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令》開發粉絲經濟收入高達幾千萬,影視劇C端變現可以怎麼玩?

2019-08-09   明星資本論

作者/詩欣 編輯/郭吉安

200多萬的付費用戶,最少1400萬的內容付費收入,自昨晚《陳情令》為最後六集內容設定的單集付費機制上線後,劇集帶來的直接收入令人咂舌。與此同時,《陳情令》在官方OST電子專輯上的收入也已經高達1200多萬。除此之外,該劇還有各類衍生品的收入。

這些都離不開追劇女孩的消費力,這也印證了內容產品面向C端的商業模式有著無盡的想像空間。

然而,相比有著更多付費習慣的追星女孩,追劇觀眾的羊毛薅起來並非易事。我們發現,《陳情令》官方本身就已經做好了力推兩名主演的準備,將普通觀眾轉化為演員的忠實粉絲之後,圍繞影視劇本身和演員做多方面的開發,尤其在粉絲經濟領域,開發策劃出更加豐富的玩法。這也直接回饋給內容本身,促進了C端大規模變現的可能。

耽美題材助推造星

為開發C端打下基礎

毫無疑問,由耽美題材大IP《魔道祖師》改編的《陳情令》本身就具備巨大的造星潛力。

耽美題材符合追星女孩嗑CP的興趣。憑藉耽美IP崛起的藝人基本都能擁有一批高粘度的粉絲受眾。《上癮》的主角黃景瑜和許魏洲、《鎮魂》的主角朱一龍和白宇都在劇集播出後獲得一批忠誠度高的粉絲,再憑藉局部粉絲在數據和付費層面的高戰鬥力引起外圍觀眾的關注,進而獲得更多品牌商和製片方青睞,短時間內甚至具備成為一線藝人的可能。(CP指couple,可以是異性組合也可以是同性組合,現階段更受歡迎的是男男同性組合,但不一定是腐女取向。)

本質上,耽美IP造星是CP造星的一種。所謂CP造星,指的是將兩名同性或異性藝人捆綁產生內容,引起目標受眾的幻想,通常還會通過略為曖昧的互動行為來滿足CP粉的幻想,從而獲得核心粉絲對CP關係不斷的幻想和消費,到了特定階段轉化為單個藝人的粉絲。

憑藉CP向內容獲得關注的藝人不在少數,業內也深諳此規則。只是過去多炒作異性CP,通過緋聞炒作達到話題度,滿足部分觀眾的幻想,比如《跑男》中的陸地CP(鹿晗和迪麗熱巴)。

而到了今天,男男CP更容易獲得年輕女孩的青睞。不管是早前走紅的王俊凱、王源,還是去年憑藉《聲入人心》走出來的鄭雲龍和阿雲嘎,都憑藉CP向的內容獲得了不少核心粉絲。明星資本論此前也報道過,中國具有大批對腐劇有需求的受眾,在國內同性題材難以播出的時期,泰國腐劇的主角很容易就在中國獲得一大批受眾,邁出造星的第一步。

如今消費男男CP的受眾早已不限於腐女,飯圈女孩們也很樂於看到CP之間的各種互動,再加上飯圈在漫畫、視頻等內容上的高度二次創作能力,就算官方沒有主動進行傳播,也能自行生產CP向的內容來消費。《陳情令》兩名主角肖戰和王一博的CP「博君一肖」就在B站和LOFTER衍生出大量同人視頻和同人文,也滿足了粉絲對CP的進一步幻想。

不過,由於CP文化的盛行僅限於小部分受眾,CP造星圈層性相當高,如果後續沒有其他作品或者大範圍曝光跟上,也很容易變成曇花一現。而耽美劇的風險性就更高,《上癮》和《鎮魂》都經歷過下架。

儘管有一定風險,但男男CP已然成為現階段獲得流量最快速也最奏效的方式,因此,《陳情令》這部劇能播出,在造星上就成功了一大半。

與此同時,在劇集播出期間,官方公開的物料、舉辦的活動也不斷助力受眾對CP的喜愛一路走高。比如官博不斷釋放出王一博和肖戰的片場互動花絮,安排主演見面會,再加上兩人線上線下的頻繁互動,都讓CP粉的心不斷被撩動,從喜歡劇中角色的CP變成愛上真人演員CP,由普通劇粉轉化成演員的粉絲。

耽美題材+針對性的物料,帶來的結果就是兩人的網絡討論度不斷提高,最高時甚至達到播出前的6倍以上,兩人的微博漲粉量也都在500萬以上。

圍繞影視內容和演員開發周邊衍生

解鎖機制不斷刺激消費

王一博和肖戰的走紅無疑對劇集本身會有強力的反哺作用。

劇集實現造星,並圈住一批忠實用戶之後,就可以開始C端的開發,如今僅是在劇集配樂方面,單價20元的OST電子專輯就達到了近62萬的銷售量,總銷售額高達1235萬。

達到這樣的銷售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官方在衍生品售賣層面做了很多運營設計,讓粉絲的存在感不斷得到體現,實現追星的自我滿足,與演員之間產生更強的情感聯繫,也進一步提高粉絲的付費意願。

官方先是將劇中的十幾首OST打造成電子專輯來售賣,並且設立購買榜單,讓不同屬性的粉絲(演員粉和CP粉)產生battle意識,既刺激了銷量,也提高了粉絲自身的身份認同感和集體歸屬感。《陳情令》的國風數字專輯上線九小時,銷售額就突破了300萬元。由王一博和肖戰的CP粉組成的工會「夏日滿杯百香果」則長期占據銷售榜的榜首,至今已經購買了3萬多張電子專輯。

OST的售賣玩法還有:購買5張專輯解鎖指定演員的拍攝花絮、購買4張專輯解鎖指定演員的應援語音、購買1張專輯隨機解鎖獨家高清劇照,為了解鎖全部獨家劇照則需要不斷購買電子專輯,而粉絲購買了專輯之後又可以憑藉專輯豆搶奪演員的線下見面會門票……種種玩法不斷刺激著粉絲的消費意願。線下見面會則進一步提高粉絲的粘性,為之後的付費打下基礎。

除了OST電子專輯之外,官方還推出了定製紀念冊、人形立牌等衍生品供粉絲購買,衍生品售賣過程中,官方又充分利用CP粉的需求,推出以王一博和肖戰單人人形立牌預售量解鎖雙人人形立牌的玩法。

與此同時,《陳情令》官方還聯合微博上線了專屬微博貼紙、在搜狗輸入法上線專屬皮膚、安排主角拍攝芭莎電子刊、承包幾個古城的線下大屏……讓粉絲在追劇期間被官方物料所包圍,追星體驗不斷得到完善。

這些運營手法在偶像公司開發粉絲經濟過程中相當常見,但運用到劇集領域的案例卻並不多見,玩得如此成功的更是少數。這固然與該劇的特殊題材相關,但粉絲高度的付費熱情也證明,只要內容和衍生服務能夠滿足用戶需求,C端的商業開發並非就只是割韭菜,而是讓粉絲的追劇體驗更加豐富,甚至可以不斷提高用戶與內容間的粘性。

當劇集迎來完結,騰訊視頻又推出了會員用戶可付費提前收看大結局的機制,儘管消息公布當天受到粉絲的強烈反對,但當大結局上線時,為了能提前看到內容,還是有大批忠誠度高的粉絲乖乖付費。單集6元,30元可看6集的付費機制下,截至今天中午,銷量就高達240多萬,總銷售額至少達1400萬,最高達7000萬。

整體算下來,《陳情令》這樣一部並非大眾意義上的爆款劇在C端收入就高達數千萬,甚至超過了去年現象級選秀節目《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的投票收入。而這樣的收入規模是以符合受眾需求的內容供給為基礎,以豐富的粉絲玩法和另類的商業模式為核心。如今,平台推出了越來越多粉絲向的影視綜藝產品,例如團綜、定製偶像劇等更符合粉絲訴求的內容,而《陳情令》在粉絲經濟開發模式上的成功,也或多或少為行業帶來了借鑑。