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佳人》下架:被重新審視的經典及其他

2020-06-13   北青藝評

原標題:《亂世佳人》下架:被重新審視的經典及其他

Nikkolas Smith作品,George Floyd的肖像

近日,因為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社會運動,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關於種族歧視的反思與討論中。一向以政治正確自居的好萊塢及美國文藝界當然也不甘落後,開始了轟轟烈烈地自我價值觀審查和自我批判。美國知名影視流媒體平台HBO Max宣布,將暫時下架奧斯卡經典影片《亂世佳人》,進行重新注釋。該平台聲稱,這部1939年公映的影片是「時代產物」,片中刻畫了「種族歧視」,這在「當年是錯誤的,現在也是錯誤的」。

與此同時,多家電視網絡也開始重新評估自己的節目,包括十幾、幾十年前的作品。比如,「派拉蒙網絡」已將美國真人秀《警察》下架;網飛Netflix將小品集《小不列顛》下架。美劇《老友記》的聯合製作人公開為該劇缺乏種族多樣性道歉:「對不起,我只是希望我當時知道我現在知道的事情。」由此,社交平台上又引發了更多的討論——這種自我審查是否政治正確過了頭?

起源與發展

毋庸置疑,「政治正確」文化的興起,對時代的發展和公眾意識的影響是有進步意義的。自上個世紀美國平權運動以來,政治正確逐漸成為美國輿論界的第一原則,也是對言論自由的一種道德約束。它要求公眾、特別是有權勢的公眾人物在表達言論的時候,不得以歧視或貶低性語言指稱對象,特別是對弱勢群體、少數族裔以及非主流的宗教與文化,以避免傷害他們的利益與尊嚴。

政治正確本來是為了保護少數和邊緣社群的文化特殊性,讓不同族裔、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的人群相互容忍、和平共處。然而,近幾年愈演愈烈的社會氛圍,也讓許多人心懷不滿,覺得自己的意志受到了壓抑,失去了自由批評的權利。如今,這樣的準則不僅運用於現實秩序,也開始追溯美國歷史,評判歷史書寫,過往的文藝著作和影視作品自然首當其衝。

《亂世佳人》劇照

實際上,伴隨著每一次社會運動,從LGBT到女性「me too」運動,以及反種族歧視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這些運動思潮幾乎都會波及到對文藝作品價值觀的重新審視,這種自省從來沒有間斷過。美國著名劇作家、同時也是奧斯卡獲獎影片《為奴十二年》的編劇萊德利撰文稱,他並不贊成審查制,也不認為《亂世佳人》應被打入冷宮。或許過一段時間,影片可以和其他一些展示奴隸制等全部歷史真相的影片一起重新上架。雖然下架好萊塢經典片聽上去確實是件大事,但相比孩子問你可不可以去參加反種族歧視遊行、問你本人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做過什麼,(下架)就不那麼重要了。

也許正是因為大家意識到文學和影視作品在塑造人的價值觀、世界觀方面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才有了這樣的擔憂:如果一部作品,尤其是備受矚目的經典作品傳達了不良的種族觀念和偏見,是否會對讀者和觀眾的認知造成影響,尤其是那些缺乏歷史感的年輕一代。

美國教育學博士羅賓。狄安吉羅在其著作《白色脆弱:為何白人難以啟齒談種族歧視》中指出,每個人都有種族偏見,一旦人們以法律、政權和社會制度來固化偏見,這種偏見便成為一種影響深遠的社會體系。儘管這一切並非你蓄意為之,或根本不曾察覺,但歧視可能會成為影響個人意識里揮之不去的一部分。種族歧視是一種文化產物,既然是後天養成的,自然也可以透過後天學習將其根除。對種族歧視的時刻警惕和高度敏感,也正是很多精英寧可矯枉過正,也不願意其死灰復燃的原因。

理想與現實

在美國的社交網絡上,你會感覺世界被非常清晰地劃分為兩個陣營,有人稱他們為「激進主義派」和「保守派」——前者是政治正確的積極代表,而後者則反對一切政治正確。但現實真的如此嗎?

在一份名為「隱藏的部落:對美國兩極分化景觀的研究」中顯示,大多數美國人(調查樣本顯示有三分之二的人群)都不適合這兩個陣營。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比社交媒體上感覺的巨大分裂要多得多,包括對政治正確文化的普遍厭惡。這些人「對兩極化的全國性對話感到疲倦,而在政治觀點上更靈活,可是這些人在所有對話中都缺乏發言權。」這份研究也說明,關於政治正確,絕大多數美國人並沒有特別激進的觀點:他們討厭種族主義,但他們不認為現在實行政治正確的方式是一種克服種族不公的有前途的方式。

《亂世佳人》劇照

對於成千上萬各個年齡段和各個族裔的美國人,他們可能也並沒有全神貫注地關注政治,他們更擔心下個月房租的問題,而不是辯論《亂世佳人》是否應該下架。當激進派對沉默的公眾產生巨大的壓力時,人們的注意力也並非集中於對社會正義的關注,而是某種文化與道德上的優越感和壓迫感。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 Yascha Mounk在一篇分析文章中寫道:「精英知識分子對現實的感知與公眾觀點之間的差距可能會損害他們的初衷。當一家出版物的編輯認為他們代表了大多數人的觀點,但實際並非如此的時候,這家出版物最終可能會看到其影響力的減弱,讀者人數下降。一位政治候選人認為她代表了一半的人口,但實際只有五分之一的時候,很可能在下次選舉中失敗。當你根本上誤解了公眾是如何看待世界時,很難贏得更多人的支持,也很難獲得公眾的支持來糾正仍然存在的不公正現象。」

所以,當文藝界在對電影進行重新審視和詮釋的同時,如何與大眾進行更為有效的溝通,而不是讓這種行為加深對政治正確的刻板印象,或許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亂世佳人》被下架,關係的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其背後有著盤根錯節的歷史、政治和現實背景。也許對於大部分喜歡美劇和美國電影的中國觀眾而言,這樣的行為有點匪夷所思,但如果在了解美國深層次的歷史社會問題和衝突後,切身處地的站在作為敘事對象的非裔美國人的立場來看,這樣的舉動和姿態不失為社會文明的某種象徵。

作者 | 劉琪鵬

編輯 | 羅皓菱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