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的核心權謀:年輕人做領導,就必須學會擺架子,不然管不好

2019-10-26     權謀網

有不少90後的年輕人,已經在職場、官場嶄露頭角,被提拔到管理崗位,面對一群比自己年齡大的下屬,如何讓他們不輕視自己,快速的樹立威嚴成了重要的權力課題,不過陽光下沒有新鮮事,《明史》中詳細的記載了張居正的操作手法,值得我們借鑑。

【出處】《明史》第213卷 列傳101

【原文】階代嵩首輔,傾心委居正。世宗崩,階草遺詔,引與共謀。尋遷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月余,與裕邸故講官陳以勤俱入閣,而居正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尋充《世宗實錄》總裁,進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去學士五品僅歲余。時徐階以宿老居首輔,與李春芳皆折節禮士。居正最後入,獨引相體,倨見九卿,無所延納。間出一語輒中肯,人以是嚴憚之,重於他相。

【譯文】徐階取代嚴嵩任首輔,對居正很倚重。世宗去世,徐階草擬遺詔,召他共同謀劃。隨即調他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一個多月後,他與裕邸原講官陳以勤一道進內閣,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不久擔任《世宗實錄》的總裁,晉升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距做五品學士時僅僅一年多。當時徐階以宿老的身份任首輔,與李春芳都禮賢下士。居正最後進內閣,卻單單做出丞相狀,傲慢地接見九卿,並不引進任何人,也不聽取任何意見。間或說句話就很中肯,人們因此最害怕他,把他看得比其他丞相重。

【解析】

42歲的張居正並非因為功勞、能力,而是因為被徐階看重,進入內閣,成為大明帝國的最高權力核心的一員。身邊都是老頭子,下屬也都是一群比自己年齡大的人。42歲的張居正人生已經走到中年,但是在官場還是一個年輕人的存在,如何在一群老傢伙們面前樹立自己的權威,這個是個非常大的難題。張居正拿出了三大招法:

1、獨引相體

禮賢下士,態度和藹,可以說是做領導的標配政治形象,徐階和李春芳都做的比較好,為什麼張居正卻端出自己的官架子呢?原因就是張居正太年輕了,大家本來就內心看不起他,如果再沒點架子,大家就會逾加的不尊重他的權威。而徐階、李春芳都是多年的政治老手,資歷和能力都很強大,大家看到就哆嗦,也就無需擺官架子了。權謀就是如此,很多招法,不同的人用,不加分析條件,很可能就會出現相反的作用,如果徐階、李春芳,擺官架子,一定會被人臭罵。所以作為年輕幹部,這時候年齡,威望,業績的事情都不能讓人尊重,只能先對下屬傲慢,把官威架子端起來。

2、無所延納

張居正「並不引進任何人,也不聽取任何意見。」這個和我們學習的領導學、管理學大相逕庭,截然相反啊?你沒看錯,就是大不相同,因為這是權力學,此時的張居正,還很年輕,很容易被這群歷經沉浮老油條下屬給糊弄,無論你做什麼,都會被下屬覬覦其內心軌跡,從而被駕馭被利用,所以,張居正此時,不引薦任何人,就不會被人發覺用人偏好,不接受任何意見,無論好壞,就不會被人發現個人的想法。偏好和想法都不能讓人捉摸到,這就會顯示出深不可測。人性就是如此,對深不可測的事物都心存恐懼。讓下屬產生恐懼心理,才能便於樹立威嚴。

3、一語中肯

張居正,不引薦任何人,不聽取任何意見,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因為自己年輕,權力根基很輕,必須唯徐階馬首是瞻,如果此時,自己動作太多,就會給人一種自己急於構建勢力,發展權力的毛糙形象,一來會讓徐階、李春芳所猜忌,二來,會讓其他成熟的官員認為,城府不夠,一個不懂韜晦的人,尤其在官場,會被人家輕視,因為這類人幾乎都不會長久。但是如果一句話不說,就成了政治擺設,毫無存在感,所以,張居正平時不言語,關鍵時候,指出核心點,這樣低調,而且又能夠深度的展示自己的政治能力,所以,展示出政治城府和政治能力,自然讓他仰視。

經過這三大權術運作,「人以是嚴憚之,重於他相。」人人都害怕他了,而且都認為這個人以後絕對會成就大事,因為這樣會做官的年輕人,前途無量,大家都要為自己的未來做深度的考慮,所以,都在為自己的未來早做打算,因此都很看重他。如果小看他,以後就是自己找抽!本文源自「權謀智慧」微 信 公 眾 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wU8DW4BMH2_cNUgprT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