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根下的開封人,在「吃」上,到底有多精明?

2019-07-16     咕嘟夜食



編 輯 / 子涵 出 品 / 自由氣質


什麼叫」民以食為天「

它把不同地方

不同行業的人聚集在一起

它讓人們滿足、沉醉

忘記生活的煩惱


開封作為八朝古都

最讓開封人驕傲的

不僅是它悠久的歷史

還有它數也數不清的美食


提起開封人,腦子裡跳出來的第一個形容詞是「精明」。開封人的精明不僅體現在待人接物的聰明和靈活,還有對美食製作的精細與活潑。


濃郁的煙火氣,籠罩著這個城市的清晨,開封人習慣用一碗「湯」來開啟一天的生活。

早晨一碗湯,神仙都不當


在開封,大部分店鋪做的都是早午餐的生意,若你是只勤奮早起的鳥兒,自然可以五六點鐘過來吃早餐,但也可以不慌不忙地睡個懶覺,再起來吃個「早午飯」。

羊肉湯配上四味菜、白肉、丸子、酥肉、鍋盔,這些平凡的食物,經過千百年的淬鍊演變,成為開封人早晨飯桌上鍾情的美食。


凌晨架起大鐵鍋,加入新鮮的羊肉、羊棒骨,加了清水,熬煮三四個小時,就能得到一鍋濃白醇香的羊肉湯。有的店家還會以牛腩入湯。

正宗的四味菜,是把牛肉、黃花菜、煨麵筋和燒丸子這四種菜肴合起來放在一起,衝上一碗滾燙鮮美的羊肉湯,依據各人喜好加鹽、香菜和油辣子,黃白綠紅四種色相互映襯,菜湯互襯。


黃花菜爛而不斷、白肉油而不膩、麵筋脆而不粘、丸子整而不散,香醇綿長。老食客習慣再單獨加份白肉、酥肉,配上麥香濃郁的鍋盔,這就算完美的一餐了。

開封人愛酒,形成了老食客在羊湯里加二兩鍋頭的習慣。加了白酒的羊湯膻味更少,混合著白酒的香氣,羊肉的鮮味被激發的更加濃郁。



「早晨一碗湯,神仙都不當。」開封有很多羊湯店,但是東南西北四個城區,甚至每個店鋪的羊肉湯都有各自獨特的味道和口感。老食客們根據自己鍾情的那一口味道,縱橫整個城區,風雨無阻。


開封人喝湯,從不計較環境。有開著好車到湯館去的,就是為了那個味道,有遛完鳥,提著鳥籠到湯館去的,就是為了那份回憶,還有下了夜班,到湯館進食解乏的,林林總總。

但不管是誰,只要遇上人多,就連個小板凳都輪不上,也不過是端一碗湯蹲在馬路邊上喝。

癢!爽!暢!


開封人還有一種獨特的重口味美食——羊雙腸。喜歡的人特別喜歡,討厭的人極端討厭。

傳說,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一次微服出訪,突然聞到一股奇特的香味,尋香至,見一老漢,肩挑一擔,一頭置一火爐,爐上一個陶鍋,雪白的腸在鍋內翻滾,一個長柄的特大木勺很顯眼。「來一碗」喝罷,依依不捨而回。

回到宮裡,太祖對山珍海味視而不見,茶飯不思,夜不能寐,總是想著那個湯的味道,還有湯里的肉,爽滑無比,軟香滑嫩,入口即鮮的味道。

太祖勉強挨了三天,第四天五更就起床了,微服而出,來到老地方,還是那個老漢,還是那熟悉的味道,還是那口鍋,還是那個大勺子。

「老人家,再來一碗」喝罷,意猶未盡,自言自語「癢!爽!暢」「客官真好眼力」「我這就是以羊雙腸為主料,熬制而成的」太祖又問老漢貴姓啊!老漢答曰他們都叫我「黃大勺子」。

太祖聽後大喜,隨招其入宮,封為御廚,專做「羊雙腸」湯。太祖駕崩後,此湯才流落民間。


羊雙腸的製作,也十分有趣。把剛宰殺牛羊時放出的新鮮羊血過濾,去掉污物,加入澱粉和鹽,灌入清洗乾淨的羊腸內,將整段灌好羊血的羊腸子煮熟。



吃的時候,把羊腸取出切片,一片片圓形的羊腸子,外邊是白色腸衣,中間是深紅色羊血,碼在碗底,然後澆上老火久燉的滾燙羊肉鮮湯,撒上香菜,澆上辣椒油。

改革開放後,可能是為了豐富羊雙腸湯的口感,又陸續加入了羊外腰、羊扒頭(子宮)、和羊衣包(胎盤)等。




羊雙腸湯,湯汁濃白,氣味沖天,湯味較羊肉湯濃重。外地遊客想要嘗試的話,不要問只管喝。

只跟老闆說要多少錢一碗的,內容就足夠讓你展開想像了。

羊雙腸湯本是底層勞動者的吃食,但在開封手藝人的傳承和磋磨下,成了老開封人記憶中最深刻的味道。

先開窗,再喝湯,滿口香


說起吃食,就少不了開封灌湯包,這是開封幾代人薪火相傳的城市記憶。在物質貧乏的年代,發了工資或者拿了薪水,大都有個區第一樓吃頓包子解解饞的嗜好。



吃過開封灌湯包的人,入口時灌湯流油,所以率先記住的,是湯汁的鮮美,肉餡是近乎於湯的口感,進入味覺感官的,麵皮除去咀嚼,幾乎可以忽略。



開封人對灌湯包的選料是十分講究的,必須選用豬後腿的瘦肉,精粉為皮,大火蒸製。從業者要5年的時間,才能快速的在湯包上捏出18道者,而精通烹飪且從業時長超過十數年,才能捏出均勻飽滿的32道褶。



「提起一縷絲,放下一薄團,皮像菊花心,餡似玫瑰團」,這是判斷一個灌湯包是否合格的標準。

一個小巧的灌湯包,突然就有了形制美,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將北國的吃面、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這是一種整合的魅力。

色如黃菊,皮薄如紙


河南是糧食大省,作為小麥高產區,更有「河南熟,天下足」的名頭,而鍋盔就像是時代環境的必然產物,鋪陳至人們的餐桌。

鍋盔是開封特有的一種麵食,也是各種湯館的必備佐食,外地有此名者,絕無相同。


開封鍋盔色如黃菊,皮薄如紙,但膘多,用手掰開是層層疊覆,用刀切開,像板油一樣細膩的面胚。入湯不散,入口越嚼越香,下咽麥香濃郁,回味無窮。

不得不佩服開封人對於生活的「精明」,一個手藝高超的鍋盔製作者,足以撐起幾家羊肉湯店的營業額。因為一碗好湯,必要有一份好鍋盔的配合,不然只會讓來喝湯的講究食客,敗興而歸。



開封人對於「吃」的態度,是對食物更深層次的追求,類似於現代年輕人對消遣活動的熱衷,和對生活舒適度的追求。

開封手藝人薪火相傳的是對原材料的「不辜負」,而食客風雨無阻的追尋,更像是一種脫離生活的尋寶樂趣。



民以食為天,吃,是生物的本能,是每日的必修課,是一切活動的力量來源。而美食,能在滿足生理需求的基礎上,給人最本真的滿足感。

早餐,作為每天的美食第一課,會浸入人的骨血,伴隨時間醞釀形成獨特的個性,更是城市紮根於民生,紮根生活最初的文化顯現。

(文中部分配圖源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ePbCWwBmyVoG_1Ziyk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