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入京城後,這樣對待崇禎屍首,部下大呼:完了,我們輸定了

2024-01-01     吳忠強

原標題:李自成入京城後,這樣對待崇禎屍首,部下大呼:完了,我們輸定了

人而不仁,則道義息。——胡宏

《鬍子知言·修身》仁愛和寬厚待人的處世之道始終都是行走天下的立身之本。仁愛之心不僅需要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更要表現在對於任何事物的態度。

若暴戾和貪慾超越了原本的仁愛之心,則施行道義也無從說起。修德以立命,是任何事業成功的必然基礎。成王敗寇,折戟沉沙。硝煙四起之時,他也曾是揚名立萬的亂世梟雄。

可即便如此,最終功虧一簣之時,也只能無奈淪為時代的配角。即便他能夠擁兵數萬,入主北京。可在對於前朝天子的喪禮事宜中表現出的態度,也終究被旁人看出難堪大任。

世人皆知清兵入關,明朝覆滅。可真正讓明朝百年基業一朝傾覆的起義領袖唯有一人,那就是號稱闖王的農民軍首領李自成。他從單槍匹馬一路走來,獲得無數百姓支持,最終也成功入駐京師。

世人能夠看到他毋庸置疑的軍事才能,卻也無奈於他缺乏仁愛恭敬之心的狹小胸懷。可以說,李自成的失敗半數源自個人的錯誤選擇。

李自成攻入順天

1644年,明朝江山已然是強弩之末,四下里皆是兵荒馬亂的嘈雜之聲,而昔日繁華無限的北京紫禁城中剩下的,也僅僅是寥寥數人在大殿之中惶恐不安的躲藏,明朝末代皇帝崇禎自知此時已然是無力回天。

自己有心救國,然而臣子一心唯利是圖,無人願為國效力。直到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入城中,他身邊之人仍在搜刮錢財企圖逃難。為保全明朝最後的尊嚴,也為了李自成能夠善待他的江山子民,崇禎以煤山自縊的方式了結了自己悲涼的一生。也留下了明朝最後的氣節。

貪婪始終是常人難以越過的難關,若是僅限於追逐眼前利益,最終也不可能有所大成。崇禎殞命的同時,闖王李自成攜帶者千軍萬馬攻入京城。與其他歷朝歷代的起義軍不同的是,出身低微的李自成軍隊上下眼光都較為淺薄。

而攻入京城後,作為統領的李自成更是讓城中百姓惶恐不安,無奈之下李自成只好以減輕賦稅為理由安撫百姓。可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這番斬釘截鐵的言論僅在放出數日之後便被他手下的軍隊盡數打破。

貪婪的底層軍隊士兵逐漸變得囂張跋扈。在李自成的無度放縱之下,他們一度變成了燒殺搶掠的蠻橫匪徒。老百姓苦不堪言的同時死傷無數,此番荒唐行徑似乎也揭示著李自成最終的淒涼命運。

殘暴對待崇禎屍首

若說李自成手下的部分士兵殘暴無度,那麼他本人在對待崇禎帝的態度更是將這支軍隊的缺陷暴露無遺。原來,李自成入主北京以來,早已發現了身在煤山的崇禎帝屍首。

自古以來,王朝更替的同時也必然對前朝遵守相應的禮儀。即便不守禮法,也該懷著仁義之心處事。可李自成卻將其視若罔聞,更是無端將崇禎屍體放置於烈日之下暴曬數日。

他這樣對待崇禎屍首,可謂手段之殘忍,更是無人理解。而在逼不得已要將其下葬的時候,他更是變本加厲。心胸狹隘之人往往無法在任何事中處理得當。見微知著,從小事之中最能看透人心。崇禎帝本就是自盡而亡,且他在位之時對百姓多有愛戴。

換做任何一人,將崇禎以尋常禮儀下葬都不為過。可心胸狹隘的李自成絲毫沒有仁德之心,對崇禎更是多有不滿。順利上位的李自成為了侮辱崇禎,在葬禮過程特地將其屍首放置到了簡陋的柳樹棺材之中數日之久。

而後更是草草將他埋葬在了一個妃子的墓穴旁,自此,崇禎帝也成為了明朝十六帝中唯一一個連單獨陵墓都不曾有的悲慘帝王。

部下離心,最終難逃兵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自古以來的領導者皆是能夠得民心者得天下,再強盛的武力若沒有仁慈的君主也難以長久控制一個國家,李自成甚至還因為自己的作為多有得意。

殊不知李自成這樣給崇禎操辦葬禮,已然讓自己的部下產生了別樣的情緒。原本,李自成手下的諸多能人異士都是因為他能夠代表平民百姓才跟隨於他。不曾想進入北京以來,李自成就暴露了原本的個性,非但沒有親近百姓,甚至還放任手下胡作非為。

其中一位叫李岩的部下更是好言相勸,希望李自成能夠收斂脾氣,多施行仁政。結果李自成全然不聽勸解,甚至還變本加厲,在殘暴對待崇禎之後更是放火燒毀明朝太廟。

此時一出,讓包括李岩在內的許多部下都對眼前的領袖失去了信心。原本以為他能夠安定天下,結果他反映出的諸多行為只能體現他虛偽狹隘的本性,絲毫沒有帝王的仁德寬厚。

再加上李自成本就在北京城尚未站穩腳跟,只有他一人仍舊沾沾自喜。於是在李岩等人的勸說之下,許多部下都認清了現實。紛紛大呼:一切已經完了,我們輸定了。

果不其然,此番話日後一語成讖。不久後李自成就無奈撤出了僅僅呆了四十二天的順天府。在慌忙趕路之後,更是和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戰,結果以慘敗收場。自那時起,李自成就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威風。

一蹶不振的四下逃亡之後,原先跟隨他的部下也逐漸遠走,他本人更是淒涼的死在了村民的手下。昔日幾乎成為帝王的李自成,最終還是難逃早已註定的悲慘命運,屬實讓人唏噓。

凡事皆可以以小見大,若是在處理細枝末節的事物時都尚且無法做到以仁愛的胸懷對待,那更是無人能夠相信在面對大是大非的國家之事中其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唯有被眾人所接受的領袖才能獲得成功,剛愎自用失道寡助之徒自古皆被唾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8f01aeb861e6a9f0fcd3ac9fcc686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