這一絲危機,所以必須將危機扼殺在搖籃裡面。

事實上,當電影製作水平被提升到一個標準之後,《流浪地球2》的好壞已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用電影去影響更多人。

在這一方面,中國電影、中國媒體、中國電影觀眾其實是全方位落後於美國的,所以我們才能在社交媒體上明顯看到「愛國主義」和「恨國主義」在不斷撕裂民族凝聚力,在挑起地域、性別與民族紛爭,在嘗試否定中國任何有可能超越或追趕上美國的領域和行業。

相比紐約時報的猛烈抨擊,他們的真心讚美才更加可怕。因為那會代表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包容的,海納百川的,進步與創新的。而惡評的到來,才能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電影是有國界的,演員是有國界的,文化是有國界的,價值觀更是有國界的。

紐約時報的30分,是對《流浪地球2》的批判,更是對《流浪地球2》的另類讚美。因為這證明,《流浪地球2》所代表的中國電影初步具備了與美國電影與文化意識形態鬥爭的能力,就像華為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企業一樣。

我期待,這樣的電影和這樣的評價越多越好。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裡。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