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朋友嗎?記得先點藍字關注我哦~
整理 / 周夢蝶 字數 / 2893字
2月2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公布了對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結果與應對措施。
本文將對報告中的重要發現進行盤點。
1. 蝙蝠很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動物源頭
生物信息學分析表明,新型冠狀病毒(nCoV-19)具有冠狀病毒家族的典型特徵。該病毒與蝙蝠攜帶的SARS樣冠狀病毒RaTG13株全基因組親緣關係最近,同源性為96%。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採集的大量RT-PCR陽性環境樣本證實了這一點。
但病毒的中間宿主尚未查明。
研究人員對2019年12月底至2020年2月中旬在不同地點採集的患者標本中分離出104株COVID-19病毒株,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分析,結果顯示它們具有99.9%的同源性。這表明病毒並未出現明顯的基因突變。
2. 疫情趨向平穩
病例數在1月10日至22日期間迅速增加,1月23日至27日報告病例達到高峰並趨於平緩,此後保持了穩步下降的趨勢。
2020年2月5日、12日和20日中國全國實驗室確診病例流行曲線,按發病日期和報告日期
3. 兒童患病率較低
根據報告總結的人口學特徵,截至2月20日,在報告的55,924例實驗室確診病例中,年齡中位數為51歲,大多數病例(77.8%)介於30–69歲之間。其中,51.1%為男性,來自湖北的病例占77%,農民或體力勞動者占21.6%。
數據表明18歲及以下人群的罹患率相對較低(占所有報告病例的2.4%)。
4. 根據流行病學特徵,幾乎人人易感
由於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種新發現的病原體,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根據目前在中國觀察到的流行病學特徵,幾乎人人易感。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明確感染後是否具有免疫力。
新冠肺炎在無防護下通過飛沫和密切接觸發生傳播。根據現有證據,不認為空氣傳播是主要傳播方式。但在醫療機構中或可存在因醫療操作產生氣溶膠而發生空氣傳播的可能。根據現有證據,糞-口傳播似乎並不是新冠肺炎傳播的主要傳播方式。
在中國,新冠肺炎的人際傳播主要在家庭中發生。廣東和四川省報告的344起聚集性病例中共涉及1308例病例。在兩省總共報告的1836例病例數中,大多數(78%-85%)為聚集性病例發生在家庭成員中。
5. 病死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新冠肺炎的症狀是非特異性的,從無症狀到重症肺炎和死亡不等。患者通常在感染後平均5-6天(平均潛伏期5-6天,範圍1-14天)出現輕度呼吸道症狀和發熱等症狀。多數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患者為輕症並可痊癒。
重症和死亡高危人群為年齡60歲以上,以及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等基礎性疾病者。兒童病例似乎很少且病情較輕,19歲以下病例約占總報告病例的2.4%。極少數19歲以下病例發展為重症(2.5%)或危重症(0.2%)。
與H1N1不同的是,孕婦成為重症患者的風險似乎並不高。在對147名孕婦(64名確診,82名疑似,1名無症狀)的調查中,8%的孕婦屬於重症,1%的孕婦為危重症。
中國新冠肺炎病死率(總病例中報告的死亡人數)不同地點隨時間的變化圖,截至2020年2月20日
病死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80歲以上者病死率最高(21.9%)。男性病死率高於女性(分別為4.7%和2.8%)。無合併症的患者病死率為1.4%,有合併症的患者病死率顯著增高(合併心血管疾病患者為13.2%,糖尿病為9.2%,高血壓為8.4%, 慢性呼吸道疾病為8.0%,癌症為7.6%)。
6. 中國採取了歷史上最勇敢、
最靈活、最積極的防控措施
面對這種前所未知的病毒,中國採取了歷史上最勇敢、最靈活、最積極的防控措施。疫情之初,基於圍堵策略的防控措施是在全國範圍廣泛開展體溫檢測、佩戴口罩與洗手消毒等。隨著疫情的發展和對疾病認識的深化,中國政府採取了更加科學、基於風險評估的防控措施,各省、縣甚至社區根據各自特點、機構能力以及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情況,採取了更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
中國實施的主要防控措施
中國科學家和公共衛生專家迅速分離了致病病毒,建立了診斷方法,確定了傳播途徑和潛伏期等關鍵傳播參數,為中國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證據基礎,為應急響應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在個人層面,面對此次疫情中國人民表現出極大的勇氣和信念。他們接受並堅持了最嚴厲的遏制措施——無論是暫停公眾集會、長達月余的居家,還是禁止旅行。
7. 各國應重視綜合性非藥物性干預措施
中國採取的堅定有力的綜合性非藥物性干預措施,非常有效地切斷病毒傳播途徑,改變了疫情快速擴散流行的危險進程,為全球應對新冠肺炎提供了重要經驗。
各國必須充分利用通過實施遏制新冠肺炎措施所爭取的時間,更加有效地提高全球應對疫情能力,儘快推出能夠遏制病毒傳播的具體工具。
但報告同時指出,國際社會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行動上都還尚未準備好去組織實施已經被中國證明了的唯一能夠阻斷或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毒傳播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開展積極主動監測,迅速發現並立即診斷、隔離病例,嚴格追蹤並隔離密切接觸者,引導民眾理解並接受上述措施。
8. 先復工,後復學,隨時遏制疫情反彈
中國在努力遏制疫情傳播的同時,正在逐步恢復經濟、教育和社會等各部門的日常服務和生產活動。世界各國必須正確認識並積極回應這一事實,即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風險正在快速改變和不斷降低。中國需要迅速恢復與世界的正常聯繫,其生產力和經濟的恢復對中國自身和世界都至關重要。
中國應考慮經濟活動恢復、旅行限制逐漸解除、學校重新開學帶來新出現病例和聚集性病例的風險,應繼續維持基於各地風險評估的程度適當的應急管理方案。同時中國應進一步加強應急管理機制建設,協調公共衛生部門、醫療機構和社區聯動機制,持續保持警惕,隨時遏制疫情反彈。
9. 各國應通過真正的團結與
合作解決新冠肺炎的共同威脅
當前新冠肺炎在全球範圍內擴散蔓延的風險正在擴大,國際社會應認識到各國之間真正的團結與合作對於解決新冠肺炎的共同威脅至關重要並落實這一原則。
對於有輸入性新冠肺炎病例或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國家,應立即啟動最高級別國家應急處置方案,確保各級政府和全社會採取所有必要的非藥物性干預措施,阻斷疫情傳播。
對於尚未受疫情影響國家來說,則要做好隨時啟動最高級別應急響應機制的準備,動員各級政府和全社會共同應對可能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根據對採用非藥物性干預措施阻斷新冠肺炎傳播有效性最新認識,迅速調整國家應急處置方案。
各國應根據《國際衛生條例》的要求迅速共享信息,包括輸入病例的詳細信息,促進各國追蹤接觸者並告知防控措施。
中國作為對新冠肺炎了解最多的國家,應持續系統的實時分享流行病學資料和臨床結果與經驗,幫助全球共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當前中國及全球各國都在開展大量新冠肺炎研究,這值得鼓勵和支持。但是,大量的研究項目需要優化,否則將有可能消耗研究者的精力和資源,而優化能夠將研究成果時間表縮短寶貴的幾周或幾個月。
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新出現的病原體,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在任何環境下都會對公共衛生問題及經濟社會影響。對於國際社會來說,只有真正的團結與合作才能解決新冠肺炎的共同威脅。
文中所有圖表來源: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
·END·
本公號原創文章歡迎轉發朋友圈微信群
若要轉載,請在後台聯繫小編
歡迎您在文末留言,我們期待與你交流
今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