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南鄭編的老大爺蒲扇,到西班牙賣成奢侈品

2019-12-03     貞觀




2019年的夏天,西班牙時尚奢侈品牌羅意威,贈送給VIP客戶的蒲扇,在instagram、小紅書以及微博等社交平台上風行一時。



這把蒲扇來自於漢中南鄭區黃官鎮良順藤編髮展有限公司。國外奢侈品牌,中國農村土味產品,就此產生一種魔幻結合。


這背後,是陳良順在30多年的漫長時光中,所埋下的一個時空伏筆。



1



1997年12月27日,馮小剛的電影《甲方乙方》上映。一番或熱鬧或戲謔的劇情之後,在影片的最後,葛優留下了一句載入中國電影史冊的經典台詞。


「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這一年,可供懷念的事情太多,但對於想要改變生活的農民工來講,1997年的記憶依舊是從南下大巴車以及綠皮火車上的人潮中開始的。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過後,中國經濟改革迎來新高潮,東部沿海城市出現大量勞動力缺口,這一年大約4000多萬農民工如浩蕩巨流一般湧入東部沿海省份。


巨流的背後,是普通人想要改寫命運的自覺性。


有數據顯示,1993-1994年,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增加到6000萬,1995—1996年達到約8000萬。東部沿海省份吸納了中國逾60%的農民工。


到了1997年,打工潮依舊洶湧如昨,東部沿海城市如同巨大的磁石,每天都在吸引無數開創新生活的人們。


這一年2月份,26歲的陳良順,從漢中南鄭黃官鎮老家出發,坐著綠皮火車一路南行。穿過一座座小城,穿過高山、平原、大江、大河之後,最終在浙江一個汽水廠落腳,成了流水線上的工人。


眼前的一切讓他如墜夢幻,日夜轟鳴不止的機器,縱橫交錯的寬闊馬路,摩天大樓,身處的城市到處都是人聲鼎沸。


很快,他得出一個粗淺的結論,這邊的經濟水平,比他老家領先二十年


隨著打工潮出去的人們,像是登上新大陸一般興奮。城市裡所發生的一切都令人著迷,無數夢想在那個時代發酵。就連後來的心靈雞湯雜誌,都在記述當年的打工者們在發達地區是如何從一窮二白成為富豪的傳奇故事。


那是一個讓人目醉神迷,心旌搖曳的時代。


但僅僅過了半年時間,陳良順卻選擇逆流而上,回漢中老家。


他對自己的藤編手藝,還沒有死心。


漢中南鄭黃官鎮西接秦嶺,南臨巴山,被稱作是藤編之鄉。因為氣候溫潤,這裡生長的青藤柔韌細膩,世代生活在此處的人,進山將青藤割回來,經過蒸煮、剝皮、漂白、烘乾,編織成各種生活中所使用的器具,然後自用或者售賣。


圖片由陳凌凱提供。


陳良順從7歲開始,就跟著家裡人學藤編。


回到老家的那一刻,他對未來最大膽的想像,是每年能掙一萬元。他沒想過三十年後,自己的藤編公司一年營業額會達到4000萬。



2




陳良順最初的商業啟蒙,來自於他的父親。


1982年,陳良順的父親回到家,召集家裡所有人,開了一個家庭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他宣布,自己準備開一個家庭小作坊,以後專門售賣藤編製品。他家裡一共7口人,人人都會藤編,產量不是問題,編好了就帶到廟會、南鄭縣城(現南鄭區)、漢中市去賣。


但陳父顯得信心十足,說是自己剛參加了一個會議,會議上說國家現在提倡大家搞經濟了。


這是改革開放的頭幾年,所有事情都是在摸索中展開。



1981年,中央明確提出「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形式,一定範圍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


全民經商的火種,就此被引燃。


1982年,義烏縣政府發出的一號《通告》,裡面提到四項內容:允許農民進城、允許農民經商、允許個體戶長途販運、允許競爭。


緊接著,第一代義烏小商場開業。全國各地每天都有個體戶的消息,那個年頭,能成為萬元戶,都會被寫進新聞里。


幾年後,經商浪潮更加洶湧,坊間流傳「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在觀望」。無數我們至今聽來覺得不可思議的故事,就發生於那個時候,比如牟其中罐頭換飛機的故事。


黃官鎮的藤編製品,也有過令人懷念的輝煌時刻,鼎盛時,義烏做生意的商販們雲集於此,大量收貨,從藤椅到蒲扇,然後裝車,源源不斷的運往外地。


圖片由陳凌凱提供。


初中畢業以後,陳良順就加入到了家裡的藤編事業之中。26歲那年,陳良順對藤編心生厭煩。


覺得這活太枯燥,太辛苦了。


小到籃子,大到凳子,全靠手工編織,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也就是說除了干農活之外,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藤編上,手上一年四季都是傷口,最主要的是掙不了多錢。


客商們仿佛一夜之間消失無蹤,編織好的家具摞在家裡,無人問津。



那個時代留守農村的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外出打工者們所帶來的衝擊。未曾了解的世界,未曾見過的新鮮玩意兒,以及那份比種地更令人眼熱的收入。


但在南下打工6個月後,陳良順又選擇回家,打算一門心思的做藤編製品的生意。


跟他父親相比,陳良順面對的是一個更為廣闊的市場。


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全面停止,貨幣化分房的時代徹底來臨。先富裕起來的人們,除了對居住環境有所要求之外,也對家裝有了更高的要求,全國各地的家具城應運而生。


時代巨輪向前,站在甲板上的人,是最早感知到風向的人。


陳良順將編織好的成品拍成照片,裝進包里。然後跳上開往外地的大巴、火車。


從漢中市的四縣一區開始,到陝西各個市縣,再到西北五省大大小小的家具城,幾乎都有陳良順風塵僕僕的身影。


這註定是一份辛苦差事。



2001年,陳良順被一場大雪困在去往蘭州的火車上,直到幾天後,才跟家人取得聯繫。從蘭州他又轉到天水,再到西安,拜訪客戶之後,又奔赴延安。


每到一處,他會把洗好的照片給每個在家具城做生意的人看,然後把對藤編家具感興趣的客商邀請回漢中看實物。


談好了生意,陳良順送走客商。然後開始下鄉收貨,最後裝車,再跟著車一路奔向外地。


地處秦巴山區的黃官鎮,就此通過村民手中晃動的一根根藤條,與外面的世界產生勾連。他們編織出來的棕墊、藤椅、沙發等家居用品,源源不斷的被陳良順運到各處,之後走入千家萬戶。


2015年,黃官藤編被列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陳良順是第五代藤編傳承人。


隔著不算是漫長的光陰再回頭看去,陳良順踏上回家列車的那一刻,其實是黃官藤編被救活的瞬間。



3



時代浪潮洶湧向前,舊有的傳統手工藝陣地在不斷失守。


新世紀來臨之後的十幾年間,隨處可見媒體對於老手藝瀕臨失傳的報道。


以陝西為例,寶雞鳳翔泥塑在新世紀之初幾乎絕跡。有200多年歷史的扶風碗碗腔皮影戲,到2013年,會唱的不足十人。曾經被寫入教科書中的安塞腰鼓,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2017年過年時節,有人去麟游拍麻夫社火,他在現場看到,鬧社火的演員,年紀都在55歲以上。


人們所能接觸到的關於陝西的傳統手工藝,如木版年畫、秦腔、泥塑、剪紙、西安鼓樂、景泰藍、皮影戲……都在本地的媒體報道之中出現過,這些報道的主題幾乎一致。


後繼無人。


沒人願意乾的背後,其實是這些行當,已經很難再掙到可以養家餬口的錢。人們懷念小時候逛廟會看到的泥塑、木旋玩具,但也僅僅止於懷念。


2005年,藤編生意銷量飛漲,陳良順組建了團隊。兩年後,他註冊品牌,成立良順藤編有限公司,主營手工編織的家居用品,涉及到藤編、棕編、竹編、草編四大類。



在這之前,他做了一個粗略的統計,做竹編的全鎮剩下60戶,棕編50戶,藤編不足百戶。


當後來的大部分非遺傳承人們,大談非遺文化,並表示所處行業後繼無人時,陳良順正在一門心思的尋找一切商機,並把離開的人重新拉回來。



漢中市開始做旅遊業,他跟著開了好幾家農家樂,家具都是從他的廠子裡拉過去的,他覺得這是個展示藤編製品的機會,說不定有商機在裡面。找專門的設計師,設計能跟上當代人審美的藤編製品。開編織培訓班,找老師父帶徒弟,帶出一個徒弟給師父2000獎金。


2007年6月,中國網民人數達到1.62億,半年後這個數據翻了一番,2009年底,網民數量達到3.84億,到2012年,這一數字增長至5.6億。這一年,手機淘寶累計訪問用戶突破3億。


普通人的購物方式從線下實體店,開始轉入網際網路。


購物方式越來越簡單便捷,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人們紛紛湧入各大電商平台,指尖輕輕滑動,選好自己心儀的商品,然後下單支付,等著收貨。


陳良順也隱隱約約的感受到了網際網路時代的潮汐巨力。



與他認識的客商里,有人開了網店。跟他講,你的貨,我都放到網店上去賣了。他的生意越來越好。


2014年,陳良順給還在讀大二的兒子陳凌凱講,咱們自己開一個淘寶店


第一單大生意來自於某天晚上11點多,還在學校的陳凌凱,手機提示有人下了一個700多塊錢單,開始他以為自己看錯了,下床打開電腦,登陸淘寶,發現是有人買了兩把椅子。


一切在此,仿佛是按下了快進鍵,風馳電掣的情節即將到來。


網上下單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的店鋪從淘寶店開始,到阿里巴巴,到天貓店,再到京東、蘇寧。良順藤編的產品通過網際網路,源源不斷的被賣到全國各地。


銷售額也在逐年增加,2017年,他們的藤編年銷售額達到4000多萬。



把蒲扇放到網上去賣,是陳良順的主意。他為每一件東西,尋找適合的市場。


2014年,陳良順下鄉收蒲扇,僅僅收了500把。2015年,陳良順放在網上售賣的扇子,賣出去4000把,到了2017年,他們在網上賣出去十一萬把。曾經只剩下5戶編扇子,已經發展到了260多戶。


在陳良順眼裡,藤編之中藏著無盡的生活。


「廠子裡有個師父,每天早上八點來,晚上八點走。對這個(藤編)愛的不行,因為編這個讓他感到快樂。我要做的就是把這個產業做大,帶著大家一起快樂。」


他每天8點多趕到工廠,晚上八點多離去。在附近包了地,發展成一個萬畝青藤基地。


圖片由陳凌凱提供。


每年會跑各類展銷會,推銷自己的產品,考察市場,調整產品。


一如當年一般忙碌。


但無論時代再怎麼變化,陳良順始終沒改變的是,他的所有產品全部都是來自手工編織。每一個藤編製品,從原材料到成品,要經過很多道工序,全都是手工作業,每一個產品都是不同的。



4



今年的七月份,王一博因為拿著一把蒲扇登上微博熱門,他因此被稱作王大爺。



但很快就有人在微博上講,王大爺可時尚了,那把扇子是羅意威的。


這是一家創立於1846年的西班牙皮具奢侈品牌,延續百年,沒有改變的是,每一件出售的物品,大部分都是手工作業。在過去幾年,他們在中國挖掘過剪紙等多項非遺產品,作為送給VIP客戶的禮物。


同樣的場景還出現在7月7日,德雲社廣德樓的一場演出中,相聲演員王九龍手持的蒲扇,也來自羅意威。


攝影師:洛安吉/圖片來自新浪微博。


明星之外,追逐時尚潮流的人們,也不斷在微博、小紅書上曬出來自於羅意威的蒲扇。


網際網路的發展,讓一切不可能,逐漸成為現實。


從被人戲稱是老奶奶蒲扇,到被奢侈品牌選為禮物,這個合作是陳凌凱談下來的。二者是通過陳凌凱在阿里巴巴上開的店聯繫上的。


從2018年底開始談,在接觸之前,對方已經考察過許多種不同廠家,不同類型的扇子。一直到第二年4月份,這件事情總算敲定。


今年11月11日,陳良順父子的身影出現在天貓雙十一重慶分會場。在會場上,陳良順面對幾十家媒體,講述關於藤編的一切,這一度讓他覺得緊張,「那麼大的活動,幾十家媒體,害怕說錯什麼話。」


歸來之後,生活一如往常。


陳良順每天都待在自己的廠子裡,繼續帶著鄉親一起快樂。事情依舊很多,收貨,組織培訓班,種植編織所用的原材料,擴充人手,他不擔心自己的東西賣不出去,反倒是擔心供貨量跟不上。


陳凌凱依舊負責電商,他打算等這塊業務徹底完善之後,出去跑一下,多增長一些閱歷,希望能找到更多的機會,讓藤編的出路更多,以後要是能為更多的非遺產品服務,就更好。


最近幾年,陳良順參加過很多次有關於非遺的展會。


他跟許多非遺傳承人聊過天,也明白大部分非遺的困境,他給人分享過自己的經驗,五花八門的非遺,從本質上來講,都是產品,每個產品要尋找自己的市場。找到了市場,非遺才有後路,才會有傳承。




作者 | 陳鏘 | 貞觀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0qI124BMH2_cNUgM9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