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控力差,家長可以這樣做

2019-10-12   哆啦A夢育兒

文/哆啦A夢育兒

很多家長苦惱地反映孩子在學校上課不遵守課堂紀律,常常東張西望,心不在焉,喜歡跟同學交頭接耳,專注聽課不超過15分鐘,之後就開始亂動或者打擾其他同學;成績總是班級倒數,平時愛踢人、打人、破壞東西,動輒亂發脾氣,跟其他同學相處得很不好;愛插嘴,喜歡和人對著干,招人煩。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屬於自我控制能力差的表現。對此種情況,作為家長,不能一味指責和說教,這樣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激化矛盾。要找到問題出現的原因以及應對措施,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格建構的核心概念。它是個體對自身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控。個體自覺選擇目標,在無外界監督的情況下,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而保證目標實現。自我控制功能失調會導致焦慮、抑鬱、攻擊等多種情緒和行為問題。自我控制水平高的個體心理調節能力、身體健康狀況較好,且人際關係和諧,犯罪傾向較低,更傾向遠離危險的行為(藥物濫用、酒精依賴、自殺行為等)。

兒童早期的重要經驗主要來自父母,因此,父母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響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關注。父母的教養方式在很多方面對兒童的自控發展有著影響。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放任型、專斷型和冷漠型四種。專制型父母對孩子很嚴厲,有高要求,往往使孩子退縮、不友好,自控水平不高;放任型的父母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常採用情感懲而不是說理,孩子不成熟,自尊心低,自我控制水平低;權威性的父母對孩子態度友好,一般採用說理、示範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種教養方式有利於兒童發展自我控制。

如果父母與孩子的互動關係是親密友好的,則有利於兒童自我控制和社會化的發展,兒童的打架、插嘴、亂發脾氣等問題行為也較少出現。如果父母習慣以強硬堅決的態度對待孩子,將使兒童產生較嚴重的問題行為,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如果父母與孩子缺乏互動,關係淡漠,兒童的問題行為越多。此外,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以及父母的個性等對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一定的影響。家長為初中學歷的兒童的自控能力明顯低於家長文化程度較高的家庭中的兒童。父母如果比較情緒化,動不動就吵架,孩子會模仿成人的情感表達和言行方式,自我控制能力較低。

身為父母,要培養孩子完善的人格,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培養他們的自控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我們在超市和商場經常會看見一些孩子大喊大鬧,要買某個玩具或某件衣服,父母好言相勸也絲毫沒用,惹來眾人圍觀,最後家長迫於無奈只能妥協。這樣的孩子有了第一次經驗,以後每次都會採取這種方式要挾家長。遇到這種情況,家長的態度要堅定,對孩子的要求要前後一致,該堅持的要堅持,不管孩子如何哭鬧,不管是否有人圍觀,都不要滿足其不合理的要求。平時,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教育,要讓他們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有些行為對自己有利卻會損害別人;要注意說話的場合,有些話不能隨便出口。通過舉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讓孩子學會進行簡單的判斷和分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樹立基本的是非觀念,就不會任由自己的性子去行事,在行動之前有所考慮、有所節制。

另外,孩子只有樹立了規則意識,才能提高自控水平。每一個家庭應該制定屬於自己的規則,它可以是鬆散的,也可以是成系統的,但不管是哪一種形式,都應該是合理且符合規律的。家長可以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從日常生活著手,制定如按時起床、睡覺,不挑食、承擔家務等規則,孩子按照規定執行,父母就表揚,相反要進行適度的懲罰。要讓孩子深刻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而且要長期堅持,不可鬆懈。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逐步學會約束自己。

二、家長要做出自我控制的好榜樣

有家長反映孩子天天抱著手機不放,不是玩遊戲就是聊 QQ,怎麼管都沒有用,沒收手機就跟我們急,多次因為手機與父母吵架,一吵起來,就去爺爺奶奶家,爺爺奶奶也寵著他,結果就這樣一直玩,誰也管不了,什麼辦法都沒用。如果沒收手機就直接不去上學了,甚至離家出走,成績當然也不會很好。深入了解就會發現, 在要求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父母在客廳看電視、玩遊戲,平時也一人一部手機,家人之間幾乎沒什麼交流,完全沉浸在手機世界裡。父母沉迷於手機,孩子缺乏關愛和呵護,會變得猜忌和冷漠,不利於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的培養。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有良好自我控制能力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父母在自我控制方面表現得好,孩子也會受到影響。

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建立一個有愛、溫馨的家庭,這樣才能培養出有自控能力的孩子。父母要起到榜樣的作用,樹立良好的形象,不要在孩子面前隨意吵架、說髒話,教會孩子分享快樂和喜悅,如何為人處世;帶孩子外出,遇到排隊的時候,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小遊戲消磨時光,避免把焦躁情緒傳染給孩子,讓等待的過程變得有趣;想對孩子發火的時候,深呼吸說:「我要冷靜,不能發火。」

三、要與孩子多交流、多互動

孩子總是被當成一個家庭的希望,父母為了使孩子成才,不惜花費重金,讓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然而卻忽視了與孩子的溝通。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會發現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有待改正,有些思想觀念有了偏差,可能是因為在學校跟同學發生了不愉快,導致情緒無法排解,等等。只有經常與孩子溝通,家長才會及時發現問題;只有與孩子經常溝通,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才能使他們感到真正的快樂,促進好習慣的養成。

家長可以培養孩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最好是與孩子一起閱讀。讀書是獲得知識、開闊眼界的重要方式。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還可以讓孩子學會遇事平心靜氣,培養自控能力。家長在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時不能急於求成,尤其是在發現孩子已經出現一些行為及情緒問題時,不可一味訓斥打罵,要靜下心來幫孩子分析,告訴孩子錯在哪兒了並提出合理建議。當孩子表現出良好的自控行為,要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幫孩子樹立自信心。

小編有話說:

自我控制力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基礎,也是一個人必備的素養。現實中,一些家長的教育觀念不合理,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孩子考一個好分數就行了,平時生活中溺愛、縱容孩子。只有先學會控制自己才能掌控世界。家長要從身邊小事做起,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這是孩子走向獨立的開始。

(本文由哆啦A夢育兒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