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避暑向來有術,酷暑來時,雖然古人沒有現代人的科技,但是避暑納涼的方法依然不少,而且各個都很妙,在今天看來,每一種方法都很環保。
古代避暑方式
扇子。說起避暑的千古第一絕招,既包含了古人的智慧,又是人人皆會的一招,這一招雖然簡單,但是極為有效,直至今天,依然是被經常使用的避暑方式。
除此以外,在古代避暑還採用窖藏冰塊,在古代雖然沒有冰箱,但是依然有冰塊可以享用,不過,這種奢侈的事情,在古代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事情了,只有皇親貴胄才可以有此特殊待遇。
除了這些消暑物品,皇宮的消暑物件五花八門,有竹枕頭、竹蓆子,甚至還有竹蒲團,這些東西雖然消暑有效,但是不能體現出富貴和尊位,所以,一些玉石製作的枕頭和椅子,甚至是玉石床都有被皇帝使用,儘管這樣的做法已經能夠區分開尊與卑,但是卻體現不出下對上的尊崇。
消暑貢品中的佼佼者
在帝王的貢品中,出現了一個絕妙的消暑物品,一舉力壓所有貢品,獨一份吸引了帝王的目光,它是一張蓆子。蓆子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尋常百姓家也多備有此物,那麼,這樣一件人間「凡品」是如何一舉奪魁的呢?
原來,這件蓆子不簡單,它居然是一張象牙席。象牙席的名字一出,大家紛紛側目,世人皆知象牙珍貴,卻從未見過象牙有人製成蓆子。一時間,這件來自廣東的貢品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聞聲看去,卻只看到了一張如畫卷一般捲成一卷的蓆子,四周用二寸寬黑色素緞鑲邊的蓆子,在眾人矚目之中徐徐展開。
一張蓆子長2.05米,寬1.25米,象牙條寬3毫米,厚度僅0.5毫米,這樣一張蓆子,蜷曲自如,柔軟如絲,手感清涼潤滑,如果這不是一件獻給皇帝的貢品,在場的人恐怕都不會相信,這樣的蓆子居然是用象牙製成。
至於象牙席的製作方法早已經失傳了,只在一些史料之中還偶爾有相關記載,這些記載卻沒有製作方法,讓人深感遺憾。不過,現代的一些專家對於象牙席的製作方法多有猜測,他們認為可能是使用特殊的液體對象牙進行了浸泡,使象牙變軟以後,再用特殊的刀法將象牙製作成2、3毫米後的均勻象牙片,最終使能工巧匠利用這些處理過的象牙片製作象牙席。
「用法煮軟,逐條抽出之,柔韌如線,以織為席」——《野記》
地級市博物館中的國寶
象牙席雖然好,但是當5張象牙席一起送到雍正身邊的時候,雍正有些慍怒,象牙席雖然製作工藝複雜,品質優良,對消暑極為有效。但是象牙席的製作,背後卻是無數大象被殺,據說製作一張象牙席就要有幾百頭大象失去生命。雍正深知其害,最終下旨:「絕不可再制此物!」從此以後貢品再不能出現象牙席,象牙席也就從此再沒出現了。
一直到1963年,這件寶物才來到了博物館。當時的原煙台地區博物館剛剛成立不久,館長史征夫從孫秀英那裡將這件象牙席買了回來,從此收藏在了煙台市博物館中,也正是有這樣的曲折經歷,這件「國寶」就此珍藏在了地級市的博物館中,成為了煙台市博物館的「盛世遺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